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没有预见很可怕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江苏如皋 严阳
一个县级市某村委会,据说是为了改变本村落后面貌,2014年从本村农户那里流转了204亩土地,进行规模种植,种的是“香糖芋”这一很受本地百姓欢迎的芋头品种。入秋,“香糖芋”喜获丰收,但是销路一度成了大问题。村委会的6个干部跑东跑西联系销售,还通过电视电台报纸等媒体进行相关报道,寻求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帮助。由于宣传力度空前,爱心人士众多,最终,这一度堆积如山、让人发愁的10万公斤芋头全卖出去了。
这是一个险些成为“悲剧”的规模种植的故事。而在这个县级市,与这个“芋头村”情况有些相似的是,已经落实的一些项目——指的是农民的房屋被拆迁,土地由地方政府出面招商引资,搞规模种植、专业化种植——已经遭遇了巨大的黑洞,招商商不来,只能采取免收土地承包费若干年的方式“招商”,或者号召原来的土地承包人继续种植原有土地,以避免土地抛荒。但是这样的做法,有几个方面的后果是可以预见的,那就是:尽管招商失败,但是土地流转过程中,原本答应农民的土地租金一分也少不了,而这钱从哪里来?对于土地被流转出去,房屋也被拆迁,对上了集中居住小区的农民们来说,生活成本无疑增加了很多,万一政府的资金链断裂,无法发放土地租金,那么,他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极为困难,社会能不能稳定也将面临考验。
“香糖芋”在某一区域内有一定的消费市场,然而是否能得到更广大范围的消费者的认可和喜爱,恐怕在进行规模种植前就需要可行性调研。数十万斤的芋头,市场能不能消化?过去这个地方,市场上的芋头多是山东过来的,上市时间为8月中旬,比本地芋头早了近两个月,价格也具有压倒性优势:批发价只有每斤1元,而“香糖芋”据说其成本价就达4元——最后给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结算也是这个价——在这样的背景下,不进行市场调查,也没有落实销路,就贸然去搞规模种植,“香糖芋”不遭遇“滑铁卢”才是怪事呢!而假如这样的项目不是一两个,而是十个八个,那么,这事还有可能以喜剧收场吗?
还是在这个县级市,10多年前引进两家企业,一家是轮胎制造,一家是化工生产。这两家企业是因为污染严重而被其原所在城市责令迁出的,为此,那个城市还不惜重金贴补了其中一家企业几个亿的搬迁费用。而引进这两家企业的这个县级市,GDP随之上升了、统计数字好看了是事实,但是,这两家企业带来的巨大环境污染,也让引进地的政府面临着进退两难的尴尬:企业周边的老百姓反应强烈,时不时与之产生矛盾和冲突,让人十分揪心也十分担心;但另一方面“请神容易送神难”,这样的规模企业又怎可能你让它走它就走?何况眼下各地环保意识都已提高,它最终也没有地方可去,或者说能不能有人接收也是一个不小的现实问题。 来信三农预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