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之国

作者:李晶晶

黄金之国0(新罗6世纪  金制耳环一对)

黄金之国1(新罗5世纪 金制鞋底(或出自中国北魏))

展览·新罗

像许多古代社会一样,新罗被赋予了各种传奇神话与想象空间……

据朝鲜《三国史记》和《三国遗事》记载:“朝鲜遗民分居山谷之间,为六村:一曰阏川杨山村,二曰突山高墟村,三曰山珍支村,四曰茂山大树村,五曰金山加利村,六曰明活山高耶村,是为辰韩六部。”公元前69年,高墟村长苏伐公在杨山村突然看到一束奇异的光从天空照在萝井上,异气如电光垂地。突然一匹白马从天而降,跪地嘶叫,苏伐公上前去时,马已飞天而去,只留下一枚巨大的紫蛋,一个男婴破壳而出。书中形容男婴“形仪端美,身生光彩,鸟兽率舞,天地振动,日月清明”。因最初蛋的形状如瓠,辰人谓瓠为朴,故以朴为姓,称为朴赫居世。朴赫居世居西干13岁时成为新罗国的第一代君主。

黄金之国2(5世纪  匕首和鞘(中亚黑海地区))

黄金之国3(公元1世纪  金冠(阿富汗“金丘”出土))

黄金之国4(新罗5世纪 金冠(皇南大墓出土))

《三国史记》是朝鲜现存最古老的史书。1145年高丽王朝史学家金富轼(1075~1151)奉高丽仁宗之命用古汉语所写成的正史,记载朝鲜三国时代的历史。《三国遗事》是高丽僧人一然(1206~1289)于13世纪80年代以古汉语撰写的,晚于《三国史记》,二者合称朝鲜古代史书之双璧。内容始自古朝鲜建国神话,但主要叙述高句丽、百济、新罗等国史事,部分亦有延至高丽中期者。《三国遗事》以野史形式收录《三国史记》遗漏或舍弃的史事。

四周渐弱的灯光,只听见远处开来的汽车声,眼前是横飞而过的鸟儿、风吹动的枝叶,不远处一个个馒头外形的冢上长满了嫩嫩的、像地毯一样的青草,小径两边栽满了翠竹、紫荆花和松树。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在“新罗——黄金之国”的展览中,利用先进的数码影像三维动漫技术,将参观者快速带入了古名为徐罗伐的新罗王国的古都——金城(今韩国庆州)。科技再现了皇南大冢的整体结构及20世纪70年代时的挖掘现场,让参观者看到了一个栩栩如生的新罗世界。

新罗为朝鲜历史上的古国之一。依照《三国史记》的年代记载,新罗从传说中的原始城邦开始到被高丽吞并立国长达992年,是历史上立国时间最长的国家之一。新罗于公元前57年由朴赫居世居西干所创建。公元532年兼并伽倻,在朝鲜半岛上开始与高句丽、百济形成三足鼎立。公元660年新罗联合唐灭了百济,公元668年,新罗与唐又灭了高句丽。罗唐战争后,新罗统一了朝鲜半岛大同江以南地区后成为统一的新罗。9世纪末期,统一的新罗分裂成后三国。935年,后三国被高丽统一。

大都会博物馆亚洲艺术部策展人,中国佛教美术、瓷器专家丹尼斯·莱迪(Denise Patry Leidy)博士为我介绍了此次展览。“和朝鲜或高丽相比,新罗没有被西方世界所熟知,因此我们希望向观众展示出的新罗并不只是东北亚的一个小国,而是一个经过丝绸之路和欧亚大陆交流的古代王国。这是在西方举办的首个以新罗为主题的特别展,共展出132件文物。”

展览的酝酿始自2008年。当时丹尼斯到访韩国庆州国立博物馆,其间博物馆的一位策展人随口问道:“可否考虑在大都会博物馆里单独举办一次关于新罗的展览呢?”谁能想到,就这么随口一问,居然促成了2013年秋季纽约企划展。

