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道速滑名将周洋:坚持的这4年

作者:李翊

短道速滑名将周洋:坚持的这4年0( 2月15日,周洋在索契冬奥会短道速滑女子1500米比赛中夺冠 )

逆袭

一切如同上届的翻版。从出发后采用跟随战术,中途滑行控制比赛节奏,到最后两圈上演“绝地反击”,2分19秒140,尽管与自己保持的世界纪录相距近3秒,但并不妨碍周洋再度登顶。

2月15日下午在索契冰山滑冰馆举行的短道速滑女子1500米决赛是周洋又一次教科书般的“逆袭”,与4年前在1500米决赛中还剩3圈时完成的绝地反击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果说温哥华冬奥会的那块金牌曾经令人感到意外,4年后“奇迹”的再次发生只能证明周洋在短道速滑长距离项目上的独特天赋。在混战中保持平衡、跟滑到倒数第二圈、两步完成干净的超越,周洋完美地展现了自己的实力。被誉为“天才少女”、年仅17岁的韩国速滑运动员沈石溪没有任何反超的机会,无力回天。

赛后,周洋披着国旗绕场一周,向观众挥手致敬。而拿到银牌的沈石溪则失落地躲在一旁,对于这个成绩,韩国姑娘显然无法接受。

“如果说没有压力肯定是在说谎,赛前我确实不知道能否赢下这枚金牌,但现在看来,让很多关心我的人失望了。”第一次参加奥运会的沈石溪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略带伤感地说。

短道速滑名将周洋:坚持的这4年1( 中国女子短道速滑队队员。图中左二为周洋,中间是王濛 )

夺冠后的周洋没有展现出咄咄逼人的气势,她主动向对手表示问候,也会礼貌地回答新闻官的提问,脸上憨憨的笑容也回来了。

谈到这场比赛,周洋告诉本刊:“其实还是想主要跟队友配合,积极主动,站位比较偏前,沈石溪领滑,如果领滑圈多体力不足,我也在等机会,准备好了超越,这个想法做到了,感谢支持我的人。”

短道速滑名将周洋:坚持的这4年2( 主教练李琰 )

据周洋透露,良好的心态成了获胜的关键。“其实我一直没有把这次比赛看成卫冕之战,更不意味着冠军就一定是我的。赛前,我只想把自己做好,将训练水平发挥出来。”

“经过比赛,证明了我重新站到这里,是多么正确的决定。”周洋说

迷茫和坚持

索契冬奥会开幕前10天,有韩国媒体甚至不屑将中国名将周洋纳入短道速滑主要竞争对手之列:“她在去年的1000米世界比赛中,一次奖牌都没获得,世锦赛也没进前4名。”

就在2月15日的短道速滑女子1500米决赛前,有19家博彩公司为本场比赛开出了夺冠赔率:韩国队的三名选手将包揽前三名,而周洋只排在第四位。或许,这进一步佐证了韩国媒体对这场焦点战役的评估,足够“准确”。

如果从本赛季的各项比赛来看,韩国天才少女沈石溪确实非常“疯狂”:她在4站世界杯分站赛的1000米、1500米比赛中共6次夺冠,毫无意外地成为本届冬奥会的夺冠大热。

与之相比,周洋这4年来在国际赛场几乎鲜有作为。

2011年8月4日晚,当冬运中心就“青岛王濛和时任领队王春露打架事件”做出对王濛禁赛的处罚决定后,原本跟此事没有多大关联的周洋甩下一句“我也不干了”,跟随王濛扬长而去,丢下面面相觑的冬运中心主任赵英刚、副主任兰立以及主教练李琰。

当晚,周洋、王濛以及孙琳琳齐聚王濛北京的家中,后来张会也从哈尔滨赶了过来。在最为艰难的时刻,温哥华夺冠时的接力阵容再度聚在了一起。据孙琳琳事后回忆,其实那天王濛倒没什么事,大家主要在安慰周洋,因为她一直在哭泣。此时的周洋经历了温哥华冬奥会夺冠后的“三重门”——感谢门、大学门和工作门,再加上丽江打架风波,她已经濒临崩溃的边缘。

早在7月26日青岛打架事情发生前,周洋就莫名其妙地睡不着觉,连续3周都不怎么吃饭,只好入院打点滴。“医生说可能是有点抑郁,但并没有确诊就是抑郁症。”3年后周洋已经不再避讳谈起当年的传言。本来队里也已经安排她27日回北京调整,谁也没想到出发的前一天出了大事。

看到周洋等六人宣布退出国家队,周洋的母亲和长春短道队的相关领导第二天一早就赶到了北京,目的就是劝她回心转意。长春来的领导临行前接到了指示,明确要求周洋与王濛划清界限,立即收回退出国家队的决定,向冬运中心做出道歉,并深刻检讨。然而,周洋态度坚决,誓与王濛共进退,领导劝不动,只好搬出她母亲。

周洋来自长春,从小家庭就不富裕,父亲周继文和母亲王淑英腿有残疾,没有稳定的工作。周洋的父亲给别人打过短工,卖过雪糕,后来经营彩票投注站,家里才有了固定的收入来源。

家一直是周洋内心深处的软肋,用这样的方式逼她就范,难怪王濛会愤怒得不顾被禁赛的处罚,在微博上炮轰领导:“能不逼周洋吗?她是个病人。你们还是人吗?你们没有孩子?”

