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湾真要自研常规潜艇?
作者:宋晓军2014年12月29日,台湾军方官员对“立法院”表示,自行建造中型常规潜艇的合约设计及投资纲要计划均已通过审查。计划为期4年、耗资9446万美元,将于2016年启动。为了论证计划,2015年将先期拨款31.5万美元。为了澄清消息所传是采纳了之前美国智库——战略与预算评估中心(CSBA)一份报告中的建议,台军方官员专门说明,将要设计的潜艇并非是美智库报告中“建议”的微型潜艇。台湾是真的要自研中型常规潜艇吗?这么点儿钱难道不是只有一种“象征性”意义吗?
2014年12月25日,美国媒体报道了CSBA三位专家撰写的一份题为《坚固台湾2.0版》分析报告的消息。可媒体在报道这份长达70多页的报告时,只是重点报道了报告中题为“一个非常规潜艇部队”这个小节的相关内容。其内容大意是,台湾应该放弃向美国采购2001年由小布什政府批准的8艘常规潜艇计划(总价预计44.7亿美元),转而自行建造42艘仅需8名艇员驾驶的120吨微型潜艇(预计11亿美元)。这样台湾军方就可以用较少的资源,兑现比8艘中型常规潜艇更佳的防御效果。为了证明此点,美国专家还专门分析了台军在台湾海峡进行抗登陆作战可能出现的情况。简单说,面对中国大陆的多批登陆舰船,在失去了制空权和海面制海权的情况下,台军可用袖珍潜艇上的数据链将目标信息传至台军设在陆上的精确打击武器平台,进而对中国大陆的登陆舰船实施打击。同时,由于袖珍潜艇目标小、噪声低,适合在水文条件复杂的台湾周边海域分散部署,还会增加中国大陆的反潜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CSBA报告”在开篇中就把给台湾“建议”的前提说了。即中国大陆的军费开支已是台湾的14倍之多(1450亿美元对108亿美元),且差距还会继续扩大。为此“CSBA报告”得出结论:台湾在可预见的未来不可能再指望与大陆打“对称的战争”了。其实“CSBA报告”预设的这个前提以及给出的“建议”,在理论上是合乎常理的。因为一般而言,可能发生冲突双方的军事实力相差越大,军事实力弱的一方,就越倾向于使用“非对称”的作战手段。此外,再从大陆军事实力增长客观上对台湾产生的“威慑”角度看,威慑的可信度一般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实施威慑的动机;二是将威慑转化为现实的能力。在台湾问题上,中国大陆的“动机”在2005年全国人大通过的《反分裂国家法》中,有着十分清晰的“红线”;而对于中国大陆的“能力”,实际上长达70多页的“CSBA报告”已经从制空权、制海权的争夺上做了详细的量化分析。既然如此,台湾方面为什么还非要自行研制1200~3000吨的中型常规潜艇呢?
说到这儿,就不能不提2014年9月美国在军事上更为专业的一个智库——“2049研究所”发布的一份题为《精确打击时代的台湾防御战略》的报告了。这份报告在军事上的分析确实十分专业。同时,最关键的是最后一部分向美国决策者提供的三条建议:1.加强美军具有重要联合作战经验、二星级以上高级军官与台湾军方的交流;2.促进美台双边创新合作、技术支援及军事工业合作;3.将台湾问题纳入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之中。分析到此,答案就很清楚了。即台湾军方选择自行研制中型常规潜艇,是在等待美国决策者接受“2049研究所”报告中的“建议”。因为只有“象征性”地将要建造的中型常规潜艇纳入美国海军针对大陆潜艇的反潜作战框架之中,未来才有对冲中国大陆将威慑转化为现实能力的可能。 海军潜艇台湾自主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