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瑟利夫:非洲“铁娘子”
作者:邹珊与2011年荣获诺贝尔和平奖时相比,已经76岁的她除了面容多了些岁月刻痕外,一切如旧。她保持着在公开场合穿着西非传统服装的习惯,不管身现何处,永远是一身宽大裙装,头发塞在头巾里,脸上除了无框眼镜,看不到化妆的痕迹,许多人会在第一眼将她误认为男性,这或许与她从容不迫的气场有关。面对各国媒体的提问,无论内容温和还是尖锐,她的眼神永远泰然自若。“我们的国家以及邻国正处于危难之中……”她重复着这样的语句,语速不疾不徐,态度不卑不亢。
瑟利夫第一次正式在世人面前亮相是9年前。2006年1月,在大选中战胜了实力强劲的男性对手的她举行了宣誓就职典礼。当时,几乎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她的女性身份之上。人们认为,刚刚结束14年血腥内战的利比里亚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人来领导,但一个女人的分量显然不够。
那天,身着米色套裙的瑟利夫一登场便吸引了所有目光。她落落大方地站在演讲台前,言谈间充满了自信。她的就职演讲很长,但并不煽情,从政治、经济革新到外交政策,句句紧扣实际工作。“你可以看看我经历过的事情,然后告诉我这里面没有一个男人有着相似的经历,而且能证明他们比我更有力量,或比我更有目的性。”她明白人们在想什么,“这个国家已经被男人领导了150年,大家也可以看到,他们把我们带领到了什么境地。”
典礼之后,人们的疑问虽未完全打消,但却已被她的个人魅力所吸引——“这个女人看起来沉稳、干练,感召力十足。”
不过,当时许多利比里亚人也对瑟利夫产生了距离感。这不难理解。利比里亚的文盲约占总人口的75%,女人识字更是少见,而瑟利夫却拥有哈佛大学的硕士学位。
这与她的身世有关。1938年,瑟利夫出生于蒙罗维亚一个书香之家。父亲是当地古拉部落酋长的儿子。由于外祖父是德国人,母亲早年也接受过西方文化教育,且开办过学校。殷实的家庭背景让瑟利夫接触到了良好的教育。1955年,她毕业于国内最有威望的高级中学西非学院高中,之后远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会计专业深造,同时获得了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的经济学学位。后来,因觉得需要补充管理学方面的知识,她又考入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主修公共管理学。
毕业几年后,瑟利夫回到了利比里亚。凭借出众的学识,她很快便在男性占主导地位的政治圈中站稳了脚跟。1979年,41岁的她拿下了财政部长一职。之后,她虽因利比里亚爆发政变而被迫流亡美国,却也因祸得福地得到了大展身手的机会——被联合国聘用,担任助理秘书长和开发计划署非洲署的助理署长,直到1996年利比里亚内战暂时平息,她归国继续从政。
而2005年参加大选时,与其沉稳淡然的风格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瑟利夫将一句“听我怒吼”定为竞选标语,并醒目地贴在办公室的墙壁上。
为何要怒吼?当时利比里亚的情形用“烂摊子”形容绝不为过:社会失业率高达80%,人均年收入仅100美元。多达数十万人居住在收容所中靠救济度日。国家基础设施极端落后,自1992年开始,电力和自来水供应就停止了。全国没有电话线路,只有几所学校、几所医院、几条主干道路。而在路旁,四处可见经扭曲的战争训练而变得野蛮残暴的童子军成员。
