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奶阴谋论

作者:袁越

牛奶阴谋论0

“已经有超过100项科学研究证明,我们喝的牛奶中含有一种有害的蛋白质,能够增加I型糖尿病、心脏病和自闭症等多种疾病的风险。”

说这话的人是新西兰林肯大学农业经济管理系教授吉斯·伍德福德(Keith Woodford),他于2007年出版了一本名为《牛奶中的恶魔》(Devil in the Milk)的畅销书,指出西方国家出售的牛奶中含有A1型β-酪蛋白,是导致多种慢性病的罪魁祸首。

此事要从1993年开始讲起。那一年,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儿童医学系教授鲍勃·埃利奥特(Bob Elliott)发表了一篇论文,声称在新西兰生活的萨摩亚人当中I型糖尿病的患病率出奇的高,原因就在于他们喝了新西兰的A1型牛奶。他还调查了20多个国家的相关数据,发现了同样的情况。

具体说,我们喝的牛奶中大约有三分之一的蛋白质是β-酪蛋白,这种蛋白质可以分成A1和A2两种类型,差别就在于第67位的氨基酸是不同的,A1型这个位置上是组氨酸,A2型则是脯氨酸。人乳和羊奶都是A2型β-酪蛋白,牛奶原来也不例外。但埃利奥特认为,大约在5000年前,欧洲奶牛发生了基因突变,变成了A1型。这种类型的奶牛出奶率高,所以逐渐代替了A2型,成为欧洲奶牛的主流品种。相比之下,亚洲和非洲的奶牛则仍然是A2型的。

埃利奥特教授的这篇论文发表后遭到了科学共同体的质疑,大家认为该文提出的相关性不能简单地转化为因果关系,移民新西兰的萨摩亚人之所以更容易患糖尿病,很可能与他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有关。有几位科学家按照这一思路统计了更多国家的相关数据,发现两者的因果关系消失了,说明这个理论禁不起推敲。

为了证明自己提出的假说,埃利奥特教授用小鼠做了喂养对照实验,得出结论说A1型牛奶可以导致小鼠患上糖尿病。但是这篇论文仍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因为这两种蛋白质的差别实在是太小了,而大部分蛋白质一旦被人吃下后都会立即被蛋白酶分解成单个的氨基酸,此时到底是组氨酸还是脯氨酸是没有差别的。

于是,尽管埃利奥特教授一再呼吁西方国家将A1型奶牛淘汰掉,换成A2型奶牛,但各国的卫生部门都没有理他。

《牛奶中的恶魔》出版后,此事再次被炒热,埃利奥特教授被塑造成了一个为民请命的斗士,一个勇于捍卫真理,敢于反抗权威的堂吉诃德式的英雄人物,可惜被牛奶厂商把持的主流科学界打压,不准发声。伍德福德还声称,有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开始重视此事,并且找到了A1型牛奶致病的原因。他们相信,一个氨基酸的差别使得A1型β-酪蛋白可以被分解成β-酪啡肽(BCM7),这是一个由7个氨基酸组成的短肽链,可以直接被小肠吸收而进入血液,产生一系列副作用。A2型β-酪蛋白则不会产生β-酪啡肽,所以是安全的。

那么,事实究竟是怎样的呢?很多读者不知道的是,早在2000年,埃利奥特教授的一个合作者就与一名新西兰富翁合作,成立了“A2公司”(A2 Corporation),开始销售A2型牛奶。他们还生产了一种A1/A2分析仪,帮助厂家鉴定奶牛的基因型。大多数支持A1牛奶有害的研究都是由这家公司赞助的,他们还多次组织人马撰写文章,要求牛奶公司对产品进行标识,好让消费者有选择权。

2004年,A2公司在新西兰上市,但因为虚假宣传,被奥克兰卫生部门罚款1.5万美元。

显然,事情发展到这个阶段,必须由政府出面摆平。2009年,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委托第三方研究机构进行研究,得出的结论是,A1牛奶有害论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持,不予立案。(文 / 文 袁越) 阴谋论牛奶酪蛋白

上一篇: 利率市场化快跑
下一篇: 不能再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