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虹60亿元踏入平板电视上游
作者:黄燕7.75亿美元,中国彩电业最大一笔投资砸向了等离子面板,这也是国内家电企业首次真正进入产业链上游。从联想、TCL再到长虹,整个中国制造业都试图以收购获取核心技术,而技术更新带来的投资贬值是他们面临的关键问题。
2007年1月10日,长虹集团宣布第一条等离子面板生产线将于一个月后在四川绵阳破土动工,预计2008年中期量产后年产能可达200万片。生产线投资7.75亿美元,相当于长虹固定资产净值的两倍,如果再加上收购韩国欧丽安(Orion)公司75%股权所付出的1亿美元,长虹在等离子项目上总共付出60亿元,这是中国彩电业前所未有的投资规模。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收购欧丽安的1亿美元,长虹借此拿到了韩国最早进入等离子面板研发公司的全部技术和350项专利,成为上马等离子项目的前提条件。
“如果不掌握核心技术,长虹宁愿转型不做彩电。”在长虹董事长赵勇这句话背后,是平板时代中国彩电业的集体失语。彩电业专家刘步尘曾经把现在的平板电视概括为“整机组装”,占整机成本六到八成的面板产业被日、韩企业把持,芯片模组多数也要依赖进口,平板电视微利甚至亏损已经成了业内公开的秘密。除了丧失盈利能力,中国企业还必须面对专利收费,从2007年3月起所有出口美国的数字电视机都要缴纳至少10美元的专利费,这对刚刚兴起的中国数字电视产业无疑是一个打击。业内达成的共识是:“如果缺乏核心技术的情况继续下去,中国全球最大彩电基地的地位将毫无意义,彩电企业也要面临生存危机。”主营业务盈利能力不断下降,使得包括长虹在内的一批家电企业纷纷尝试多元化,进入通讯、PC甚至房地产市场,而真正赚到的“快钱”寥寥无几,往往还要用来反哺主营业务。
不只是彩电企业,整个中国制造业都面临着缺乏核心技术的困境。无论是过去的“渠道为王”,还是现在对工业设计的追捧,都是企业试图寻求技术以外支撑点的表现,“但是这些已经不足以支撑我们下一阶段的发展”。赵勇据此做出的判断是,必须全力以赴进入上游产业。早在2005年12月,长虹就联手国内最大的显示器制造商彩虹集团宣布合作等离子面板项目,2006年双方成立合资公司世纪双虹,注册资本从200万元一路追加到18亿元。但无论彩虹还是长虹都不具备核心技术,最终长虹决定通过收购完成技术积累,就像3年前联想和TCL曾做过的那样。2006年12月21日长虹完成对欧丽安的收购,12月29日上市公司长虹电器发布公告,出资9000万美元与世纪双虹、美国MP公司合资成立虹欧显示公司,其主营业务就是等离子面板制造。但虹欧的控股方并非长虹电器而是长虹集团,长虹意在通过这种方式为上市公司规避风险,“前期亏损度过之后等离子项目还可以重新注入股份公司”。
赵勇所说的“亏损期”被业内称为“爬坡期”,面板行业公认只有良品率达到85%以上才算量产,低于这个数字就会亏损。赵勇希望用6个月度过“爬坡期”,但是欧丽安之前只有一条一面取生产线,彩虹根本没有量产过等离子面板,而长虹一上来就做最新的八面取生产线。负责这个项目的世纪双虹总经理田小红解释说:“这类生产线全球已经开工了4条,技术和制造工艺都比较成熟。长虹购买的设备和三星、LG出自同样的工厂,另外我们从韩国、日本引进了一批专业人才,其中包括来自LG、松下的专家,做好了足够的技术储备。”每年200万片的设计产能相当于全球第四大等离子面板制造商,仅次于三星、LG和松下,在价格上长虹方面认为自己肯定会具备竞争优势。“前3位的面板厂商大部分产品自用,少部分外售,他们不愿意降低面板价格,因为这会影响到自己的整机价格。”长虹新闻发言人何克思说。
按照长虹的计划,首条等离子面板生产线的产品规格集中在42英寸、50英寸和60英寸,这个级别曾经是等离子的强势市场,但长虹也不得不承认,在42英寸市场上液晶电视已经具备了价格优势,目前42英寸液晶电视的探底价在7000元左右,而等离子电视刚刚跌破万元,现在液晶电视最大尺寸已经突破100英寸,正在向等离子最后的堡垒发起进攻。过去一年里国内市场卖9台液晶电视才卖出一台等离子,液晶占据主流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长虹反其道而行之的背后依稀可见“蓝海”的影子,“液晶面板供过于求导致产品价格不断跳水,LG飞利浦合资公司上季度亏损3亿美元,等离子面板企业虽然数量不多但都在赚钱”。当台湾友达、奇美也准备开工8代线时,赵勇试图带领长虹避开拥挤不堪的液晶市场,在小众化的等离子市场上寻求盈利点,就像当年倪润峰力排众议做背投一样。另一个支撑论据是等离子面板生产线的投资成本是液晶的1/4到1/5,“上液晶至少需要几十亿美元,长虹投资不起”。