温哥华冬奥会后,周洋再没有能拿得出手的成绩,没完没了的伤病和临阵退赛,似乎正在成为“昙花一现”的奥运冠军。2012年1月3日,第12届全国冬季运动会在长春开幕,周洋作为火炬手之一点燃了主火炬。然而,那届冬运会她依然没有出赛。

当时有媒体报道,回到地方队后周洋并不受待见:“打架事件的主角是王濛和王春露,而作为长春人的王春露又是此事件中的‘受害人’,因此长春冰雪界对王濛的举动非常愤慨。而此时作为长春人的周洋,却义无反顾地站在王濛一边,并为了力挺王濛而主动退出国家队,这让长春乃至吉林冰雪界为之震惊。”

不过,这一说法遭到长春市冬管中心党委副书记王惠军的反驳。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王惠军说,12届冬运会前,周洋提前一个月回了长春市短道速滑队——在16岁进入国家队之前她一直都在这里训练。“周洋性格内向,有心事不外露。小时候训练之余,队友们在一起打闹,她自己在一边默默整理自己的冰刀和头盔。拿奥运冠军的时候她才18岁,还是个孩子,紧接着出现一系列事件,她承担了太大的心理压力。”王惠军说,周洋回长春市队时状态不好,队里并没有放弃她,想了各种办法引导她训练,请专家为她做饮食调节。“压力大,内分泌失调,吃不好,睡不好。最开始是为了控制体重减肥不吃饭,到后来就有厌食症倾向,吃不下饭。”王惠军坦承,第12届冬运会在周洋的老家长春举行,考虑到周洋没有恢复到最佳状态,为她以后的运动生涯着想,出于保护她的目的才做出了不让她参赛的决定。

“那时候我才刚十八九岁,不知道该怎么表达,可能我说的没有任何意思,但他们掐头去尾就乱写了。”提起当年的遭遇,周洋至今有几分忌惮,“温哥华之后因为连续几个‘门’,我压力确实比较大,那时候年龄太小,不知道怎么调节。所以,王濛被禁赛时,我说不干了,一方面是为队长鸣不平,另一方面确实比较迷茫,不想练了,原因可能一半一半吧。”

“我曾想过退役,觉得这个项目实在太残酷、太辛苦了。但如果真的让我放弃,我不会甘心的。总觉得那样会对不起支持我的人、一直没放弃我的教练。”周洋这样告诉本刊。

待在长春市队的一个半月里,周洋周末都回不了家。因为训练量大,她经常被累哭。“市里的训练完全是小时候那种方式,年龄大了根本适应不了,负荷太大。”

随着腰伤恢复,体重减轻,周洋慢慢找回了自信。“我的成绩逐渐可以跟国家队员搭得上边了,不像以前滑一两圈就累得不行了,但能不能跟别人对抗,心里没底。”2013年世锦赛,此前只参加过两站世界杯的周洋迎来了机会,阔别大赛舞台3年之后,她终于回来了。

因为犯规,周洋没有收获奖牌,但世锦赛着实让她找回了信心。王濛爆料:“她没有这个水平谁也不能让她上场。在世界锦标赛前的训练,她应该是我们这里数一数二的,反正除了我就是她,除了她就是我。那个时候我觉得,好像起来了这家伙。”一年前,王濛就说,周洋还会给大家带来更多惊喜。

友情

周洋的复苏跟王濛2012年10月重回国家队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我对训练的感觉和心情完全不一样了,毕竟她以前帮了我很多,有队长在感觉踏实。”周洋说。

2009年,在王濛已经显露出中国女子短道速滑领军人物气质时,周洋还只是一个没什么名气的后起之秀。那是本刊记者第一次采访王濛和短道速滑队,当时就注意到,无论训练还是吃饭,王濛和说话轻声细语的周洋始终形影不离。在医疗室,王濛躺在按摩床上一边接受恢复按摩一边接受记者采访时,“小伙伴”周洋在一旁默默等着。问起周洋的名字,王濛一把抢过话头:“你别看她年龄小,她滑1500米老厉害了,将来绝对是女子短道速滑中长距离的世界冠军。”一年后,王濛预言成真,周洋成为冬奥会短道速滑项目最年轻的奥运冠军。

2006年周洋来国家队报到时,分到首都体育馆冬秀园公寓205房间,那是杨扬离开国家队教练员岗位后空出来的。那天进门不久,一个人晃晃悠悠地走了过来,周洋来不及放下行李,就怯生生叫了一声“濛姐”,那是她第一次跟王濛说话,也是第一次近距离见偶像。

