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体制内”现象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湖南永州 蒋平
闲暇,几位文友聊天。自由撰稿人阿牛讲了一个网络笑话:“为什么武松打死一只虎,成了打虎英雄。而李逵连杀四虎,却什么也没捞到?”笑话给出的解释是:“因为武松是都头,吃财政饭,属于‘体制内’的人物。”
笑话归笑话,不过,里面反映的“体制内”现象,在一些地方普遍存在。10多年前,阿牛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因写作上小有建树,被招聘到南方一家小报当编辑。谁知好景不长,小报不久倒闭,他成了失业大军中的一员。因为没文凭,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只能靠写一点“豆腐块”维持生计。几年前,蜗居外地一座小城的阿牛忽然时来运转,写出一部网络小说,创下点击率新高,被一家影视公司买断版权,并且出了书。不仅获得不菲的版税收入,还成功加入了省作协和中国作协。
小有名气的阿牛,其家乡一度以他为荣,屡次来电邀他加入本地作协。他蜗居的小城作协,也有这样的意愿。自视清高的阿牛觉得,自己已是省级和国家级作协会员,便没将地方作协的事放在心上。正是这一小的疏忽,让他失去了很多发展机会。比如,他的作品想参与地方评奖,因不是本地作协会员,无缘参评;两地一年一度的创作扶持经费,他拿不到;他想参加上级文学院深造,但学员得通过基层作协推荐;他的新作想出版,得自己找发行商,或者自费出书,地方作协只扶持“体制内”作者;他想参与作协组织的笔会,认识一些编辑和老师,因为不是“体制内”的人,多方将他拒之门外;至于一些公费赞助的采风活动,也因为“体制内”原因,统统靠边站了。
几年过去,阿牛没拿出更有影响力的新作,老本也快花光了,看到“体制内”的种种好处,想重新加入,却发现以前对他热情有加的两家基层作协已不再对他感兴趣;同时,他又无法应对那些令他难堪的“潜规则”:要交会费,要订杂志,要自费出书等等。地方作协虽属社会机构,但也有政绩考核指标,优秀作者资源以及有影响的作品,是多方同时争取的对象;为实现利益最大化,一些有名气的作者甚至“脚踩几只船”、“一女多嫁”,挤占了原本有限的地方资源,也造成一些有潜质的地方“体制外”作者,没有更好的发展渠道,生存普遍艰难,不少人被迫转行,淡出这个市场。
每年,不同地方的各级政府,都会拿出一笔经费,来扶持本地有潜质的作者与作品。但因为“体制内”现象的存在,一方面,一些真正的好作品、草根作者得不到扶持;另一方面,一些“体制内”作者粗制滥造的庸作,占用了有限的经费,使得扶持工作变调,失去本来的意义。 来信体制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