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过紧日子”,中国怎么办?

作者:宋晓军

(文 / 宋晓军)

美军“过紧日子”,中国怎么办?0( 2月24日,美国防部长哈格尔(右)公布一项裁军计划,以应对国防预算的削减 )

2月27日,在众多媒体紧盯“一触即发”的乌克兰局势时,美国盖洛普公司公布一项不久前进行的一次“美国是否该削减军费”的调查结果,结果显示,支持削减军费的民众比反对削减军费的高出4个百分点。这一结果应该说是对三天前美国国防部长就军队要过“紧日子”向外吹风的一个正面回应。于是,有位关心军事新闻的朋友在饭桌上就向我提了一个问题:美军“过紧日子”,中国怎么办?

要回答这个问题,要先从这次美国国防部长向国会提交数额为4960亿美元的2015财年国防预算的背景说起。简单地说,由于美国国债的数额过高,2011年国会两党达成共识最终形成了控制债务上限的法律——《预算控制法案》。随后两党在如何落实这个“法案”的路径上又发生了争执,最终不仅导致2014财年的国防开支一直没有着落,而且还引发了“政府关门”事件。去年12月,两党再次在预算上达成共识,这个“共识”具体到国防开支上就是给了国防部2014财年和2015财年的两年“缓刑”。这次国防部长就2015财年国防预算过“紧日子”的吹风,实际上是考虑到2016财年(2015年10月1日开始执行)万一严格按“法案”执行的一种“未雨绸缪”。

接下来再说这次军队过“紧日子”的吹风与中国军队的关系。虽然从美国国内政治生态的角度看,这种“缓刑”的做法与今年11月“中期选举”前两党先“休战”有关,但对于正在准备响应十八届三中全会改革措施的中国军队而言,并不是没有参考意义的。比如2月25日美国《琼斯妈妈》杂志在一篇评论2015财年美军要过“紧日子”的文章中,就引用了国防部长去年11月6日在美国国家广播公司一次讲话的内容:包括医疗、养老在内的人力成本超过了国防预算的50%,我知道我们是承受不起的。同时文章还引用了另外一个数字显示,在过去10年美军人员的人均成本翻了一番,达11.5万美元。那么这与中国军队有什么关系呢?

首先,这些年来我们从新闻上可以得知,中国军队的武器装备发展速度可谓是“突飞猛进”,如果想让更先进的武器装备发挥效能,不仅需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同时还要将这些人才留在部队担当“士官”和“职业军官”。这样,他们的医疗、养老可能就会像美军目前面临的情况一样,由国家来支付管一辈子。而这必然会“分流”军队的装备研发、采购费用和训练、保障维修费用。因此,与过去相比,不仅要对国防开支进行合理的统筹安排,还要对涉及军队人员的编制体制、政策制度以及武器装备的研制、采购流程进行合理化安排。比如就在2月27日,国防部发言人在回答记者有关“建立军官职业化制度”和“薪酬明显比公务员高”的提问时回答说:建立军官职业化制度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赋予军队的一项重要任务。目前,这项改革尚处于研究论证之中……下一步,将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结合军人的职业特点,合理确定军官的工资待遇水平。

说到这里,我的朋友说:敢情关心军事不仅仅是“枪长炮短”的那点儿事啊!我说:过去十几年中国的“枪长炮短”因投资强度比较大,加之劳动力成本相对低,特别是在养老、医疗等政策尚未健全的情况下,确实取得了较快的发展速度。但是要清楚,由装备和人力组成的中国军力是中国赖以生存的“必需力量”,而不是脱离经济社会发展的“奢侈的存在”。而美军现在要过“紧日子”的举动,恰恰是要让军力回到“必需的力量”的合理定位上。 美军中国怎么办紧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