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欢政:废塑料就是石油,要“回收利用”而非“禁止使用”

作者:杜欢政

杜欢政,同济大学循环经济研究所所长

对塑料这种材料,人们是既爱又恨。谈及它的危害,谁都能说上几句:难以降解,填埋影响土壤,倒入海洋影响生态环境。然而我们又都明白,它既便宜又好用,没人能真正离得开它。

2019年十一国庆阅兵期间,一则关于塑料循环再利用的新闻被热议——天安门广场和观礼台上2.4万平方米的红地毯由山东的一家公司生产,所用材料主要是40余万个废旧矿泉水瓶。

“诸如此类的高附加值的回收案例不少,很多知名品牌也开始回收塑料做鞋子。”同济大学循环经济研究所所长杜欢政告诉我们。

杜欢政自1986年就开始研究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领域早在十多年前,他撰写的专报得到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克强批示,他提出了“城市矿产”的概念——塑料本就由石油做成,要加强“回收利用”的效率,而不是去“禁止使用”这种材料。

他强调,“我们一定要明确,国家文件并不是禁止塑料的使用,而是要解决不正当使用塑料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核心观点摘录:

“从人类的发展来讲,一共是四大材料:金属,陶瓷、木材,最后就是塑料这种高分子材料。我们每个人生活都离不开塑料,塑料本身对人类也是无害的。”

“但按照现在的速度发展下去,海洋里面塑料的重量要和所有鱼类的重量差不多了。“

“国家政策文件的原话是“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 这句话反过来讲就是:多次、可降解、不是塑料就可以了。目前中国东部地区目标2023年之前垃圾全量焚烧,上海今年就全量焚烧了。在塑料层面对土壤的污染也就没有了。”

 

编辑/严岩  剪辑/张熠佩 设计/桂小白

杜欢政:废塑料就是石油,要“回收利用”而非“禁止使用”0| 封面大使 |

《三联生活周刊》每期都会邀请一位文化公众人物 / 明星来担任当期封面故事的引荐人(封面大使),以10分钟的音频形式来分享自己与封面专题相关的个人经历或知识、文化记忆。

杜欢政:废塑料就是石油,要“回收利用”而非“禁止使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