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天安门到凯旋门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从天安门到凯旋门02014 年3 月19 日,在法国巴黎一所中学,参加中法建交50 周年交流活动的两国学生在学校操场联欢

1964年1月27日,中法两国在北京和巴黎同时发布建交联合公报,公报内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法兰西共和国政府一致决定建立外交关系。两国政府商定在3个月内任命大使。”虽然只有寥寥数语,却轰动了国际社会,被国际舆论称为“外交核爆炸”。法国由此成为第一个与新中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的西方大国。两国友好关系的历史由此翻开了新的一页。中法建交的重要奠基人、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总统戴高乐将军当年就曾深谋远虑地预言:“目前还在观望的某些国家政府迟早会觉得应当仿效法国。”此后,果然如他所言,西方国家纷纷仿效法国,改变孤立中国的政策,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法兰西共和国的建交,并不仅仅意味着这两个东西方政治大国自此打开大门、开始合作与对话,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主宰世界格局的半个世纪前,中法两国能打破意识形态分歧走到一起,也表明了它们寻求自身政治发展路径的战略眼光、决心与勇气。法国《世界报》当年为此撰写的社论标题《两个独立自主的国家的相逢》,也更加深刻地揭示了这一内涵。

从1964年中法建交引起的“外交核爆”,到2014年两国元首共创“最好的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法兰西共和国已携手走过半个世纪。在此期间,从毛泽东、邓小平到习近平的历任中国最高领导人,他们努力打破意识形态的坚硬壁垒,为中法关系消除彼此文化与政治上的成见与隔阂,恢复彼此尊重做出了巨大努力;从戴高乐到奥朗德,法国经历了7任总统,其中5位属右翼,2位属左翼,虽然他们治国理政的观念不尽相同,但在构建稳定友好的中法关系上却基本一致。

为了纪念中法建交50周年的特别报道,本刊在北京和巴黎采访了中法关系多位重要人士,他们都是这半个世纪以来中法关系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他们包括:中国方面,为毛泽东、周恩来做过翻译的董宁川,当年外交部法国科负责人张锡昌,前外交部长黄华夫人何理良,前驻法大使蔡方柏、吴建民、赵进军、孔泉和现任驻法大使翟隽,外交部欧洲司司长刘海星。法国方面,前总统德斯坦、前总理拉法兰、外交部长中国事务特别代表奥布里、曾数次出任过部长职位的舍维内芒、“信使”富尔的外孙罗道尔夫奥本海默、戴高乐的侄子贝尔纳戴高乐以及法国著名汉学家汪德迈等人。他们各自的经历,共同串起了中法建交50年所经历的那些值得铭记的历史画面。而回顾这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我们发现,除了地缘政治、国际关系以及经济推动等诸多现实利益考量之外,对彼此历史与文化的认同和尊重,是凝结两国关系更深刻、也更久远的因素。中法建交的历史意义,不仅在过去、在当下,也将在未来被越来越深刻地解读与认识。从这个意义上讲,中法建交50周年回顾,是过去半个世纪历程的终点,也是未来更长久关系的起点。 天安门中法中欧关系时政外交凯旋门

上一篇:
下一篇: 中法50年交流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