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团购与前现代
作者:harps(图 谢驭飞)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大概是从没完没了的封锁开始的),团购悄悄进入了我的生活。我还在发掘微信除了聊天转账发朋友圈之外的功能,就因为封锁加入了本城中国店的买菜群。刚开始封锁时,本地中国店的雇员——一位来自东帝汶,不会讲中文的中年人,让询问店里能不能送货的顾客都加了他的微信。他在朋友圈里与别的朋友圈里沉默的中国人并没有什么两样,头像也是一个在某景点正面微笑的照片。后来他把老板娘的微信给了我们,我从此进入了一个全是陌生人的500人圈子。每次进了新的蔬菜水果、海鲜冻肉,老板娘就会把照片和价格贴到群里。有人立即订货,有人请老板娘预留马上过去买,还有的人每天问店里有没有其他的货物——春联、菜刀、做甜酒酿的酒饼丸、香烛纸钱、胖大海……老板娘都一一回答。
就像菜上长出小儿菜一样,买菜群很快发展出了团购群。封锁期间,很多店铺转成网上经营,在微信小店上订货付钱,到了日子店铺逐家送货。邻近地区的客户被网店经营者自动组成一个群,客户的要求、抱怨和店家的通告、反馈全部用群解决,效率极高。有的客户在群里撒个娇要求进某某货,小店没两天就能添上。
这种经营的灵活程度前所未有。再一细想,这和大型超市或购物中心发展起来之前的城镇零售生态非常相似:小贩在固定的时间来访,客户闻声出来买东西,客户想要什么可以让小贩下次给捎上。商品向客户流动,而不是客户向商品流动,这是一种很古老的交易方式。《水浒传》中,浪子燕青下山去挑战相扑力士任原,扮作山东货郎,挑一条高肩杂货担子,“一手拈串鼓,一手打板,唱出货郎太平歌,与山东人不差分毫”。江太史家的传人江献珠女士也说40年代的广州有彪形大汉走街串巷“卖东丝”(卖东西),头顶竹箩,身背包袱。竹箩里有山东大花生、榨菜、扁尖、炒豆子,包袱里是山东府绸。看来山东人有当货郎走四方的传统,卖的东西倒不限于山东货。
团购很快从生鲜肉菜发展出餐馆外卖。有人拉了群订唐人街著名中餐馆的菜,500英镑起送。我踌躇这小城不知有几个中国人,能订满500英镑吗?没多久一刷发现订单数额已经破千,放心地给自家买了一只烧鸭子。待订金逼近2500英镑的时候,群主出来说不好意思要截单了,再多没法送。我嘀咕,平时不见这城里除游客外有多少中国人,想找个人复习一下口语都没有,一买吃的就全冒出来了。
外卖也是前现代饮食业的一部分,据说溥仪出宫以前不愿吃御膳房的饭,就从东兴楼叫菜,用食盒送进宫里。便宜坊的烧鸭子连同荷叶饼,打个电话叫就有伙计送到家,还管片鸭子。一场封锁,大家重新发现了前现代生活方式的方便之处,有了快捷的通信工具和交通工具帮忙,隔了十里八里也还是街坊。将来谁还愿意挤到昂贵的市中心帮饭馆交房租?后现代的人们正享受着前现代生活方式的便利。 团购生活圆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