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也糊涂了

作者:李孟苏

上帝也糊涂了0

( 戏剧《耶稣基督诞生》在英国吉尔福德上演 )

宗教让人们紧张

或许耶稣并不在意他的孩子们是否到教堂去纪念他的诞生。当年,他躺在伯利恒的马槽里,除了父母,不过只有3位来自东方的博士充当圣诞嘉宾。他如果看到英国专业调查公司ICM和《卫报》在2006年圣诞节前一天联合发布的调查报告,大概会一笑了之。

ICM和《卫报》的调查围绕英国人的宗教信仰进行,时间长达一年,最终发布的报告果真有让人不安的内容。报告显示,82%的被调查者认为宗教引发了国家分裂和种族之间的紧张;没有宗教信仰的人大大超过了教徒,二者比例约为2∶1。宗教仪式成了为特殊事件如婚礼、葬礼,而保留下来的某项服务,或者说点缀;13%的人一周做一次礼拜,43%的人说他们从未参加过宗教活动。至于圣诞节去教堂,高收入阶层热情比较高,64%的富裕阶层表示会去,这个数字在社会底层人士中只占43%。63%的人自称没有宗教信仰,但他们的世界观挺有趣,他们肯定地说自己是基督徒。

自由主义者质疑、批评宗教的“独尊性”和“排他性”导致宗教偏见和种族关系紧张。从报告中可以看出,这一论调占了舆论的主导。英国国教——基督教圣公会的主教们纷纷出来辩解,否认宗教造成了种族关系紧张,“宗教教义被误解、滥用了”。

传统上,英国是一个基督教国家。具体到圣公会,它的教义提倡宽容、变通,从不教条。它允许你向神表达崇敬之情,却永远不会让你丧失理性。有人说,圣公会是不可知论者的组织,祷告的时候你根本不知道在对谁说话。国教和信徒达成了共识:教会是为人服务的,去教堂不是强制的义务和普遍的习惯。但有玩笑话说,就连小学生都知道,国教是虚构出来的,便于国教的创始人亨利八世一次次停妻再娶。到今天,只有17%的人认为英国是基督教社会,绝大多数人认为英国是个“多宗教”的国家。

上帝也糊涂了1( 只有世袭贵族和国教高级主教才能担任上议院议员 )

尽管英国国教有信仰宽松的好名声,塑造了不列颠宽容大度的国家气质,但批评的矛头仍然指向了它。资产阶级革命以来,宗教在英国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中长期处于冬眠状态,“9·11”和伦敦“7·7”恐怖袭击发生后,宗教才成为热门话题。英国是政教一体的国家,国教被赋予过多的权力。在立法机构——上议院里,主教们有特别席位。那么,犹太教的拉比、天主教的主教、伊斯兰教的阿訇,是不是也该在上议院发言?这样的场景显然无法被多数人接受,于是造成宗教和种族间的紧张关系。

刚刚出版了新作《神圣的动机:从欧洲独裁者到基地组织的宗教和政治》的历史学家迈克尔·伯利说:“今后半个世纪,宗教和政治是全球面临的主要问题。英国现在的情况好比17世纪国教徒和清教徒之间偏执的分歧。”

上帝也糊涂了2( 亨利八世画像 )

宗教分裂了社会

伯利所说的问题,政治家们深有体会,焦头烂额。内政大臣建议穆斯林父母密切注意自己的孩子是否有极端思想,地方议员杰克·斯特劳暗指面纱是反社会的道具,二人简直被批成了宗教极端分子。人人都怕在宗教问题上犯政治不正确的错误,小心谨慎到了矫枉过正的程度。英国航空公司要求一位女性雇员取下脖子上的十字架项链,兰开夏郡的一家医院则推行一款适合每一种宗教信仰的人穿的护士制服,其实就是一袭绿色长袍。

政治家们想到了教会学校。教会学校成为工党、保守党之间斗争的利器。英国教育大臣阿兰·约翰逊提出,“防止社会分裂,关键在学校”,特别要依靠教会学校。

教会学校是英国政教一体的特殊产物。在历史上,教会建立的慈善性质的学校,包办了英国穷人的教育。20世纪40年代,政府把教会学校并入公共教育体系,但允许他们保留各自的宗教色彩。到目前为止,英国有7000所教会学校,占全部公立学校的1/3,其中绝大多数是圣公会背景的学校。