2009年在向本刊记者提起王濛时,周洋用的就是“偶像”一词。王濛比周洋大6岁,她出道时周洋还只是长春市短道速滑队的一名小队员。“有一年王濛去长春比赛,我想去要签名又不敢,只好委托队友帮忙,拿回来后就把它贴在了自己的床头上。”

“老吓人了。”这是周洋对王濛的第一印象,“我到国家队不久就跟着队伍去参加世界杯比赛了,她一直带着我,帮我磨冰刀,买吃的,一起跑步,一起训练。随着相互了解,后来就觉得她没有那么可怕了。”周洋回忆说。

短道速滑这个项目的特点,客观上也促进了团队成员之间的感情。短道速滑与速度滑冰(俗称大道)不同,后者是与时间赛跑,比赛时一般是两人一起出发,没有什么身体接触。前者则是人跟人“较劲”,抢道、超越、碰撞等各种情况时有发生,裁判也根据规则做出各种犯规处罚。与历史更悠久的速度滑冰相比,新兴的短道速滑运动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来自超越、碰撞等发生时给观众带来的刺激。因此,除了裁判,教练的战术安排,团队成员是否相互尊重、扶持和信任都是影响最终成绩的因素。

中国短道速滑队历来就有为集体荣誉不计较个人得失的传统。在2010年冬奥会前,王濛由于感冒严重,建议自己在1000米决赛中配合周洋,当时的李琰和周洋均表态相信王濛能行。在短短的1000米决赛中,周洋在后面连续3次试图超越美国和韩国选手,为王濛在前面领滑到终点起到了干扰对手的作用,李琰甚至断言周洋自己正常滑至少能够拿下一枚银牌。

从性格上说,王濛和周洋反差很大。王濛外向,豪爽,粗中有细;周洋内向,朴实,憨厚。但两人有很多本质上的共同点:单纯,要强,重情义;训练刻苦,比赛时能对自己发狠,敢拼想赢。

4年间,王濛和周洋逐渐成了最亲密的伙伴、中国短道速滑的双子星,两人在温哥华联手帮中国队包揽了全部4金。据周洋家人说,国家队在长春比赛和训练时,王濛经常来周洋家里做客。因为周洋的爸爸周继文喜欢喝两杯,王濛还挑战过。据说当时王濛一手一瓶啤酒,两瓶一起塞在嘴里猛灌,最终把周继文给“撂倒”了。

正因为有如此深厚的感情,当两人在一起时,王濛是周洋的倚靠;当王濛留学时,周洋状态大跌;当王濛被逐出国家队时,周洋才会如此激烈地说:“我也不干了!”

2010年冬奥会后,王濛离队赴美留学,这是周洋第一次跟她长时间分开。

刚开始,周洋的情绪变化很大,以前整天“队长长队长短”挂在嘴边上,没有了王濛,她感觉很无助:“就觉得身边没有一个帮你、推你一把的人了,什么事都得靠自己,加上那时候媒体给的压力、自己的压迫,整个能力各方面就完全下来了。”而在队长离队、孙琳琳和张会退役的情况下,短道队急需领军人物,作为队内仅有的奥运冠军、当时的领队王春露以及短道队都寄望周洋这个队内仅有的奥运冠军充当这一角色,但她并不愿意。

周洋内向,想得更多的是怎么做好自己,这跟王濛与生俱来的领袖气质、那种可以让身边的人死心塌地跟随的磁场截然不同,让她当领军人物显然有些强人所难。

由于状态每况愈下,那个赛季周洋只是在加拿大魁北克站赢得一次冠军,而那次比赛韩国队并未参赛。那一年的世锦赛她也没有获得参赛权,主教练李琰解释说:“周洋超越和反超越的能力还在,但她的绝对速度不如以前。”此时的王濛远在美国,也无法给周洋提供太多帮助。

当王濛因为遭无限期禁赛,被省队安排出国训练暂避风波时,也是周洋最无助的时候。刚回省队她腰伤很严重,体重最高的时候有130多斤,国家队差点对她关上大门,是李琰力排众议,她才继续留在国家队。

周洋说,自己是幸运的,因为生命中不断有贵人出现,王濛、李琰、长春队一直都在帮自己。然而,在距离冬奥会仅有20多天时,王濛不幸受伤,无缘索契。周洋尽管跟着着急,但相比4年前,她成熟了很多。

谁也不能低估一颗冠军的心。在索契冬奥会开幕前的训练后,中国队助理教练马切斯就曾说过:“这是温哥华之后我见过的滑得最快的周洋。”

“周洋太不容易了!这孩子是默默地发狠,狠起来让人无法想象。王濛夺冠的时候我没哭,这次我哭了。”个性坚强的李琰谈起周洋夺冠的一幕,眼中依旧有泪光闪动,“这4年一言难尽,但最终结果是好的,坚持和坚韧是中国短道队的精神,我们遇到任何困难的时候都没有放弃,没有退却。”(文 / 记者 李翊) 滑冰名将短道短道速滑周洋速滑王濛李琰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