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军民融合发展”与马桶盖
作者:宋晓军2月23日,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举行的第十二届国际防务展上,中国保利科技有限公司推出了07P D型8×8轮式多武器装甲平台实车
3月12日,中央军委主席在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时强调:“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我们长期探索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重大成果,是从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决策。”听了这段讲话后,有位关心投资军工股的朋友问我:这是今后中国武器装备建设改革的重点吗?我开玩笑地说:这与中国游客在日本抢购马桶盖一事有关。
说到日本品牌的电控马桶盖,就不能不说日本电子设备工业的崛起。日本电子设备工业总产值1955年约为400亿日元,到了1960年,就达到了约为4000亿日元,1965年约为6000亿日元。在与西方七国比较方面,根据日本电子设备工业协会1972年的资料显示:1966年日本电子设备的产值就超过了当时西德的22.43亿美元,为26.88亿美元,仅次于美国居西方七国第二位。到了1970年,日本电子工业设备产值不仅远远甩掉了西德,而且在民用电子设备产值上超过了美国,为40.72亿美元(美国为39.40亿美元,西德为7.96亿美元)。这里要说明的是,日本在1970年的电子设备工业中民用产品的产值占到了46%,其余为军用和工业用设备。而美国的民用电子设备仅为13.6%,西德仅为22.9%。换句话说,日本利用“冷战”的高峰期,抢占了“小、轻、灵”的家用电子设备市场,而美国和西德则更偏重与发展军事和工业电子设备。
到了“冷战”后期的1971至1985年,日本电子设备产业虽遭到了尼克松和里根政府的“金融打压”,但随着中日建交,中国庞大的消费市场不仅吸纳了日本民用电子设备产业的过剩产能,而且还使日本家用电器在中国积累了良好的品牌声誉。“冷战”结束后,克林顿政府强势抢占了以微型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产业市场。与此同时,随着中国成本低、技术化和纪律化程度高的劳动力大量进入“小、快、灵”的民用电子设备市场,日本的民用电子设备产业也开始逐渐收窄。以至于如今中国游客在日本抢购的电控马桶盖,也要在中国贴牌生产。当然,日本本土的军用和工业用电设备仍保有一定的优势。比如,日本一直分包大量的美军军用电子设备的设计和制造。
中国游客在日本抢购的马桶盖产自中国一事被曝光出来后,有人就问:既然中国企业可以承担日本品牌马桶盖的生产环节,为什么不能通过产业升级,拿下利润更高的设计、研发及工艺流程环节呢?我们如果把这个问题延伸一下,同样可以发问:以目前中国民用电子设备的产能规模和制造水平,为什么不能通过产业升级为军队“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所需的武器装备提供配套呢?而这就涉及了“军民融合发展”的问题。
说到“军民融合发展”,这是2013年11月12日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六十项改革举措”之一。在这条措施的描述中与装备建设相关的有三点:1.完善国防协同创新体制;2.改革武器装备采购体制机制;3.引导优势民营企业进入军品科研生产和维修领域。相信认真看了这三点的很多资深军事迷和军工股的投资者,可能马上就会想到后续会有一系列消除军民技术壁垒和市场准入壁垒的措施出台。当然,他们一定也看到了3月12日中央军委主席特别强调的一段话:要强化改革创新,着力解决制约军民融合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努力形成统一领导、军地协调、顺畅高效的组织管理体系,国家主导、需求牵引、市场运作相统一的工作运行体系,系统完备、衔接配套、有效激励的政策制度体系。 发展军事军民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