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造佛和清宫六品佛楼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 老邢的部分藏品 )

佛像收藏,国内外拍卖市场上价格看高的都是明代永宣(永乐、宣德两朝)造像,这也算是一种收藏潮流。去年香港苏富比1.16亿港币创佛像拍卖世界纪录的是一尊明永乐释迦牟尼坐像,邢继柱以内地最高价924万人民币买下的也是一尊明永乐文殊菩萨坐像。但在带我们参观他藏品的时候,老邢却告诉我们他自己最喜欢的不是那件900多万元的宝贝,而是一套7件从清乾隆官造“六品佛楼”里流传出来的小铜佛像。“宫廷造像除明代永宣外,另有乾隆造佛,铸款‘大清乾隆年敬造’。从工艺角度看,永宣造像确实登峰造极。但在题材丰富和对藏传佛教复杂神系的体现方面,乾隆造佛无人能比。”老邢介绍,这两类宫廷造像在历史上用处也本不相同:永宣造佛主要是皇帝用来赏赐西藏高僧和官员,所以体积小、做工精、铸量少,当年就不到千尊,流传至今,专家和藏家们估算存世量也就400尊左右。乾隆造佛为的是在汉地供奉,造像量极大。

( 斗战胜佛 )

关于乾隆“六品佛楼”,罗文华在《龙袍与袈裟》书中有详细记载。根据清内务府档案的资料,清前4帝中以乾隆对藏传佛教涉入最深,他在养心殿西暖阁后面设有一处完整的藏传佛教佛堂,学习过藏文书面语和显宗入门教义《菩提道次道论》,35岁那年在章嘉国师面前亲受上乐金刚的灌顶。1780年乾隆70大寿,为迎接六世班禅来京朝觐,他颁诏兴建了承德扎什伦布寺、北京香山昭庙,又大兴土木改造北京黄庙、雍和宫、德寿寺,史学家认为这不仅是政治需要,也是乾隆个人的信仰需要。而乾隆朝最大的宗教工程,则是从乾隆二十二年(1757)到四十七年(1782)皇帝亲自参与设计和建造的六品佛楼,将纷繁复杂的藏传佛教神系梳理出来,铸成铜佛供奉,这在西藏本土也没有先例,对藏传佛教图像学和神系的研究意义重大。清宫档案里记载,乾隆对佛像款式亲自看样审定,修改到他满意了才批准铸造。乾隆二十二年十月,因为工匠为慧曜楼加班赶制的佛像加工粗糙,镀金不匀,乾隆帝御览后大发脾气,所有的活都发回重做不算,还命主管镀金的官员自己掏银子开销,将管理造办处的官员罚俸。可见乾隆对这批造佛的用心。

“六品佛楼当年一共8座,分布故宫、承德避暑山庄、圆明园,其中6座毁于火灾战乱,只有故宫梵华楼基本保存下来,另一座宝相楼里的铜佛在文物南迁的时候留在南京博物院了。”根据资料,每座六品佛楼均为七开间,上下两层,左右两边各三间,共六品间,“每间有9尊大铜主尊佛像,122尊小铜佛像出自般若、无上阴体、无上阳体、瑜伽部、事部、行部六品,每楼6间的大小铜佛加起来就有786尊”。这批佛像在20世纪初大量流失出宫,珍品被世界各大博物馆收藏,小佛造像很多流入市井古董店中。老邢对照着他收藏的7尊小铜佛,告诉我们如何辨认:红铜铸造,大小在13~19厘米,正面刻有“大清乾隆年敬造”款和佛名,背面有“瑜伽根本”、“无上阳体根本”等六品字样。老邢说,在他收藏的这7件六品佛楼铜佛里面,“持网佛母”(无上阴体根本)非常珍贵,目前市面上能流通的应该仅此一件。

( 米拉日巴 )

佛教造像的收藏价值

佛教造像分诸佛、观音、菩萨、罗汉、护法等。高古佛像是指明清之前的佛像,也称汉传佛像。明清佛像,也称藏传佛像。

( 四臂准提佛母 )

判断一尊佛像的价值主要看它在佛教造像历史上的艺术风格、工艺、铭文,也看材质。通常有4个原则:1.佛像尺寸越大的价值越高;2.宫廷铸造的高于民间的;3.在藏传佛像里,忿怒相高于吉庆相;4.菩萨装藏传佛像高于佛装的藏传佛像。“忿怒相”存世少,造型复杂,所以珍贵。还有一种造像兼有善、恶两种表情,像密集金刚、圣乐金刚、大威德金刚,艺术价值很高。

海内外藏家素来重明清宫廷造像,拍卖高价通常都是在这些佛像里产生。中国宫廷重视藏传佛像的制作自元代开始,一方面是因为皇帝个人对藏传佛教的信奉,另一方面也是朝廷出于对西藏、蒙古安抚和笼络的目的,扶持藏传佛教在中原的传播,大量制造藏传佛像。明代的宫廷造像主要集中在永乐、宣德时期,当时宫廷有专属的造像机构“佛作”,负责铸造佛像回赠西藏的大小官员,以便朝廷达到安抚的目的。到清代,宫廷造像主要集中在康熙、乾隆两朝,特别是乾隆时期,皇帝本人深研藏密佛像,亲自设计监制,造像量极大。内地这几年的佛像拍卖,汉地制作的藏式佛像数量接近90%,2006年苏富比上拍的15件明永宣佛像也全部属于藏式佛像。绝大多数涉足佛像收藏的人士都以藏传佛像为收藏主体。

乾隆造佛和清宫六品佛楼4( 持网佛母 )

乾隆造佛和清宫六品佛楼5( 金刚勇识佛母 )

乾隆造佛和清宫六品佛楼6( 主尊大铜佛 ) 造佛清宫佛楼六品乾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