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奥巴马VS梅德韦杰夫的第一局
作者:宋晓军( 1993年1月3日,美国总统布什和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在莫斯科签署《第二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START-Ⅱ) )
2月4日,英国《泰晤士报》驻华盛顿记者蒂姆·里德(Tim Reid)在一篇报道中透露,为了应对2009年12月5日到期的《美苏关于削减和限制战略武器条约》(START-Ⅰ),奥巴马政府正在拟定一个新的核裁军倡议,这个倡议有可能呼吁美俄双方将核弹头削减至1000枚。在START-Ⅰ仍然有效期间,美俄之间又签署了两个核裁军条约——START-Ⅱ和SORT。这两个与START-Ⅰ有效期重叠的条约,前者先是双方各执一词后来俄罗斯又退出,后者则是象征意义大于实质意义,因此,至今执行相对公平和完整的START-Ⅰ到期前的2009年,奥巴马与梅德韦杰夫必然要就核裁军展开第一次对局。
1991年7月31日,美、苏两国总统在莫斯科签署了START-Ⅰ。这份厚达700多页的条约规定,双方承诺在条约生效(1994年12月5日生效,有效期15年)后7年内分三阶段把进攻性战略武器削减30%,届时双方核武器不得超过1600件,携带核弹头的数量不得超过6000个。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俄罗斯总统叶利钦表示继续执行START-Ⅰ。1993年1月3日,两国总统在莫斯科签订了《美俄关于进一步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START-Ⅱ),条约规定,在2003年1月1日前,双方将核弹头削减至3000~3500枚。此后,由于西方7国集团承诺援助俄罗斯的240亿美元没有完全到位(最终只到位120亿美元),以及START-Ⅱ主要是以保持美国拥有优势的海基核力量为主和美国要扩大发展弹道导弹防御系统,俄罗斯杜马顶住了叶利钦总统的压力,一直没有批准START-Ⅱ。1996年1月美国国会先批准了START-Ⅱ。2000年4月14日,俄罗斯杜马批准了在原有基础上加了限制的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等附加条款的START-Ⅱ,同时批准了将START-Ⅱ最后执行期限推迟到2007年12月的附加协议。而美国由于早在1997年就批准了将START-Ⅱ延长的附加协议,因此不可能再跟进批准含有将限制反导系统的“俄版”START-Ⅱ。2001年12月5日,美俄双方宣布已经按照START-Ⅰ条约的规定完成了削减任务。8天后的12月13日,美国总统小布什就宣布美国将退出美苏双方于1972年5月26日签署的《美苏关于限制反弹道导弹条约》(简称《反导条约》)。
2001年“9·11”事件发生后,普京抱着一丝希望,应了小布什跨越美俄“各行其是”的START-Ⅱ签署新协议的要求,在2002年5月24日与小布什在莫斯科重新签订一个新的核裁军协议——《美俄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SORT)。这个仅有序言和5个条款的象征性协议,规定双方在2012年前将核弹头削减至1700~2200枚。虽然条约再没有像START-Ⅱ那样限制陆基多弹头弹道导弹,但却没有可核查、不可逆转这样关键性的规定。20天后的6月13日,美国国会批准退出《反导条约》生效,第二天俄罗斯就宣布退出START-Ⅱ。至此,美俄双方再次展开核裁军之前的讨价还价空间就已经很清楚了。美国退出《反导条约》后,意味着可以超越条约规定的在首都和导弹发射井150公里半径外的任何地方部署反导系统,而俄罗斯由于在反导上与美国存在着巨大的技术差距,只能选择退出START-Ⅱ后在SORT规定的1700~2200枚范围内任意发展陆基和海基多弹头弹道导弹(俄杜马在2003年5月14日批准了SORT),在2012年SORT到期后,可以不受任何数量的限制部署核弹头。换句话说就是,自2002年6月中旬后,美国可以通过大量研制、部署“盾”来打破美俄之间现存的核平衡进而取得核优势,而俄罗斯只能先在“矛”的质量上下功夫进而以数量维持核平衡。
在奥巴马和梅德韦杰夫都还是学龄前儿童的1968年,美国与苏联就开启了核裁军谈判。40年后,留给这两位拥有世界上95%核弹头的核大国总统的真正遗产,除了满目疮痍而又深不见底的金融危机外,就是一场犹如永远打不完的斯诺克台球的核裁军竞赛。现在看来,长几岁的奥巴马很可能要先出杆给小他几岁的对手制造一个“核斯诺克”,而梅德韦杰夫似乎也早已在东欧、拉美、加里宁格勒和阿富汗多个方向上,寻找着破解“核斯诺克”的下杆位置了。2009年可期待的一个悬念是:一旦奥巴马像就职演说一样说出“双方只保留1000核弹头”的华丽辞藻后,梅德韦杰夫会在哪里下杆呢?如果梅德韦杰夫被逼无奈,像1979年时的美国培养襁褓中的塔利班和基地组织在阿富汗下杆呢?那么当年给予美国在阿富汗难以替代帮助的中国会如何选择呢?■
(文 / 宋晓军) 韦杰梅德VS第一局奥巴马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