瑟利夫上台后立刻放出了“第一把火”:反腐改革。“财政部是全国经济的神经中枢,若腐败严重,就会使利比里亚在国际社会上失去公信力,借不到钱。”她说。顶着巨大的压力,她以身作则地公布了私人资产,并要求政府其他人员也这样做。她还下令解除了财政部所有重要官员的职务,普通职员也必须通过审查才能重新上岗。这一措施颇见成效。仅两年后,在世界银行的调查中,利比里亚就成为全球反腐成效排名榜上进步最大的国家。而瑟利夫丰富的海外工作经验和人脉此时也派上了用场。截至2009年4月,得益于她与援助国的谈判,利政府在世界银行和英美等国帮助下累计减免了30多亿美元的债务。国家的进出口贸易也在迅速增长着。2007年全国财政总收入1.4834亿美元,与上一年相比增长了75%。
2010年,美国达美航空公司向蒙罗维亚派出了20年来的第一架客机,在罗伯茨国际机场铺的跑道旁,瑟利夫道出了千万利比里亚人心中的感慨:对于长期遭受战乱之苦的国家而言,达美航班的到来带有重大的“心理价值”。因为它意味着,利比里亚与一度中断的外部世界重新接轨。
利比里亚终于恢复了正常生活,瑟利夫的“怒吼”也震撼了全国乃至非洲大陆。人们曾因她性别身份而起的怀疑至此烟消云散。2011年,瑟利夫又以绝对得票优势实现了连任。上次参选时,她的竞选班子曾将她评价为“男子汉”。而执政几年来,民众也逐渐开始以“铁娘子”之名称呼她。对此瑟利夫表示同意:“我性格强硬,本来就是一个政治家,身为女人纯属碰巧。”
但利比里亚社会距离实现整体文明化,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许多传统积弊依然在民间溃烂,比如女性地位问题。由于社会约束力已被无尽的战乱基本摧毁,许多人认为非洲简直就是女性的地狱。
而尽管同为“铁娘子”,瑟利夫也绝非玛格丽特撒切尔的复制版。生长于西非的她深谙女性命运之沉重。17岁那年,瑟利夫嫁给了利比里亚青年瑟利夫道克,并随他赴美深造。但到了美国后,两人的关系却每况愈下。道克像许多非洲男性一样希望牢牢地控制妻子。他表现出了强烈的嫉妒心,且酗酒成性,还习惯于对瑟利夫暴力相向。有一次,他甚至在喝醉时用枪口对准晚归的瑟利夫,差点扣动扳机。最终,尽管对于利比里亚女性而言是终身耻辱,瑟利夫还是选择了离婚。但谁知,在1997年的利比里亚大选中,对手居然用“离异女性”为由对她展开抨击。在民风保守的非洲社会,这使得她最终的得票数还不足一成。
而1980年,因政府遭兵变而被捕入狱的瑟利夫,若不是受到了来自同一族群的军人的保护,又差点被看守牢房的士兵奸污。
所以在胜选后,她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创建了特别法庭以审判强奸案件。而且,她的最终目的也并非将女性置于被动的受保护地位。“那些给予女性受教育机会的社会,才是成功的社会。”她说,“看看卢旺达,这个在议会中为女性代表安排了位置的社会,转型之成功出人意料。如果可以,我希望成立一个全部为女性成员的内阁,但我没有这么多力量去填满这些战略位置。”
于是,她大力发展教育,在全国推进国家免费义务法,并建立了“利比里亚教育基金”,筹集资金、修建校舍、培训教师,还特别给部分女学生发放了奖学金。在她执政的第一年,利比里亚女孩的入学率就上升了40%。久而久之,她强烈的女性意识的影响也越来越广。那几年,非洲大陆刮起了一阵“她”旋风,许多国家的内阁、政府部门里都出现了女性身影。2009年瑟利夫的自传出版之时,她骄傲地介绍道:“写这本书的时候,(我们的)商务、外交、财政、青年与体育、行为与发展部门的部长都是女性。国家的15个主要领导人中,有5位是女性。”
2011年11月,瑟利夫与另两位女性权益活动家一道,因采取非暴力形式为维护妇女的安全和权益进行斗争,被授予了诺贝尔和平奖。如果完整地读下来,2005年,那张被瑟利夫贴在墙壁上的竞选标语其实写的是:“我是女人,听我怒吼。”——她没有辜负它。 铁娘子非洲非洲大陆埃伦·约翰逊-瑟利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