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孤独大脑的模样
作者:袁越文/袁越
疫情让很多外出打工的人回不了家,再加上严厉的隔离政策,这个春节很可能会让独居者感到格外孤独。
在多数人心目中,孤独是一种不好的状态,会导致各种生理和心理疾病。问题在于,孤独的那些负面影响到底是因为孤独改变了人类的行为(比如孤独的人更容易暴饮暴食或者抽烟喝酒),还是因为孤独本身就有害呢?
加拿大麦吉尔大学(McGill University)神经生物学系教授内森·斯普恩格(Nathan Spreng)博士相信更有可能是后者,因为人类的社交需求是由基因决定的,我们的祖先正是因为进化出了强烈的社交需求,这才终于团结起来,通过互相学习大幅提高了智力水平,最终称霸全球。
换句话说,社交应该就像喝水吃饭一样,是人类的一种刚需。如果不让我们社交,就和不让我们吃饭一样,肯定会在我们的身体上留下某种印迹,斯普恩格博士试图找出这个印迹。
不过,孤独的定义比较模糊,不太容易通过个案来研究,于是斯普恩格调用了英国生物银行研究(Biobank Study)的全球共享数据,找到了大约4万名年龄在40~69岁的中老年志愿者的资料,他们全都进行过心理学问卷调查,同时又进行过脑部的核磁共振扫描(MRI),正好可以用来研究一下孤独和脑结构之间的关系。
在这4万人当中大约有13.1%的人回答说自己经常感到孤独,女性占比高达61.37%。斯普恩格博士及其同事们对这批海量的数据进行了对比研究,果然发现孤独者的大脑结构确实和其他人有所不同。其中最显著的区别就是他们大脑的默认网络(Default Network)体积比别人大,网络内部神经元之间的连接也要比别人的更紧密。
这个默认网络的概念来自计算机,我们可以把它想象成一台没有外接设备的电脑,所有运算全都用内部储存的数据来进行。当一个人闭上眼睛堵住耳朵关在房间里静静地想心事时,他的大脑就变成了这样一台只有默认网络在工作的计算机。
孤独者因为缺乏和外界的交流,肯定会花大量时间用来内省,所以上述结果并不奇怪。斯普恩格还发现孤独者大脑中的穹隆(Fornix)结构比别人的更完整,而这个穹隆就是连接默认网络和海马体的神经束,后者早已知道是大脑中负责记忆的模块,这就进一步说明孤独者是靠回忆来让自己的大脑有事可做,以此来排遣孤独感的。
这样一种状态对于从事写作的人来说也许是有用的,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很不健康的,因为仅靠默认网络工作的大脑失去了来自其他部位的平衡作用,这就是为什么孤独的人往往更容易被少数负面信息所影响,并且很容易冲动,做出让他后悔的事情。
斯普恩格博士将研究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2020年12月15日出版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论文附上了大量MRI照片,这是人类第一次利用这种高科技手段拍下了孤独大脑的模样。
这篇论文还指出,此前曾有人研究过孤独年轻人的大脑,并没有发现上述现象。他相信这是由于大部分年轻人应该没有孤独太久,他们的大脑尚未发生结构上的变化。但是,此项研究重点关注的是50岁以上的老年人,这些人往往已经孤独了很长的时间,他们的大脑这才产生了如此显著的结构变化。
斯普恩格博士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提醒大家重视老年人的孤独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类对于孤独的忍耐力会变得越来越弱,由此导致的问题会更加突出。 生命八卦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