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青年的电影心得

作者:孟静

​一个青年的电影心得0( 宁浩 )

你能当导演

1977年出生的宁浩,在他人看来,成功之路实在来得太早、太过顺利。

电影节的处女作奖常常颁给那些已经40岁的导演,他们往往是编剧、摄影师,甚至红遍亚洲的名演员,例如周星驰。而宁浩,中专毕业,山西太原话剧团原美工,29岁时创造了中国电影的票房传奇,以300万元博到了2200万元。

宁浩从没做过导演梦,他从太原出来因为要天天画黑板报。他给自己5年时间,如果混不出来,就回家乡当工人。“电影在那时太不景气了,能拍电影的人凤毛麟角,拍电影几乎是妄想。我最早是为了出路,解决生计,给自己一个说法——为什么要在北京待着?我刚开始学画,90年代中后期画画很难赚到钱,要知道现在这样,就去画画了。”他先在一所学校大专班学图片摄影,有时给一些歌手拍写真,有些歌手邀他拍MV。一条MV收入2万元,他一口气拍了100多个,在凭借《疯狂的石头》成名后,他还接了李宇春的MV。

“毕业一年我干了很多活,攒了几十万元。实在是搬家搬得太累了,一直住地下室,觉得自己不是北京人。饱暖思进取,我问自己,这样就算是安定了吗?就算是人生结束了吗?于是又考了电影学院,当时没想考导演系,哪个系招生报哪个,正好图片摄影系招生,专升本比较容易。”租房子的过程中,他认识了导演方刚亮,方刚亮看了他的学生作业说:“你能当导演,你已经是电影学院三四年级的水平。”宁浩写了剧本《香火》,“我想总得对上学有个交代,就到处找钱,找来找去找不到。找到后资金链又出了问题,我觉得不能再等,错过毕业的契机。我是个不愿意等的人,已经等了一年多,那个故事背景发生在春节,一错过又得等明年了”。他从自己拍MV的钱中拿出近10万元,拍完了这个片子。拍完后遇上了“非典”,弹尽粮绝的宁浩又去拍MV了。他甚至没有组织同学朋友来看自己的处女作。“学生作业谁爱看呢,我不是急赤白脸非得怎么着。我没那么大勇气拉多少人看,看完又怎么样呢?”

​一个青年的电影心得1( 电影《疯狂的石头》剧照 )

有朋友向香港电影节的选片人杰克王推荐了宁浩,约其看片,那天杰克王要赶飞机,只看了一半《香火》就走了。宁浩想,这次又没戏了,人家连看完的兴趣都没有。但是杰克王通知他参加电影节。“电影节,全世界旅游的事,有人请我机票住宿全免,拍一部片子在全世界混半圈没问题。”宁浩带着片子免费旅游,回国后又得为稻粱谋,这次他是电视剧《中国式离婚》的执行导演。

电视剧快结束时有人提到,北京电影学院有个老师做了影视公司,需要有业绩。现在很多人拍儿童片,因为有政策扶持,但凡和儿童、农村、体育沾边,都有可能拿到资金和奖励。宁浩看到剧本后说:“太不适合我了,《乒乓小子》特别不精彩,讲一个农村孩子如何带领伙伴战胜省体校的故事。中国人打乒乓球好有什么可说的?和中国足球踢得烂一样是硬道理。《少林足球》之所以有意思,是因为中国人球踢得好是科幻片,打乒乓球就是现实主义题材。”他当即拒绝了这个活儿。某天在一家饭馆吃饭,看到一张草原的照片。豁然开朗,他马上开车去了中蒙边境,“那边小孩还真不太知道乒乓球,他们的纯朴简单把我打动了,这东西挺倔的,故事改成了蒙古孩子拣到一只乒乓球”。这种倔是艺术片路线的倔,宁浩也清楚,拿着这个片子开始了第二轮旅游。

​一个青年的电影心得2( 董渤、刘桦、岳小军 (左至右)都因《疯 狂的石头》名气大增 )

《绿草地》的曲折

这片子叫《绿草地》,在宁浩的履历上,它实在算不上里程碑,周游列国并没有得奖,也上不了院线,只在电影频道上播出过。但在宁浩的内心里,它留下的激荡远比成名作《疯狂的石头》重要。“拍《绿草地》时快疯了,我们是城市人,在自然状态下,没有通讯设备,草原也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没有路,纯野外,对生存技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找一根木头要跑300公里,又没有钱,条件非常苛刻。”开机前3天,投资方又撤了。宁浩和摄影师商量,稳住剧组,他和执行制片一人掏了十来万元,加上原有的钱,凑足了50多万元。

