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舌兰帮”的迷宫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卓别灵

“龙舌兰帮”的迷宫0( 《潘神的迷宫》小演员伊凡娜·巴奎洛 )

2006年12月29日,西班牙语电影《潘神的迷宫》(Pan's Labyrinth)在美国上映。这部影片由一个名叫“龙舌兰帮”的墨西哥电影公司制作,影片编剧兼导演是这家公司的创办人之一吉尔莫·德尔·托罗。几天后,《潘神的迷宫》被全美影评人协会评为年度最佳影片。

故事发生在1944年的西班牙,内战即将爆发。11岁的小女孩奥菲丽亚和怀孕的母亲一起到北部山区投靠继父——一名正在与游击队作战的冷酷军官。成年人世界冷漠紧张的气氛令奥菲丽亚恐惧,于是她幻想出属于自己的神秘童话王国。她跟随精灵来到一个废弃的迷宫,见到了头上长着山羊犄角,身体像枯树枝一样的潘神,也就是希腊神话中的牧神。潘神告诉奥菲丽亚,她是童话王国的公主,只要她在月圆之夜到来前完成三个任务,她就能恢复公主的魔力,永远留在童话里。

这三个任务分别考验的是奥菲丽亚的勇气,她是否守信用,以及在自己的未来和弟弟的生命之间,她会如何做选择。

奥菲丽亚想象中的童话世界神奇怪诞,现实中成人的战争世界残忍暴力,两种风格的影像和两种情绪的故事交织在一起,虽然没有直接的逻辑关系,但清晰流畅的叙事和剪辑,让两条线索形成奇特又和谐的对应关系。

《潘神的迷宫》体现了好电影的全能素质,从魔幻现实主义风格的剧本,到演员表演的整体水平,再到摄影、配乐、特技等电影手段的实现,都达到了极高水准。这其中比较突出的是扮演奥菲丽亚的小演员伊凡娜·巴奎洛的表演,她纯真的气质和成熟的演技让一个不真实的故事有了真实可信的载体。德尔·托罗说,他在构思这个童话和政治混合在一起的寓言时,对童话部分的处理更多借鉴了奥斯卡·王尔德的风格:黑色,伤感,残忍,而奥菲丽亚这个人物身上,既有《绿野仙踪》中多罗西的可爱和富于幻想,又有《大卫·科波菲尔》的悲剧气质。

影片另一突出成就是造型设计。德尔·托罗本人曾经师从奥斯卡金像化妆师学习造型和特效,并以这一专业进入电影业,凭借过人的想象力和创作力,投资只有500万美元的《潘神的迷宫》在视觉效果上呈现出一流巨片的品质。片中那个浑身苍白、手掌上长着眼球的怪物,是近年银幕上最古怪生动的特技造型之一。

《潘神的迷宫》和2006年上映的另外两部影片,伊纳里图的《通天塔》和阿方索·卡隆的《人类之子》一起,被称为“不像三部曲的三部曲”。原因之一是这三部影片的导演都来自墨西哥,有着相似的成长和创作背景,生活中又是好朋友,到好莱坞的发展都经历了妥协和坚持的轨迹。他们今年分别推出的这三部影片,阿方索·卡隆说:“主题是完全一样的,都讲的是意识形态如何影响人们,影响人们的交流。”

德尔·托罗则表示,《潘神的迷宫》把故事背景放在1944年的西班牙,是因为那时的情形跟当今世界有很多相似之处,“《潘神的迷宫》的寓意在于‘选择’,当集体意识出现问题时,人们的道德选择就被‘极简化’了,而法西斯主义作为一个概念,它代表的就是不提供选择”。

美国影评人在分析“龙舌兰帮”的崛起时,认为墨西哥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决定了这三位电影人拥有区别于美国电影人的独特视角。

在对同行处处提防的电影界,“龙舌兰帮”的关系是“恐怖”和不可思议的。他们在创作中互相帮助和影响,互相修改剧本和剪辑,互相参与影片的制作流程。阿方索·卡隆担任了《潘神的迷宫》的制片人,伊纳里图为《潘神的迷宫》剪掉了7分钟,德尔·托罗则把伊纳里图的《通天塔》删去了12分钟。他们还在上映档期和其他一些事情上互相让路,伊纳里图没有为《通天塔》申报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这样《潘神的迷宫》就顺理成章地代表墨西哥竞争这个奖。 迷宫龙舌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