

基金圈,需要强调女性身份吗?
作者:卡生李琛(张雷 摄)
广发基金管理公司,坐落在广州保利国际广场,这是李琛和张东一每天上班的地方。早晨8点30分的晨会,她们会和公司的投研团队进行信息汇总,观点、策略的盘点和追踪交流迅速在一个小时内完成。在基金交易日时段,她们会进入封闭的工作间进行当日的调仓操作,即使是公司其他部门的同事(非投资部门)也不允许进入,以防泄密。剩下的时间段也被塞得满满当当,研究、分析企业的报告、路演,收盘后与券商面谈,除去午餐的时间,她们的一天过得马不停蹄。如果碰上走访上市公司,当天飞机来回也是家常便饭。
李琛在2000年就步入证券行业,入行已有21年,管理公募基金13年,是基金行业内少数管理年限超过10年的老将。她管理的广发消费品精选基金,累计任职回报率为229.61%,年化回报率为27.13%,获得过“金牛奖”“明星基金奖”“金基金奖”等权威奖项,是少见的大满贯女性基金经理。张东一入行13年,管理公募基金4年多,她管理的广发聚优灵活配置混合A在过去一年、两年的收益率分别为80.70%、155.90%,分别在492只和445只灵活配置型基金中排名前5%分位,可谓“后浪凶猛”。我曾经设想过她们两位的性格,果敢、专注、理性、稳重、执着,诸如此类,有的部分被猜中,有的依然是在意料之外。
嗅出危险的来临
李琛可以算得上是国内从事公募行业最早的一批从业人员。2002年,她从广发证券考入广发基金筹备组,是广发基金创始员工之一。李琛的投资生涯开始于2007年的大牛市,她时任广发基金交易室主管,负责公司的股票、债券等交易。2006年,基金行业步入快速发展阶段,李琛成为一名公募基金经理。她回忆,那是一个疯狂学习的年代。“我连春节都没有休过假,一天也没有,那年我读的年报,垒起来都有一米多高。”与基金经理学习热情一样高涨的,是当时火热的市场环境。2007年是个大牛市,周期品种的弹性巨大,很多公司的盈利在短期内出现爆发式增长,股价也是一飞冲天。李琛管理的基金规模很快就提升到300多亿元。新入场的李琛之前读巴菲特、彼得·林奇、安东尼·戴维斯,即使她建立过对安全边际的认知,但当时的市场已经疯狂,李琛对风险管理还停留在相对懵懂的阶段,一开始的投资风格是组合的弹性比较大,基金净值涨幅靠前。
但当时谁都没想到的是,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海啸登陆,全球股市出现了流动性危机,当年上证指数下跌至1664点,给所有参与市场的投资者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净值天天下跌,每天来到公司打开屏幕全是绿的,有些公司的股价已经跌到我认为不能再跌的位置了,但股价还在跌,整个市场的情绪都很悲观。”这是李琛正式管理基金的第二年,她每天晚上睡不着觉,凌晨4点就醒了,思考到底发生了什么。过去,李琛注重的是自下而上寻找穿越牛熊的成长股,风波过后,她开始关注宏观经济周期和产业景气度周期,她对自己的投资框架重新做了迭代、优化,将自上而下研判方向和自下而上精选个股相结合,风格日趋稳健,投资更注重长远的回报。
“我是个从小规划性非常强的人,对事情的统筹安排会做得比较好。而且非常不喜欢冒险,不喜欢充满不确定性的东西。”她的性格也反映到她管理的基金上。她所挑选的公司,会更偏好市场空间比较大、行业竞争格局比较稳定、竞争壁垒突出的优质企业,理由是这类公司的成长确定性更强,业绩能见度更高,让她在持有过程中更安心。
2015年上半年,A股市场再次处于情绪市场很热的阶段,李琛提早对风险进行了防控。她管理的基金仓位保持在较低的65%左右,而且果断地将组合的配置朝着逆向和低估板块切换。“我那时是顶着挺大的压力。因为像我寻找的白酒、家电等板块,那个时候是被认为没有增长前景的行业,但我还是比较坚持自己的投资目标和方向。”白酒从2012年开始跌,连续跌了3年,到2015年的时候估值已经非常便宜,现在白酒是大家公认的具备长期价值的热门板块,但那时候完全被市场冷落。李琛认为,随着消费升级和人均GDP的增长,那些不断提升产业结构的消费品品类一定是未来的一个大赛道。她当时对白酒的预期不高,如果每年有15%~20%的增长,在当时估值不到10倍的情况下买入,获取绝对收益的概率非常高。2016年初,她开始重仓白酒、家电类股票,当时这些板块的市盈率都不到10倍。“在投资中,我认为稳比赢更重要。我不会在特别狂热时满仓,如果我看好这只个股,觉得它长期有价值,越跌会越买。它跌下来,我会很安心。但凡事总要给自己留余地。”
李琛是国内从事基金管理期间,为数不多穿越过两次牛熊市转变的女性基金经理人。她说,她能嗅出危险的来临,就像一只野兽能够嗅出暴风雨来临前泥土的变化。“这是长期职业习惯的一种直觉,虽然我说不出会是什么导致风险来临,但是在市场情绪特别狂热时,我会习惯性地退一步,去观察是否有风险。”
人性中的从众、贪婪、侥幸、赌性等,都是需要克服的。她引用了莎士比亚那句名言:“残暴的欢愉必以残暴结局。”
李琛是一个谨慎的人,一切最坏的结果都要放到最前头。“我要做的就是在市场对其低估错判时,更好地发掘它,让它回归均值。很多人参与企业价值被发现之后往上升的过程,我往往会提前卖出,挣不到估值从50倍到100倍,但我能挣到的是估值从10倍到20倍、30倍的钱。这跟我的性格相关,我不太喜欢凑这种热闹,人越多的地方我越不愿意去。”
“后浪凶猛”
我记得曾经看过美国人劳安·洛夫顿写的一本书——《巴菲特像女性:颠覆常识的性情投资心理学》,他在书里总结,巴菲特能够在投资界无往不胜,源于他像女性一样投资:比如耐心与冷静。该书的统计数字显示,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女性管理的投资基金平均亏损仅为9.6%,而男性管理的基金平均亏损为19%。从某种意义上说,女性基金管理者通常会有更好的回撤管理,这在李琛的故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但是所有的女性基金经理管理基金的风格都会一样吗?