出访归来,丹尼斯和另一位亚洲艺术部策展人李素英(SoYoung Lee)便开始讨论举办有关新罗展览的事情。丹尼斯和她的同事认为,这将是一个能够让大众了解新罗的有趣展览。她说:“通常提到新罗时,很多人会不自觉就想到中国的唐朝,因为它们差不多处于同一时期。两者具有相似点,这一时期都有着太多的金器,所以最初只想举办一个小型展览,主要展出5~6世纪新罗古坟里出土的金制文物。”但在策划过程中想法开始转变:大家试图寻求更加多元化的复合型展览,一部分展示新罗是如何与世界其他国家联系的,比如在墓葬中发现有罗马的玻璃、中国的瓷器。丹尼斯说:“我们觉得西方的观众未必了解为什么罗马的玻璃会出现在东方,更具体说是出现在韩国。另一部分则侧重于佛教起源。公元528年新罗开始接受佛教后,它改变了人们的安葬方式,用金饰品陪葬的做法逐渐消失了。不过它可能被用在佛教的画像或者被用来装饰寺庙和宫殿,所以说金器只是被用在了不同的方面。”

黄金之国5(新罗7世纪 半跏思惟菩萨像)

这样一来,展览范围随之扩大,从旧新罗到统一的新罗时期,时间从公元400年至800年,而这一期间正是新罗王国的文化复兴期。为获得庆州国立博物馆和首尔国立中央博物馆的协助,大都会博物馆奔波于两地,最终实现了三方合作展出的最理想形式。丹尼斯说:“展览目的和规模的扩大,则要求我们提供一个比韩国馆更大的展览空间,为此我们开始说服大都会博物馆的负责人,最终同意使用大都会博物馆一层的特别展厅,这样就可以接纳更多的参观者。另外,特别展厅正好临近希腊、罗马展厅,这对此次展览也相当有利,因为想在此次展会上重现新罗王国与泛欧亚文化的关系,而欧亚文化的一部分源泉则被认为始自罗马帝国时期。”

黄金·丝绸之路

人类对待特定材料和矿物,特别是黄金固有性质的认识,使得它们被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中的人们广泛使用。这些黄金饰品从什么时候开始为人类的迷信需求服务尚无考证,但这种材料很早就具备了装饰以及划分身份地位的作用。

韩国庆州自公元前57年至公元935年一直是新罗的首都。据《三国史记》一书记载,庆州昌盛时期全城人口曾经达到百万,是当今此城人口的9倍之多,历史遗迹遍布于市区与郊区。今天庆州的古墓群中,规模最大的便是由23座新罗时代的墓葬聚集而成的大陵苑,现考古发掘的皇南大冢、天马冢等墓葬,出土金器占有很大的数量。

考古学家将建于这一时期的大型墓葬称作“积石木椁墓”。其建造方法是首先建一个木椁室,将装尸体的棺材和陪葬品放入其中,然后在椁室上砌上大量石块,再用土将其覆盖。这种墓葬规模很大,棺材被大量石块覆盖,因此很少有损坏或被盗掘的情况。积石木椁墓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将大量遗物同死者一起埋葬。

正如公元8世纪编写的一本史书所记载,新罗是“耀眼的金色国家”。大都会博物馆在“新罗——黄金之国”展览的第一部分,重点展出了5~6世纪古墓里出土的金器,其中出土于皇南大冢里的耀眼金冠和腰带以及天马冢出土的鸟翼形冠饰成点睛之作。1973年开始,发掘的皇南大冢是南北长120米、东西长80米的巨大积石木椁墓穴,由两座墓穴对接在一起,陪葬了新罗墓穴中最大最华丽的金质装饰品,被认为是王与王妃的墓穴。南墓是国王的墓穴,出土了金质冠饰及5件金铜冠等文物;北墓是王妃的墓穴,陪葬有金冠、金质腰带以及刻有“夫人带”字样的银制腰带尾饰等文物。出土了超过3万件的文物和黄金陪葬品,在质与量上都令世人震惊。天马冢发掘于1970年,由于出土的马鞍垫子上绘有天马,所以被称为“天马冢”。

