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伟

(文 / 朱伟)

比是两匕的组合,匕本是古人取食用具,象形为一个人弯腰取饭。作为古人取食工具,匕如今天之饭勺,但头尖也可为叉,所以既可匕黍米,亦可匕肉。从《三礼图》看,匕长两尺四寸。匕首是对匕的改造——首是指手握之柄,但匕首的长度肯定远短于《三礼图》记载的匕。匕首出现后,饭勺改称匙,头进化为椭圆形。到唐朝才出现钥匙的用法。

比最早的字义是并列弯腰取食,并列就会产生比较,比较的前提下,以辅助、亲近之心才能和睦排列。所以,《诗经·大雅·皇矣》中说“王此大邦,克顺克比”,意思说,大国之王,克服了比,才能至顺。《荀子·不苟》教人审慎处事,开头就用到“山渊平,天地比”。这个比就是亲和,其意引自惠施“天与地卑,山与泽平”的说法——在广阔之中,天地都卑,山泽齐平,所以,所谓尊卑、大小,不过大同小异或不同体会而已,没什么可计较的。由此,古人一直提醒,比一定要以校为限制,校是刑具,校正后才能齐等。《国语·齐语》中,管子与齐桓公讨论治政之道,说到昭公、穆公师从周文王、周武王,“合群叟,比校民之有道者,设象以为民纪”。翻译过来就是,在一群老者中比较出贤者,以其形象为榜样。北齐《颜氏家训·省事》中,才出现比较:“君子当守道崇德,蓄价待时,爵禄不登,信由天命。须求趋竞,不顾羞惭,比较材能,斟量功伐。”功伐是功劳,这里的比较成了计较,较是车厢两边板上之横木。

体会到了这些,才可理解《周易》的比卦。《周易》的比卦排在师卦后,师是众,群众必有所分,所以受之于比。比卦为坤下坎上,坤是地,地为众为顺,坎为陷是水;地得水而柔,没水而燥裂。地本亲下,水本润下,坤坎同居,坤就为器。但水异源同流,大小会相比,所以,亲辅才能彼此比附,是吉。原筮是什么呢?原是本原,宽广平坦之地;筮是用蓍草占卜,蓍草是蒿草一种。占卜用龟甲与蓍草,分别有“蓍短龟长”之称。为何呢?物生而有象,象后有滋,滋后有数,滋是滋养,数是命。龟甲卜五行本象之兆,筮占末端命数之策;筮先占内后占外,内为己,外为他人。这里的原筮是,众阴承乾之命,比而辅之,亲而和之,使自己与他人能量融为一体,就与大有卦旁通,是元永正,无患。但如反其道,各随水性流动,不得安宁,比辅就变成比较。“不宁方来”,按古人原始的天文观,天圆地方,道在中央;坤为地,即方;众阴趋竞,水性相较,就是不宁。长短汲汲相较,上下相倾,自然是凶。

在此基础上体会“比而辅之”,第一是要清楚自己不过游动于一个大潮流中,坤德归其所,顺流而动就是亲辅。只要亲辅,相比都能相得,这就是与大有旁通。第二,如果阳刚自大,以为自己就是潮流,失却相求之意,则周边潮涌都会变成逆势相向,坎艮相遇,变成险,就是凶。第三,如再在一个更大空间里体会大同小异,比较就会自然地转向比校,校正结果就会有更大的包容。这就是“先王以建万国,亲诸侯”背后的意思。乾藏坤中,就是先王;坤为众,其承乾之命,就是“建万国”;其间大小比邻,就是大小诸侯。按照《周易》说卦的意象,坎为心,坤为腹;腹为度量,心为忧虑;这是说,体会到了亲比之宽容广大,天下就在咫尺——百川会聚,盛养万国、诸侯平安相处。

比卦的卦象,倒数第一阴爻用“有孚盈缶,终来有它,吉”,孚是诚信,诚信就有孚佑,孚佑就会孵生。缶是腹大口小的盛水瓦器,坤为土,土烧成瓦器,即缶。缶腹大,中虚而善容,外圆而善应,可击为乐。《诗经·陈风·宛丘》中有“坎其击缶,宛丘之道”,其中的坎是击打的空虚之声,宛丘不仅是地名,宛是委屈顺从,发出的就是宛约之声。“有孚盈缶”这个爻象,水流以诚盈缶,盈为屯。缶中是内,水流自外来内,就是“终来有它”。缶虚而善应,坤坎相应,宛约便是亲比之声了。

倒数第二、第三阴爻的“比之自内”与“比之匪人”,“比之自内”,是在一个宽大空间里中和而化应。换个角度说,是以自己为中心,因为在比较中不失自我,所以不同能量都能化为己有,就自得比乐。“比之匪人”则相反,匪是非,也就是在比较中失却自我,也就失却了亲和力,自己与比较劲,被周边能量吸纳。按王弼的解释,“比之匪人”是,近不能得,远又无应,“所与比者皆非己亲”,也就是独孤之人了。

倒数第五阳爻“显比,王用三驱,失前禽,邑人不诫,吉”的显是光明正大,无私、无隐晦曲折偏窄,乃贤明磊落之比,不管如何都不会失。王者显明比道,天下自然来比。“王用三驱”,指狩猎时须网开一路,以示仁义——左右、后面都有驱赶,独留正面。猎物迎面而来要舍之,背身而逃则射之,这就是“舍逆取顺”。“邑人不诫”,诫是戒备,不诫就是放其逃路。我体会此爻,是说亲比如何收益——网开一面是留有余地,舍去逆势冲撞而来,顺势而来则来之不拒。这也是亲比的深意,各从其类,保己才能相辅相加。

至于最上阴爻的“比之无首”,首是始,无始是迷失乾道,比辅缺少支柱,随比随弃,无始无终,自然空碌而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