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年学会计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熊尊)
30年前的1980年,高考时数理化最热门,我们那时学文科多是因数理化不佳的无奈之举。文科最热门的是中文和新闻,经济类的专业则乏人问津,我那时也一门心思梦想将来做记者、诗人之类的,一厢情愿地要读中文和新闻专业。我高考的语文成绩不理想,就被调配到了会计专业。
到学校后,也无心专业课学习,整天还做着文学梦,经常泡在图书馆里看文学类图书杂志,看哪个作家、文人当年也是学会计的,就会莫名地兴奋和鼓舞甚至带点幸灾乐祸。目前还有印象的是,郁达夫是北平商专会计专业毕业的;英国非常著名的散文家兰姆,在英国的南海公司做了40年的会计职员等等。还有一些,可惜,被岁月埋葬在记忆的坟墓里,已全然不记得了。
那时,对这个专业的不认同,也与社会对这个专业的认知度有关,经过“四清”,“三反”“五反”,还有计划经济的熏陶,大家对这个最接近铜臭的专业也充满偏见。记得80年代我看过沙叶新的一个剧本,名字我忘记了,但里面的台词我记忆犹新:“会计,这是一个只有当贪污的时候,才会体现出创造力的职业。”
等到1984年大学毕业时,财经专业一下了就变得莫名其妙地热了起来,那时,我们还是全部由国家统包分配的,我们这些会计专业的毕业生清一色分到国家部委、政府机关和大专院校。大家公认的一个最不好的名额是当时一家地级市的财政局,给了一个因有几门不及格科目获得肄业证的同学。
我们宿舍8人,居然有6人被分到了大学做教师,另外2人被分到了建设部。财经专业热了,各个理工学院都要上金融会计类专业,导致师资奇缺。我们宿舍这6个做教师的分到北京林业大学、沈阳工学院、哈尔滨建工学院这样的理科院校,1名留校,我被分到中央财经大学。现在,就是博士生毕业,都不那么容易进高校了。那时,我们居然以本科的学历去占据三尺神圣讲坛,那个对教师慌不择食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
我到高校,不是为了做会计教师才去的,是觉得大学老师不坐班,有闲暇时间可支配,方便自己通过考研究生转专业而改变命运,就像是一个寒门女孩,嫁了郎君不是相中郎君本人,而是喜欢夫家那深宅大院。
当时,我有一个好朋友李萍,是某报社的记者,她本科是大连理工大学物理专业的,考上了北大社会学专业的研究生,从而改变了专业和职业。她成了我的偶像和方向,她带我去北大拜访她的校友和老师,我在工作的次年报考了北大社会学的研究生。当时系里的老师一定觉得我这个行为既天真又可笑,遇到系里开会的时候,他们总是问我研究生报的是哪里,什么专业,开始我还认真作答,后来,我突然发现他们这种询问有取笑和打趣的成分,再有人问的时候,我就很干脆地回答,不记得了,忘记自己报什么专业了。
遗憾的是北大研究生考试落榜,我的转专业之路就这样折戟沉沙了。结婚后,丈夫看了看我写的东西,悲哀地对我说,你这个文字功底需要到小学回炉才可以实现你的梦想,也许是他的话使我梦醒。若不转专业,似乎自己就没有在那个学校存在的必要了,一个对这个专业都没有热情的人,怎么能做一个合格的专业教师?我选择了离开。
生活就是这么吊诡,我出去应聘的岗位还是会计。足足用8年时间转了一个圈子,最后又回到生活的原点。
回首30年的漫漫红尘路,这些学会计的同学,无论当初工作的单位在今天看来有多么好,多数都选择了离开原单位。一部分下海了,一部分到后来在单位混到总会计师和总经济师之类的。会计这个职业的好处就是多年的媳妇熬成婆,只有在这个岗位慢慢熬着,就像熬粥似的,总有熬成黏稠温润之时。
最早下海的,就是那名因肄业分到地方财政局的同学,她郁愤之下撕毁了派遣证,依托大连这个城市,毕业后做外轮代理,一点点发展,早些年就已经买了几条船到新加坡注册航运公司而转做国际运输了。
在建工学院教授房地产会计的同学,在自己搞明白房地产开发真谛后,注册房地产公司也搞地产开发了。从事会计工作的最大好处,就是很容易对所从事会计的那个行业的营运与流程熟悉,下海创业得天独厚。所以,同学中选择自己创业的也不少。
再有就是离世的,我们班来自宁夏的潘姓同学,在毕业留言册上写道:“我冷眼我的专业,注定要走一条充满荆棘的人生之路。”令人遗憾的是,他毕业后7年就自杀了,不知道是不是和他冷眼的这个专业有关。
另外,也有对这些花花绿绿钞票产生非分之念,从而分不清人我界限而误入歧途的。好在金额不太大,认罪退赔又好,吃几年窝头又重回队伍了。
经常有同学或朋友的孩子高考,在面对志愿时,来电话向我咨询经济类那些专业,哪个更有前途,会计和金融哪个更恰当。我们学会计这些人30年的经历,也许对那些站在这个专业门槛之外的人有所启发。不过,会计也不似当年,基本上所有院校,无论文科理科都设会计专业,就业已经今非昔比了。■ 会计职业财会当年会计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