皇南大冢出土的金冠是韩国现藏金冠中历史最悠久的,基本形状呈三个“山”字形与两个鹿角形,整体系满了曲玉及璎珞,立饰的边沿有点列纹,前面挂有长短不一的垂饰,与西伯利亚的巫俗冠十分相似。因此,与新罗独特的墓穴——积石木椁墓穴一并成为可推定当时新罗统治阶级为北方系列的依据。金冠重量超过1公斤,因此有学者认为可能不是日常佩戴,只在一些正式的仪式性场合佩戴。也有学者认为这些金王冠仅是用来陪葬的。目前世界上仅有10个金王冠,其中有8个在朝鲜半岛,6个为新罗的,其余2个是伽倻的,皆被列为韩国国宝。

金质腰带饰品在发现时皮革已腐烂消失,只留有原悬挂在皮带上面的金饰和配饰。在腰带上悬挂配饰是北方民俗,主要挂一些药瓶、鱼骨、磨刀石、镊子、曲玉、匕首等物品。磨刀石和镊子寓意铁器的生产,药瓶寓意疾病的治疗,曲玉和鱼骨则分别寓意生命与生产。

天马冢出土了两件保存完好的冠饰,一种形状像长长的鸟翼,另一种形状像蝴蝶翼。此次展出的是鸟翼状冠饰,这种冠饰估计用于仪礼那样的正式活动,让人联想到振翅欲飞的鸟的翅膀;蝴蝶翼状冠饰则用于范围较大的日常活动,使用起来方便。

在丹尼斯看来,这些金器的制作工艺和欧亚地区发现的金器一样。当时极有可能把黄金变成块状,然后从上面切下一片一片,再打成薄片状。有些是特别的技术,比如累珠(Granulation),即在表面上有许多突起的细小的金珠。苏美尔人在公元前3000年发展了这种技术,它同时被发现于罗马、中国北部、韩国。有些项链链接制造技术和地中海国家有关系。

“有学者说累丝技术是在十六国时期先传入中国,而后才传入新罗的。当时的慕容鲜卑族与新罗的高句丽接壤,也曾发生过激烈的战争,两者之间一定有某种联系。因为鲜卑的金器和新罗的金器非常相似。”丹尼斯为了说明在广义的丝绸之路上,国家之间文物与文化的相互影响与融合,她又以阿富汗文物来做比较。“我曾经参与过之前大都会举办的阿富汗展览,阿富汗和新罗的王冠从外形到制作工艺都非常类似,有着分支和角支,还有很多细小的枝叶,包括松石的镶嵌。只是阿富汗的那些文物是公元1世纪,韩国的文物是公元5~6世纪的。通过图片比较,你会看得很清楚。从形态上看,这些出土文物暗示着它们不仅是新罗王国的文物,也是欧亚干草原地带游牧文化的关联产物。当时没有任何一种技术是新罗独有的,这些技术在丝绸之路上是共有的。”

丹尼斯谈到了自己的一个看法,她认为:丝路上的国家,可能使用的是共有的金器制作技术。先有阿富汗王冠,几个世纪后有了慕容鲜卑的金器,再过了几个世纪又在新罗看到了类似的。鲜卑有可能是连接阿富汗和新罗金器制作技术的中间点。丹尼斯强调,这是她个人的观点,这很有意思,只是需要更多的人做更深入的研究。

细看新罗金器时,会发现很有意思的地方。“金叶片”和“腰果”形状的坠饰几乎出现在每件金器中。丹尼斯向我解释道:“我觉得把它们做成这种形状肯定在当时非常流行,应该是新罗时代审美的一部分。因为有太多这样的项链、耳环、坠子出现。腰果状的东西只出现在早期的新罗和早期的日本。我们认为它是一种象征或者是身份地位的标志,有人说这是一个代表生命的符号,也有人认为是抽象化的龙。但是究竟它的含义是什么并没有文献记录。你需要注意,中国历史从始至终都被记录了下来,但是韩国的历史文化中没有书面记录的习惯。关于新罗时期的历史是在大约11世纪到12世纪才有记载的,所以我们没有一本写于公元680年的书来告诉你这个形状代表什么,因此只能着重于材质、艺术特点来推测究竟发生了什么。”

