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骄而奢
作者:邢海洋经济学家张五常把《劳动合同法》和最低工资说成是未富先骄。其实,涨点工资的“骄”,哪儿比得上美国那些借了次级债的人的骄。都是穷人,我们提高一点最低工资,不过是稍微改善生活。可美国的穷人,借了钱还不上,全世界都要帮助买单,那才是真正由内而外的骄。
1月中旬,先是花旗集团报告了去年第四季度财报亏损98亿美元,接着便是美林公司计入了167亿美元与信贷市场有关的巨额冲减。自2007年中,每到一个季度财报披露时刻,“次级债”便要连环爆破,美国低信用等级的“一小撮”人无力偿债,买单的先是美国国内的信贷机构,接下来是包括中国银行在内的买了次级债的外国金融机构。现在,则是全球的金融市场,连布什政府和美联储也甘冒“干预自由市场运行”的道德风险,要通过减税提供1450亿美元的财政激励。减税意味着财政赤字的扩大,这个国家的债务黑洞将更难以弥合。财政手段为失信者买单,可见对低信用者的骄纵。
共有多少次级贷不能偿付?美国房屋按揭贷款市场规模6.5万亿美元。一种说法是,信用不佳的贷款人得到的次级按揭贷款占到12.6%,按这个数字,次级债规模接近8000亿美元。也有一种说法,次级债达到了万亿美元。但并不是每一位借款者都无力还债,如果抵押贷款出现问题,很有可能是2005到2006年间,房价和利率双双处于高位的可调整利率抵押贷款。这样,违约带来的资产损失将接近1100亿美元。唯一没有被次级债拖下水的高盛预测说,根据以往经验,主要抵押贷款机构的次级抵押贷款损失“粗略”估计将达4000亿美元。这是所有估算中最高的数字了,美国GDP总量14万亿美元,即使按保守估计,次级债坏账分散在几年内爆发,美国经济年增长率要降低0.3个百分点。
如果说全球经济面临着“次级债”的威胁,2007年引爆的已经不下七八百亿,投资者完全应该有预期。投资者过度反应是担心“次级债”只是冰山一角,背后还有更多的债务问题。次级债的出现,似乎是银行贪婪的结果,但每一次泡沫都少不了金融机构和投资者的互动,而房地产市场火热的背后更离不开政府的货币政策。2001年后美联储连续11次降息,累计降息4.75个百分点,创下了1981年以来“最为猛烈的降息轮回”,1.25%的低利率维持了两年有余。美国经济每一次衰退,美联储都不遗余力地利用货币手段刺激需求,上世纪90年代初如此,2001年如此,现在更是求助于货币和财政政策。利率大起大落已经成为美国特色,加剧了波动性。而欧元利率曾经3年未动,只在2%?4%的窄区间变动。
美联储如此大刀阔斧地操控利率,又和它的政策目标有关,美联储追求就业和稳定的价格,而同样是发达经济体,日本央行和欧洲央行追求的主要是维持购买力和价格稳定。作为发达国家的美国,却有更多的发展内驱力,以至于不得不利用各种手段推动投资,拉动消费。货币政策的背后,又有着经济学家弗里德曼自由主义的影子。早在1957年发表的一篇著名论文中,弗里德曼就辩称,消费并非取决于当前收入,而是取决于永久或长期收入。其结果便是经济越来越倚重于未来收入,到了1985年美国已经变为纯粹债务国。恰好这时候,利率从20%的天文数字开始回落,借贷消费成了美国消费文化的核心,消费者开始过起了入不敷出的生活,买大房子,大汽车,还美其名曰是奖励事业上的成功。美国人的人均债务已经是人均年收入的4.5倍,以7%年利率计算,每年需要偿还6300美元利息,仅利息便占了纯收入的30%。到了以债养债阶段,债务不暴涨也难了。并且,消费对GDP的贡献已经达到了70%,美国成为不折不扣依靠消费推动经济发展的国家。虽然借钱消费无异于饮鸩止渴,可为了摆脱暂时的衰退,政府不得不鼓励消费者借更多的钱。
起源于上世纪20年代美国的消费主义,几十年后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动力,可见资本主义发展已经从新教主义的节俭发展到了对立面。好在美国社会学者伦德尔·卡尔德通过他的著作《融资美国梦:消费信贷文化史》给出了不同结论。作者以大量史实证明,消费信贷的真正作用是让普罗大众也有能力购买昂贵的耐用消费品,并使负债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在它的催化之下,克制与挥霍这一对矛盾达成了令人惊异的平衡。果然如此,美国人的债务就无需世人担心了。但愿如此。■ 工资消费经济债务GD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