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克尔,她改变了什么​?

作者:曾焱

2018年10月29日,默克尔发表宣布“双退”,不再寻求连任党主席和总理之职。很多人记得她那天优雅诚恳的公开演讲,其中两个“有尊严”尤其难忘:“我一直但求在自己的政府和政党中有尊严地工作,有朝一日能有尊严地离开。”

我们的封面故事,就是想要在她即将告别16年政治生涯之际,尝试去理解这样一个以“尊严”为关键词的女性政治家。默克尔是怎样的一个人?在超长的政治生涯中,她改变了什么?一个冷静、严谨、稳定,被称为“德国妈咪”的国家领导人,对德国、欧洲和世界,意味着什么?

这个时代太多激情、极端和煽动,冷静与可靠是稀有的特质,可惜往往要等到隔着时间回看时才会被人想起。

主笔刘怡采访了最早预言默克尔将在2005年大选中获胜的《纽约时报》通讯员杰克·尤因。他对默克尔的一句生动描述是:一位唠唠叨叨偶尔还会用严厉的语气呵斥你的母亲,但你永远可以向她求助,这就是默克尔在过去十几年里给德国乃至整个欧盟留下的印象。(《默克尔:她改变了什么》)

主笔徐菁菁在她长达1万6千字的封面主文中,用她对资料的耐心收集和分析,她同为女性的感知力,对细节的抽丝剥茧以及由此而梳理出来的人生轨迹,为我们尽可能详尽地提供了一张默克尔的肖像侧写,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带我们走近这位“非典型政治家的权力世界”。(《理解默克尔:一个非典型政治家的权力世界》)

特约的旅居德国柏林的撰稿人覃里雯,为这个封面写了一篇她身在德国日常生活中,对于默克尔的观感。文章中有一个细节让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她说2016年在难民危机时刻,因为默克尔率先做出了接纳难民的决定,右翼因此组织了大游行。但是令她印象深刻的是,即使在这些仇恨的游行里,也没有人攻击默克尔的性别,“我没有在德国的任何场合里,听到过‘她到底是个女人,妇人之仁不能治国’这样的话”。默克尔这些年执政中所显现的政治人格,无论是被批评还是被赞美,在德国人眼里,至少已经超越性别。(《默克尔的最后选择》)

除了封面故事外,曾焱老师想还为大家推荐两篇重要文章。

记者黄子懿的一篇深度调查《湖南祁东:不回家的孩子们》。曾焱老师这样评价这篇文章:在讲述这一切的时候,记者在残酷现实之下,对这些孩子、对这个县城的人际关系,抱着带有温度的观察和走近。罪恶不会无端诞生,也并非只诞生于此,记者要看到的不只是极端事件,还有事件中的人,人背后的社会。

还有陈璐撰写的文化话题《<发掘>,穿越历史的叙事》。《发掘》是一部英国电影,讲述了“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宝”之一“萨顿胡”的真实考古故事。电影令人动容的地方,在于它引发了我们对于过去与未来、永恒与瞬时之间深刻关系的沉思。考古发掘为何令人热爱沉迷,甚至以生命相许?因为发掘不仅通向过去,也通向未来,它让后来的人们知道,自己从哪里来。

默克尔,她改变了什么​?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