教会学校总体上教学质量要好过普通公立学校,往往是一地最好的学校。教会学校有潜规则,只接收父母是虔诚教徒的学生。很多不信教或者信得不甚心诚的父母也乐于自欺欺人,把孩子送到好学校去。这些不纯洁的做法被小看,但也有人指出,教会学校从国库领钱,每一个纳税人都为之做了贡献,其子女没有理由被拒之门外。

英国政府去年10月颁布《英国教育和督学法案修正案》,鼓励教会学校至少接收1/4其他宗教背景的学生。这一政策几面不讨好。圣公会伯明翰大主教文森特·尼科尔斯抨击修正案是“无理的”,“会引起分裂”,并呼吁天主教学校的校长共同反对。伊斯兰教、犹太教和天主教等宗教团体则视其为威胁、凶兆。犹太教拉比肯纳德委婉地说,“犹太教学校是年轻犹太人建立犹太人意识形态的地方,犹太人社区比较小,需要维持独特的面貌和信仰,犹太教无意将自己的信仰扩散到其他种族”。英国有36所犹太教学校,2所锡克教学校,7所伊斯兰教学校,还有150所伊斯兰教学校即将开学。莱斯特市的一所穆斯林学校表示欢迎非伊斯兰学生,只要女生愿意戴头巾上学。

英国种族平等委员会的主席菲利普斯去年底曾直言不讳:多元文化主义带来的多种宗教派别使英国“梦游般走入种族隔离”状态。宗教团体的领袖们认为教会学校具有潜在的危险,鼓励了分裂。在穆斯林聚居区,穆斯林孩子和基督教家庭的孩子完全隔离开了。犹太教的一位拉比支持全面取消教会学校,尽管他是个虔诚的教徒。自由主义者认为,教会学校对于宗教信仰毫无益处,它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大家彼此冷漠对待,彼此视而不见,“学校里可以教授宗教知识,但信仰还是在家庭中形成的”。

社会不能分裂,政、教总可以分离。多种宗教信仰带来的混乱和麻烦,让世俗论者说,英国应该走法国和美国的路子,实现彻底的政教分离。连前任圣公会沃维奇大主教也说,从教会的立场,他很乐于看到教会和政治分离。2006年的畅销书《上帝的错觉》作者理查德·多金斯教授更为大胆地指出,宗教不仅要从国家体系,还要从社会生活中清除出去。在书的序言中,他写道:“我希望这本书能具备一个功能,打开这本书时读者还是教徒,合上这本书他已成为无神论者。”

教会和国家

基督教自诞生以来到中世纪,神权世界和世俗社会之间泾渭分明。亨利八世在英格兰彻底搅浑了这潭水。亨利认为自己是俗世间的基督,他和后来的英格兰君王坚信,他们有上帝赐予的绝对权,指引臣民改变宗教信仰。于是,英国国教确立后首先告诫教徒的是,臣服于君主制。

教会没有直接使用纳税人的钱,但接受各种补贴。国家和教会之间的联系不是象征性的,教义、宗教仪式、机构有任何大的变化,必须经议会讨论通过。作为回报,上议院给了教会26个席位。其中,坎特伯雷、约克、达勒姆、伦敦、温切斯特5位大主教的席位是法定的,其余21位根据资格的先后入选。主教一旦失去宗教职位,也丧失了上议院的席位。

在很多人看来,上议院的情况很奇怪:每次开会,以基督徒的祷告为前奏。英国上议院是全世界唯一一个僧侣拥有完全投票权的立法机构。

亨利八世和英国国教

1509年,亨利八世继承王位之初,是支持罗马教廷的,他甚至还写了本书反击进行宗教改革的德国神学家马丁·路德,因而被罗马教皇赞为“忠实的护法者”。几年后,亨利为了生一个儿子,决定和阿拉贡的凯瑟琳离婚,遭到罗马教皇反对。亨利公然与教皇决裂,脱离罗马教廷,自立门户。1534年,亨利成立圣公会,颁布《英皇权力高于教会法令》,宣布君主是“英格兰教会至高无上的领袖”。

亨利八世的女儿、女王玛丽·都铎在位期间恢复了罗马教皇在英格兰的权力。她妹妹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继位又恢复了圣公会的地位。克伦威尔建立的短命的共和国内,《英国国教祈祷书》和大主教均被废除。复辟成功后,宪法确立了圣公会的国教地位。

至今,君主仍为国教的最高世俗领袖,是“护法者”。圣公会的最高教主是坎特伯雷大主教,其副手为约克大主教,之下还有42位主教。每个主教管辖一个主教管区。各位大主教、主教由首相提名,君主任命;君主登基时,由坎特伯雷大主教为其加冕。 上帝基督教圣公会

下一篇: 迁徙的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