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艺术家的教育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记得自从高中分文理班后,到现在理科的多是科学家,而文科的则多为文学家、语言学家或者是艺术家。不少科学家如今在国外,文学家们大多在国内,语言学家们出去了又归来,只有艺术家多安安分分——我的发小米高最终留在大学做了一位辅导员,但当他戴上墨镜之后,则很快就恢复了行为艺术家的本色。

对于那些“90后”的第一届大学生,米高告诉我对他们的总体印象:“他们很需要改造,甚至是修理。”作为教育者,米高始终保持着温文尔雅,但他有自己的方式让学生受到有效的教育。“你看这个广告。”米高带着微笑指着电视屏幕中一家快餐的新品广告,然后很得意地告诉我,他让学生们在刚刚过去的这个秋天所做的一次社会实践课。

米高让5个学生按照青春活力的方向好好捯饬了一番,然后迈进一家连锁快餐店,而他自己则早早买好了相应的新产品等在里面——戴着墨镜。“学生一拿起食品包装纸袋,就像触电一样在餐厅里面没心没肺地蹦跶开了……”米高在向我转述他导演的这出Cosplay时,尤其强调了剧本中的几个重点:俩女生交叉换位,拿着食品袋互视点头一笑然后各一甩,几个男生得像瘦猴蹦迪一样,还得有人来一个裆下甩。米高至今保留着那份快乐记忆:“顿时把几个店员看傻了!”

接下来,他的另一批学生进来,有一个小女生娇滴滴地说:“换我——请大家耍大牌。”每隔几分钟,就进来那么5个,餐厅里本来人不多,一下子闹腾开了。当然,店长很快跑了出来,提出了质问。第一个回答他的声音,则是正巧来自这家餐厅壁挂屏幕的广告对白,这个原声来得恰到好处:“只要×元,人人都能耍大牌。”坐在边上戴墨镜的导演装模作样地长叹一声:“嗯,只要×元,真的很值。”接下来,这位教育者摘了墨镜,用很虔诚的口气对店长说,自己和学生都是忠实顾客,况且其广告似乎没有用肉眼看得见的文字表明“创意需要、请勿模仿”。一番话说得店方目瞪口呆。

“你要知道,作为教育家,我总要先身体力行一下。”他说。在结束了那次社会实践后,他和学生们在归途中说到一个故事:几个月前他在一家连锁小便利店帮一个朋友看店,百无聊赖地哼着“爱你在心口难开”,并且用很真诚的语气嘱咐一位年轻漂亮的陌生女顾客“好好照顾自己”。

“她看了看我,对我说了3个字。”我的发小开始卖弄玄虚。

“你也是?”学生抢先回答,这就是“90后”的风格,“还是——I love you?”

“都错了,是——‘神经病’。”米高随后问他那些笑得花枝乱颤的学生,“你们得到了什么结论?”

“广告的情节看似很生活化,其实都不搭调。”学生的回答让他很满意,他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认知:“男孩子们注意了,那个广告里的小姑娘是很清纯漂亮;可是女孩子们也要盯住了,那位女主角直到离去始终都没有付钱。”■ 米高行为教育艺术家

上一篇: 饕餮之徒
下一篇: 丑末寅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