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络少数派裂变
作者:陈赛/大众文化已经四分五裂,但并没有重新组合成另外一种大众文化,相反,它转化成了无数种小众文化,它们正在以一种变化莫测的排列方式共生共息,互相影响。
有一次,《连线》杂志的记者克莱·舍基(Clay Shirky)在检索Alexa排名的时候,惊讶地发现在排名最高的网站中,除了一些人尽皆知的大网站之外,还有一些难以归类的小网站。这些小网站,大都是因另类兴趣聚集起来的社区,比如手机癖聚集地HowardForums、日本漫画迷社区Gaia,咨询美容、减肥之类小点子的网站LifeTips,无聊时打发时间的I-Am-Bored.com,专门上传宠物照片的Cuteoverload搞笑俱乐部Funny Junk,专写“粉丝”小说的FanFiction.net。
这种网站只针对很小众的人群、谈论的是极另类的话题,低成本运营,靠口耳相传传播,却竟能招徕数百万用户,甚至超过MSNBC这种大的新闻网站。比如HowardForums,这个恋手机癖聚集的小论坛在2006年的总点击量达到了3亿次,其中一篇关于摩托罗拉新手机SLVR的评论在一年之内被浏览了25万次。论坛的创始人是一个加拿大的恋手机癖,他与另外30多个志趣相投的“斑竹”日夜不停地候在论坛上,与网友讨论关于手机种种千奇百怪的问题。有时候手机厂商的技术人员都无法解决的问题,就推荐客户到这个论坛看看。舍基把这类小网站称为“百万利基”(Meganiche),“全球网民数量已经达到10亿人之众,即使千分之一,也可达到百万人群”。这样的网站在国内也不少见。国内一个专门面向动漫迷的网站,“贪婪大陆动漫网”,注册会员数高达380万,页面日均1000万以上的惊人访问量。
越大越好一直是网站的基本哲学,但现在情况正在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少数派网站正在浮出水面。去年《纽约时报》报道了一条很有意思的小新闻,一个美国人很喜欢《纽约客》的《小镇话题》栏目,屡屡投稿却屡屡遭拒,一怒之下,就自己做了一个小网站,专门收集同样被《纽约客》拒掉的文章,一时间应者云集,声名大噪。这样的故事年年有,最近几年特别多,据统计,截至2006年10月底,全球互联网网站数量已经突破1亿,其中4700万家频繁更新内容。新增网站中很多是有独立域名的Blog、论坛、社区。这些小网站很多并非出于利益考虑,而纯粹是兴趣的产物,或者基于某种共同的愿望,心甘情愿只服务于几万人,几千人,甚至几百人。
每个人都有那么一点不同于别人的小癖好,小乐趣,这样的兴趣在现实生活中也许很难找到共鸣,却是最适合互联网传播的。在10亿网民的基数里,无论你的兴趣或者愿望多另类,理论上都能找到同类。而且,往往兴趣越另类,越容易投入感情。亦舒迷对于后花园论坛、军装迷对于龙骑兵论坛、程序员对于蓝色理想、旅游者对于绿野、途牛的感情自然比大而全的门户网站要深得多了。其实,这两年最火爆的Web 2.0网站,最初都是从少数人的趣味开始的,Flickr最初是以专业、半专业的摄影师为核心用户群发展起来的,MySpace一开始只是一群喜欢往网站上传音乐的小孩,而最早在YouTube上传视频的,也不过是一些品位另类的极客而已。
《长尾》里说:“单个看,消费者并没有变,他们的兴趣一直是不尽相同的,变化的是他们使用媒体的习惯。”十几年前,人们利用互联网的方式是“单向”的,无边无际的信息海洋令人不安和恐惧,人们需要一个安全的向导,所以早期门户网站的运作方式是面面俱到,邮件、新闻、聊天工具、股票交易信息、购物、求职,应有尽有。随着Google搜索引擎变成实际意义上的互联网入口,人们上大门户看资讯的时间少了,太多资讯的堆积令人厌烦,人们转而用更快、更方便、更个人化的方式寻找自己想要的东西,上网不再仅仅是“浏览”,而意味着行动。但是,Google的搜索仍然是建立在一个大众化的趣味判断标准之上,就真正的个人兴趣而言,互联网还有太多的冗余选择,人们需要更加个性化的搜索技术。从2004年开始,风险资金已经给79家搜索技术公司投了3.5亿美元,其中大部分是集中在小众专业搜索领域的,包括视频搜索、Blog搜索、药物信息搜索。Google当然不会袖手旁观,Google Code和Google Health就是两个回应。
这十几年来,人们对于互联网使用习惯最大的变化还在于,从一个内容的索取者变成内容的生产者和创造者。这样一批UGC(用户生产内容)大军的崛起,会怎样影响整个互联网行业的格局?这个问题很多人讨论过。Fred Wilson,美国一个很有名气的IT博客最近提出了一个新概念,叫“去门户化”(Deportalization)。根据他的观察,随着中小型Web2.0网站的崛起,互联网会从几大门户垄断的“中心化”鼎立格局,往一个流量更平坦的趋势发展。山顶仍然存在,但山脚下的网站会聚集逐渐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直到有一天,山顶也最终被削平。
这个话题在博客圈内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一个叫理查德·麦克马纳斯(Richard MacManus)的博客,以实际数据表明,2006年全球排名前十位的大网站垄断了互联网40%的流量,2001年这个数字只有31%。不过,其中两个大网站MySpace和Facebook本身都是长尾聚合器,实际上是由上百万个个人博客组成的。如果除去这两个网站,互联网的格局其实没有大变化。
不过,大门户终究是意识到威胁了。Yahoo几年内收购了数不清的Web 2.0小网站,Google Video打不过YouTube,只好以大价钱买下。中国的门户网站则更愿意直接与那些Web 2.0小网站对阵。
新浪播客上线第一天就号称上传量直逼YouTube。这个数字不甚可信,但以新浪的新闻资源、门户势力以及中国网民对新浪的依赖,绝对会淘汰一大批小视频网站。也有人并不担心新浪的攻势,土豆网的创始人王微就说:“新浪播客的着眼点是内容,他们的编辑会给你搜集内容,引导你去看最火、最刺激、最吸引眼球的内容。我们的着眼点是工具,一个过滤器,一个望远镜,让你去找到你喜欢、关心的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说,土豆不是为大众做的,也不是为小众做的,而是为一个人,为你做的。”
这样的坚持,也许并不适合中国国情。“电视又粗俗,又下流,又愚蠢,并不是因为电视观众又粗俗,又下流,又愚蠢。电视之所以是这副样子,只是因为人们在那些粗俗、下流、愚蠢的兴趣爱好上极其相似,但在那些优雅、美好、高尚的兴趣爱好上,却又大相径庭。”戴维·福斯特·华莱士的这段话,用来形容中国当下的互联网最恰当不过。对中国的很多网站来说,哗众取宠是天经地义的事,只有迎合最大多数人的共同趣味,抓住最大多数人的眼球,才能获得最多的流量与点击率,这是身为一家中国网站最有效的生存之道。
当《时代》杂志大张旗鼓地将年度人物颁给“你”时,国内很多人都是一阵苦笑,中国哪有“你”?
其实中国并非没有“你”,而是太多号称2.0的网站根本没把“你”放在心上。真正为“你”下过一番心血的网站,活得并不差,比如豆瓣,它的独立特行,在浊浪滔滔的互联网环境中,是一股难得的清流。■ 网络计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