不只是长虹,国内任何一家彩电企业都不具备几十亿美元的投资实力,长虹自己也刚从2004年受美国市场拖累巨亏37亿元的困境中缓过来。在等离子项目60亿元投资中,有40亿元来自国家开发银行贷款,绵阳市政府提供了3000亩土地和6亿元资金支持,此前当地政府给予的土地变性政策支持已经让长虹在房地产市场取得了不少资金。“我们还在争取国家专项资金支持。”田小红说,“面板项目已经列入了下一个五年计划。”这样的待遇会让任何一家国内企业羡慕,但长虹也和所有彩电企业一样面临着盈利能力下降的风险。2006年中报显示,长虹电器在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8%的情况下净利润下滑42%,仅有1.25亿元,其他厂商日子也不好过,大家普遍靠显像管电视赚钱,而这块市场正日渐萎缩。从前企业收购是买市场、买渠道、买生产线,而现在所有人都瞄准了核心技术,试图走捷径一步跨越别人几年、十几年的技术积累过程。
长虹面临的最大问题正是它进入上游产业的初衷,通过收购究竟能拿到多少技术筹码?这些优势又能保持多久?之前不是没有人尝试过,2003年京东方斥资7.5亿美元引进韩国现代的3条液晶面板生产线,但并没拿到关键性技术,随后4.5代线迅速过时,京东方不得不继续花12.5亿美元兴建5代线,近乎残酷的技术更新让京东方的面板产品逐渐边缘化,当日韩企业纷纷上马8代线时,京东方已经连续亏损8个季度,金额达20多亿元。另一家国内企业上广电虽然也有5代线,核心技术却始终掌握在合资方NEC手中。就在长虹宣布消息的同时,松下透露将斥资23亿美元建设第5条等离子面板生产线,总产能达1800万片,长虹在规模上明显不占优势。技术方面,长虹虽然采用了目前最先进的八面取,在全高清成为潮流的当下却将产品定位在准高清级。长虹能否真正实现核心技术转移?记者专访了世纪双虹显示器件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田小红、长虹多媒体产业公司市场策划中心总经理吴定刚。
三联生活周刊:欧丽安公司拥有300多项专利,但面板行业技术更新非常迅速,专利也存在过时风险,长虹如何防止投资贬值并延续自己的技术优势?
田小红:欧丽安在等离子技术研发上有18年历史,它有12项基本专利是只要生产等离子屏就无法绕开,三星、LG都在使用这些专利。收购之后基本专利就是长虹的,除了直接收费还可以和其他大企业进行交叉授权。目前我们的研发团队有250人,公司定期派人去韩国学习,现在北京研发中心已经能做出从42英寸到60英寸的等离子屏,1月份开始北京和韩国联合设计,由欧丽安方面设计产品,北京负责参数验证。长虹不仅要消化吸收韩国人的现有技术,还要做到后续技术的跟进。
三联生活周刊:我们注意到长虹设计的等离子面板清晰度是1366×768,这和国际上流行的全高清1920×1080分辨率还有一段距离,为什么长虹不生产全高清面板?
田小红:1366×768分辨率已经达到了中国高清标准720线的要求,目前国内的全高清内容资源太少,只有北京、上海几个大城市能收看,所以我们没有一开始就做全高清。当然高清肯定是大趋势,DVD、游戏机都在刺激高清市场发展,长虹已经立项研发全高清面板,从2008年开始,争取在3年内逐步过渡到1920×1080级产品。
三联生活周刊:在大尺寸市场上液晶正逐步取得价格优势,2006年国内等离子电视销量70万台,预计2007年在100万台左右,而长虹的面板产能是200万片每年,怎么看这中间一倍的差距?
吴定刚:首先长虹的等离子产品并不只针对国内市场,出口也是销售的一部分。目前等离子电视在欧美大尺寸电视领域占六成以上,如果长虹在价格上具有优势肯定会有生存空间。另外中国市场还有很大潜力,我们认为2008年奥运会会刺激大屏幕电视的消费需求,其实国内的电视机厂商没有一家完全放弃等离子,只要长虹能把这个市场做起来,相信会有很多同行来购买我们的面板。
三联生活周刊:松下等公司正在大规模扩充产能,总产量10倍于长虹,长虹的面板生产线能在多大程度上改变目前的市场格局?
吴定刚:松下80%的面板留做自用,LG也有60%。我估计今年长虹等离子电视的销量在15万台左右,到2008年面板量产后肯定将有相当数量外售,我们希望能把市场价格拉下来。另外长虹通过收购欧丽安拥有了“无缝拼接显示墙”的独特技术,能够把面板间隔缩小到1毫米,这项业务在户外和大屏幕市场非常有竞争力,毛利率是面板的几倍,能够帮助长虹在细分市场上占据领先优势。■ 商业长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