开机第一天,剧组水米未进。因为驻地离景地有100公里,去一趟近3个小时,只能送饭。那天驻地停电,加油站的油泵不能工作,车开不动。而且也没办法沟通,草原上手机没有信号。剧组赶紧买了台卫星电话,这种电话需要支五六层楼高的天线,天线是椽子改的,打一次电话至少要五六个人举着找信号。即便这样,只能打出去,不能打进来,通信基本靠吼。“晚上一出蒙古包,马上迷路,陷在沼泽地,整天与天斗,看一眼的蚊子比这一辈子看得都多,你以为是片云,实际是伙蚊子,录音师一出门让蚊子推回来了。我们上厕所先脱裤子喷灭害灵,特别惨烈的状况。”有一天帐篷着火了,载着工作人员的车翻进沟里了。大家认为这片子拍不成了,宁浩问,愿意走的举手。40个人中只有11个人同意留下来,“重新分配工作,司机做制片主任,带小演员的小学老师做副导演”。宁浩总结说,问题出在管理上,“很多因素是人为的,可以避免的。中国人的事就是,人少阻力反而小了”。

剧组的3台车,除了1台切诺基,另2台只是摆样子,每天先用切诺基拉着别的车。这台宝贝车的钥匙偏偏又骑马颠丢了,宁浩和摄影师找景找到沙漠深处,宝贝车熄火了,他在绝望中想起电影里教过的,把两根电线一对接,电光石火间,车就发动了。当然,如果接错正负极,他俩就死在沙漠里。在“拍完就是胜利”的自我勉励下,在出了一条人命的代价后,杀青了。

失去投资和上映机会的《绿草地》带给宁浩的是信心,从此以后,他不再怕任何工作中的困难。尽管《疯狂的石头》在别人看来已经足够疯狂,从剧本到拍摄筹备了6年,剧本改了18稿,宁浩的朋友都说这故事没意思。部分主创又一次离开了,宁浩差点再次回到MV战线,他和主创们又把酬劳捐作了剧组经费,他们穷得连外景地都不好意思收租金。宁浩说:“太顺了。”在他看来,拍电影的过程再苦也不难,难的是谈投资。“我根本不浪费时间和制片人忽悠,有些人问我为什么不混在三里屯,那里有三种人:妓女、嫖客、制片人。我说还是算了吧,会让人误认为嫖客的。有那个时间先做好自己眼前的工作。我从不迷信特传奇的事,都是通过努力拿回来的,没有特别的侥幸,生于70年代中后期的人都特别现实,缺乏浪漫情怀,不认为会有浪漫的事发生。一件事在你争取了六七年后才成功,你认为还是侥幸吗?”

他带着《绿草地》参加香港地区独立电影节和剧本比赛,电影节上没有斩获,剧本拿到了奖。“刘德华找到我,说这部电影很可笑,问我有没有新故事,愿不愿意参加他的活动。”宁浩不明白,他的艺术片为什么在刘德华和观众眼里变成了喜剧,他们哈哈大笑,笑得他迷迷糊糊。刘德华这个活动叫做“亚洲新导演计划”,他自掏腰包2500万元港币,资助6位年轻导演拍片,他只出钱,不做任何干涉。宁浩觉得和大明星合作很有趣,在刘德华找他之前,他已经准备好一大堆项目了。“小时读过一句话:君子不患无位,患无所立。我需要关心的是我有多大能耐,而不是我怎么还没当上导演。什么都是机会,做好每件事都是机会,不做好每件事就永远没有机会,不做好《香火》就没有《绿草地》,不做好《绿草地》就不会认识刘德华。做好眼前的事就是把握机会。”每次要拍电影前,他先拍一堆MV,挣上十万八万的,保证半年的车贷、房贷,所以他的3部电影制片人都跑了,但他也都熬住了。

《疯狂的石头》让宁浩一下子有了无数机会,这些机会中包括投资很大的项目。“当产业没有形成特别规范的运作模式时,很多钱是热钱。我没那么热,按计划做就挺好。”他与美国最大的经纪公司CAA中国分公司签约,却没去拍大片,他手头的《银牌车手》投资1000多万元,只是个中等项目。“我的外部条件改善了,内部条件没变化。决定事情本质的是内因,我并没有太大长进,你能说《疯狂的石头》的我比《绿草地》的我要好吗?这不是个评判标准,只能说拍《疯狂的石头》的我更市场化,有意识地服务于观众。机遇不重要,你是什么东西最重要。你是不是真有才华,人无实才而享有盛名者,必有奇祸,才华远比有机遇重要。”

“我一直觉得300万元是低成本,3000万元以上大片和200万元以下的超小成本,这两种都能挣钱。但200万元其实是不及格投资线,300万元才算及格线。如果说《疯狂的石头》有意义的话,就是我用了一个及格成本可以赚到钱。好莱坞主体市场是1000万到3000万元,结构是枣核形,独立电影和大片少。我们标准投资欠缺这个投资档,这是个高风险区,你要进市场,想拿回来,卖回票房挺不容易,这样才有挑战。我愿意尝试进入主流,我不愿拔高到那么高,我也是从电影节走出来的,现在想试试在主体电影市场能不能挣钱。创意产业时代已经到来,我们的领导人已经在讲要尊重知识产权。之前很少领导人提过,现在拿投资比以前容易多了。我们只要政策上有一些倾斜,几年内会迅速成长,像房地产、IT,我们20年做了西方世界100年的事,这是宏观调控结合市场化,给了硬性很多帮助。” 心得绿草地刘德华香火一个宁浩中国电影电影剧情片电影节疯狂的石头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