之后采访到的基金经理张东一,展现了和李琛截然不同的个性,让我们看到了女性基金经理的另外一面。1982年出生的张东一是东北人,说话快言快语。成为基金经理之前,她在广发基金专户投资部做投资,与公募基金不同,专户更多的是以绝对收益作为投资目标。管理专户的张东一业绩不错,2016年,她被公司安排接手管理一只已经在市场上的公募基金。
张东一(张雷 摄)
“公募基金是开放式运作的产品,比的是相对收益。这跟专户的操作思路有很大差别,我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证明自己,获得渠道和客户的信任。”压力很大,张东一接手后做了一个决定,“按照自己的思路来调整持仓,换新的,而且很多股票是顶格买入”。如果用医生行医治病来做比喻,张东一的操作不是在给这只基金“做手术”,而是“大换血”。张东一的换仓动作很果断,有点像武侠片里手起刀落的侠客。但在这一切看似冒进的行动前,张东一其实已经花了很多时间做过全面细致的调研。持仓结构大幅调整后,这只基金第二年在全市场排名前3%分位,截至今年2月末,这只基金过去5年的收益率在灵活配置型基金中排名第四。
张东一给我举了一个例子说明她是如何用行动来印证自己的判断的。“那是一家定制家具企业,它曾经表现出了很好的成长性,但后来这个行业开始机械化大量国产,所以单条生产线的投资成本大幅降低,使很多小玩家可以进来,门槛降低了。同时,这个行业过去设计端的软件都是大公司自行开发,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后来有第三方开发出来,变成了开源系统。几个方面的因素都发生了变化,我就把它卖了。”在市场流动性允许的情况下,张东一对调仓有自己的逻辑,“我的组合不会做太大的风格切换,如果它是我认可的长期价值,即使估值略高我也会守着。如果流动性允许,我调仓不会慢慢调整,会尽快调整到位。”
和张东一聊天的过程,有一种像被一名“学霸”碾压的感觉,她不一定告诉你她的解题思路,但会告诉你一个准确答案。在聊天的过程中,会发现她在做任何抉择之前,不会产生太大的心理变化,并且秉承着一套非常朴素的投资理念:“如果我觉得将要换的个股比原来的性价比更好、更有优势,我就会换。我会很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能做到什么,一旦想好了,在决策过程中就不会犹豫。”
只要她坚定地认为方向是正确的,张东一就不会后悔。例如,去年7月份,张东一将持仓中的医药、必选消费类等估值偏高的品种做了减持,换成了性价比更好的化工和家电类。事实上,去年下半年,医药股依然有较好的表现,她在前期降低配置的操作,影响了阶段性收益,但她更关注的是长期的表现。“即使这些东西目前看来依然不错,但我卖了就不会再买回来,除非它的估值回到我的预期。”
张东一管理的广发聚优灵活配置混合A基金近一年的最大回撤为18.34%,这个回撤率并不算高。事实上,她有自己管理回撤的方法,比如结合持仓的估值水平对组合进行再平衡组合,在组合中配置相关性较低的行业,在A股和港股等不同市场进行投资,这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组合的波动。别看这位侠女常常显示出果断、利落的执行能力,但实则她对安全边际有着清晰的认知。
我问她,你在生活中也是秉承这样的性格吗?
她回答:“我特别不理解我的一些闺蜜,跟我说要和男朋友分手,结果男朋友送一个包就和好了。我会告诉她们,如果完全偏离了最终和这个男人在一起的初衷,那就说明那个人本身就不合适。就像我买了一只短期上涨的股票,如果我不认同它,我重仓拿着它也不会心平气和。我觉得凡事不合适,就应该尽快降低时间成本止损,这不是很好吗?”
女性经历是否会影响基金风格?
