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房宫
作者:朱伟去年底,阿房宫考古发现成为一条重要新闻。但它其实并未真正建成的说法,本来在《史记》中已经很清楚地记载着。司马迁在《秦始皇本纪》中说,嬴政三十五年,秦始皇因为咸阳人多,先王留下的宫殿太小,才在上林苑内建造朝宫。先建前殿名“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这里的“建”是竖,古人竖旗帜称“建设”。“阿房”的名称,阿可以是山,《诗经·小雅》:“菁菁者莪,在彼中阿”,莪是莪蒿,毛诗解释,大陵称“阿”。也可以是房上的正梁,东汉郑玄在注释《仪礼》时,就说阿是栋。《长安志》解释,这“阿”是因宫殿与山相邻比肩,未有名,先称在阿旁。这说法其实也来自《史记》,司马迁说,阿房未成,宫成就会命名,临时才称阿房宫。阿房宫还没建成,秦始皇已经死了,于是急调工匠去骊山筑陵,这也是《史记》中引秦二世胡亥的说法。秦二世元年四月,才开始重新造宫,但七月陈胜已经起义了。《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还记,秦二世三年,胡亥死后,子婴为秦王仅46天,刘邦就从武关到了霸上。再过月余,项羽入城杀子婴及秦诸公子宗族,屠咸阳,烧宫室,虏子女,收其珍宝货财,诸侯共分之。火烧三日是《史记·项羽本纪》中的记载,但司马迁只说项羽“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并没说烧的是阿房宫。
阿房宫的规模,当时六尺为一步,一丈相当今天的2.31米,按《秦始皇本纪》中的描述,东西将近700米,南北100多米,高11米多。到东汉班固修《汉书》,《贾山传》中引用贾山借秦之喻,谏汉文帝的《至言》中说,秦“起咸阳西至雍,离宫三百,钟鼓帷帐,不移而具。又为阿房之殿,殿高数十仞,东西五里,南北千步,从车罗骑,四马骛驰,旌旗不桡”。东西变成五里,南北变成两里多,高变成了七丈多,描写四骑在殿中疾驰,竖着的旌旗都不会碰到,规制都放大了。
到《三辅黄图》,有了“规恢三百里”的说法。《三辅黄图》的成书年代,研究者认为,最早可能写于东汉末北魏初,但其中肯定有唐人增补,究竟哪些是原作,现在则无法辨认。《三辅黄图》中说,这阿房宫又称阿城,秦惠王时就开始造,宫未成而亡,秦始皇将规模扩大到三百里,动用了“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修筑的“离宫别馆,弥山跨谷,辇道相属,阁道通骊山八十余里,表南山之颠以为阙,络樊川以为池”。“隐宫”是被处宫刑,辇道是皇帝专用车道,阁道则是上下的复道,北宋龙图学士程大昌在《雍录》一书中考说,“人行桥上,车行桥下”。《秦始皇本纪》中说,从殿下可直抵南山;《三辅黄图》中则说,阁道通骊山,另以终南山与樊川为两端。杜牧《阿房宫赋》的“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显然是在此基础上的写照。这个三百里,程大昌在《雍录》中已经有很清楚的判断。他说,据地理大约计算,从渭水往南抵终南山,“仅可百许里”;东西自鄠县、杜陵到浐水,也没有百里;哪来的三百里覆盖?《雍录》中对《史记》中说秦始皇当年造朝宫的性质也提出质疑,他问,朝者究竟来自何方呢?因为阿房宫独以磁石修了一道北门,用磁石筑门,四夷朝者,有隐甲怀刃,到门前就都被吸引,所以又称“却胡门”。
我们现在对阿房宫的辉煌想象,其实都来自杜牧那篇著名的《阿房宫赋》。按照缪钺先生的《杜牧年谱》,此赋作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当时杜牧23岁,还没参加科举。因为敬宗16岁即位后大造宫室,沉溺声色,他忧国忧民,才借秦始皇造阿房宫之事来寄托讥讽。
这篇赋开头,六朝尽,四海统一,蜀山伐秃,阿房宫才横空出世,覆蔽三百里云烟,隔天离日,极有气势。他描写阿房宫之恢弘——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相拥,檐牙相吻,当然是夸张之极。先是楼阁巍峨,剪影钩心斗角;后是屋脊密密簇簇,嬉水其间,不知盘回几千万落;长桥卧波,复道行空,龙腾虹霓。而从春光里暖阁中的莺吟燕语,到秋雨中冷殿里的寒袖空舞,一日一宫内的气候变化,充满沧桑感。
第二段写各地妃嫱、媵妾、王公贵族,鱼贯乘车到这里,朝夜笙歌,甘为秦奴。晚上还是镜中靓丽的美人,到早晨已是秀发蓬乱、倦容满面。渭水涨满脂粉之污垢,后宫椒房兰室的烟气四处弥散,宫车如雷霆般惊驰而过。尽管如此,一拨拨美人还是伫候着极尽妍态巧笑,在那里等待宠幸,有人等了整整36年。程大昌的《雍录》曾认真对此段描写做质疑,他说,按《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每破诸侯,都会仿建其宫室在咸阳北坂上,养所得诸侯美人于其中,所以美女都在渭北宫中。阿房宫未建成,宫人未曾得居,“安得有脂水可弃,而涨渭以腻也”?而秦始皇二十六年才吞并六国,到三十七年就死了,“安得三十六年不见御幸也耶”?
杜牧是长安人,其家在朱雀门街城中心,别业在樊川,他当然不可能不知道阿房宫火烧三百里只是一个神话。我想,他是有意识参与了对阿房宫当年奢华的想象,来突出“一人之心千万人心”所酿就的那种悲怆感。《阿房宫赋》铺陈的最后目的,都为结尾的“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他说,如六国各爱其人,就足以抗秦;而秦若能在拥有六国后博爱六国之人,则可万世为君。最后却是“秦人无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深刻至极。 历史中国古代史中国历史考古秦始皇本纪三辅黄图雍录秦始皇阿房宫骊山知识杜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