我有一个困惑,女性基金经理是先天性格比较“去女性化”,所以才能胜任这份工作,还是说这份工作让她们变得模糊性别以适应高压?女性个体的经历是否会影响基金风格?张东一和李琛再次给了我两个截然不同的答案。
张东一和金融圈老公的结婚故事,很像她的投资策略,从认识到恋爱经过了漫长的观察期,一旦恋爱,评估合格,随即几个月便领证结婚。现在她已经是两个男孩的母亲,大的孩子9岁,小的5岁。她回忆,怀孕的时候,挺着大肚子去做调研,妈妈不放心,自费陪着她出差。有时候换成同做金融投资的老公陪出差,直到快生的前一周才休假。两次剖腹产后,她都出现严重的低血压、低心率,疼得一个月下不了地,即便如此,张东一躺在病床上还习惯性地看报告,以此分散注意力。
张东一聊起这些事情时,是轻描淡写的。她说,从上学开始,她的性格就特别中性,做事不能分神,只能干好自己最喜欢、最看重的事情,所以她从不会像女性一样不断考虑事情的权重,也不会为了兼顾家庭和事业而焦虑。孩子多半是由双方父母照顾。“有时候我买了东西直接扔进柜子里,不会整理。家里缺柴米油盐,很多事情我都想不起来。我老公跟我开玩笑说,你即使不工作也别带娃,你们会互相伤害。”
张东一在做研究员时,女性身份在这个行业里是有过阻碍的,即使和男性做得一样好,如果遇到机会也不一定会成为优选。所以在那段时间里,张东一越发想要成为更优秀的人。“刚开始会觉得我要证明女的也不差、也不赖,但是这种想法应该慢慢消除,尤其作为一名基金经理,应该长期心平气和地做下去,如果一味地证明女的强,长期就会有一些问题。”张东一在从事基金管理的这些年里,从这份特殊、高压的职业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人生哲学。我问她:“你原来看过网络上对你所管基金的评价吗?会不会让你过往买定离手的魄力大打折扣?”
“别人的事情不应该纳入我人生的考核体系,即使在生活里我也不会将我的人生价值附着在身边的人身上。不要在乎别人的评价,被世俗的审美观绑架。”笃定并坚持自己认为对的,只有这样才不是对自己的否定。我和她开玩笑,你所管理的基金,如果和你的男同事比,这种买定离手,不要则全部清仓的生猛劲儿如何?她笑言,应该可以比过一半男同事。
与此不同的是,李琛说:“我确实在生了孩子后,对人生的认知有了质的飞跃。”李琛在结婚生子之前,学业和工作都属于学霸型的easy模式。但是,她在人生的结婚生子阶段,遇到了风险比较难掌控的考验。“我极度厌恶风险,投资策略中首要的便是规避风险。”由于她在怀孕时前期因为先兆性流产保过胎,导致她对孩子的健康非常紧张。生产之后,住在月子中心,她也不放心半夜阿姨喂奶,一心想排除一切风险,却让所有人都陷入了焦虑。
以前,在李琛的认知里,只要自己够努力、够拼,就能做好“平衡”二字。但是,她现在很清晰地意识到,世界上没有平衡,只有取舍。过去,过于注重“平衡”二字,让她走了一些弯路。社会制造了一层“别人看起来都很美”的滤镜,你得是一个辣妈、好妻子、职业女性,同时还需要保持漂亮和好身材,李琛曾经奔波于平衡母亲和职业女性这两个角色之间。早上5点多起来,坐最早一班航班飞北京,坐晚上9点半的飞机回广州,到家一两点钟了,就为了晚上陪孩子,但最终发现她已经把自己逼到了极限。“我之前特别怕错过孩子成长的每一分每一秒,但后来我逐渐明白了,我既然选择了舍掉像全职妈妈一样长期陪伴在孩子身边,我能给她的一定是高效的时间规划。”李琛渐渐找到了好的方法,每天花规划的时间陪伴孩子。夜深人静时,就是自己安安静静听路演、看报告的时间。
基金管理最大的忌讳是情绪化。市场的情绪化、人心的情绪化,以及管理者的情绪化,无疑会让投资产生更多的不确定性。以前李琛遇到事情,一开始会比较着急,等情绪过去之后再冷静下来。现在她很平静,发生再大的事,也能冷静地抛开一切情绪去寻找解决办法。“我女儿特别搞笑,有一次我在家里对某件事产生了情绪,她自己走过来跟我说:‘妈妈,深呼吸,数十、九、八、七……’我这才发现原来我对女儿影响这么大,她也会反过来影响我。”李琛觉得基金管理的工作正在让她身上的感性渐渐褪去,露出来的是越来越强大的内核,而过去的那些女性视角让她懂得了人心,而人心恰恰是她在股票投资里最深的本质。
我这两天看到了一组数据,仅2020年以来,公募圈就增加了136位女性基金经理,女性基金经理这个群体正在扩大,每4名基金经理中就有一位女性基金管理者。之前,我注意到身边的基民朋友在“养基”过程里,总会将女性基金经理管理的基金等同于防守型基金而作为持仓的配比,但现在看来,这或许是一个伪命题。 李琛基金投资张东女性基金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