丹尼斯说:“这次的展览为期4个月,约有20万人次的参观量,几乎每个人都很好奇‘叶片’与‘腰果’所代表的含义。因此每当参观者问起的时候,我们只能坦白地回答‘我不知道’。不过从另一个角度,这也很好玩,你可以反问他们‘你觉得呢?’这不像其他的展览,总是要了解所有的来龙去脉,这能让大家正视自己的想法。”

当丹尼斯和她的同事决定了要向观众展示的内容后,花了不少时间做调查研究。在挑选文物的时候,首先选择美且稀罕的,与此同时也注意它们的保存状态。此外也考虑到来大都会看展览的人各式各样,做到尽可能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展览的第二部分展出的是外来异域珍宝,凸显了新罗王国文化的国际性。这些文物包括罗马式的玻璃器皿,用玻璃和石榴石细工雕制而成的精美的金制短剑和刀鞘,图案向外突起、画有非凡形象的人物和动物的银制器皿等。此外还有来自中国唐朝的唐三彩陶罐、力士立像、白釉小罐等。至于这些文物到底是如何传入朝鲜半岛的,学者之间至今还众说纷纭,没有一个定论。但可以确定的是,新罗王国不仅和北方的干草原有一定的关联,而且也加入到了丝绸之路这个宏伟壮大的贸易之路中。

丹尼斯说:“那些玻璃器皿是从罗马进口的,不是新罗的,这一点其实非常有趣。因为在古代,罗马的玻璃是当时世界的奢侈品之一,我说‘世界’的时候,它不包括美国,我们那时候还没有出现,但那时有欧亚大陆。大家都知道这是通过贸易交流,它到达了新罗,这一点很了不起。和金器一样,由于墓穴很难从外部进入,所以很多特别珍贵的东西被保留了下来。”在新罗古墓上刻画有很多大眼高鼻大胡子的外国人形象。而中国唐代章怀太子李贤(654~684)陵墓壁画上,从左到右你能看到三个中国人、一个新罗人,还有一个来自于西亚的人。这位新罗使臣戴的帽子就与庆州出土的冠帽形状相似。这些足以证明新罗王国和西亚、中国有着密切往来。

事实上,早在公元377年,新罗便和当时的东晋、前秦以及高句丽分别建交,并向东晋朝贡。7世纪,新罗与唐结盟。660年,新罗的武烈王在唐的帮助下征服百济,同年唐朝在朝鲜半岛百济故地上设置熊津都督府等5个都督府后,又设立了鸡林州都督府,下设州和县,羁縻州的“鸡林州都督”由新罗王金法敏为担任。《旧唐书》卷199上《新罗传》载:“龙朔三年,诏以其国为鸡林州都督府。”《三国史记》中仅关于新罗向唐朝派遣使臣,即遣唐使的记录就超过140条,可见当时交流极为频繁。

公元668年,唐朝和新罗的联军征服了高句丽。百济和高句丽灭亡后,唐朝建立了熊津都督府、安东都护府等,管理百济和高句丽的故地。然而新罗不满唐朝对朝鲜半岛的控制,通过670到676年的新罗反唐朝运动,新罗联合百济和高句丽的遗民抵抗,唐朝被迫退出了大同江以南的朝鲜半岛,新罗宣称继承高句丽、百济和新罗,建立了统一的新罗。

展览第三部分,重点展出的是佛教艺术。佛教本源自南亚,公元527年为新罗王国正式接纳。佛教的传入带来了葬礼文化的变化,火葬和小型石墓开始普及。此外,展览第一部分所展现的为个人装饰所用的黄金在佛教被接纳后开始被用于佛像和舍利盒上,小型金制坐佛像便是一个典型的实例。此次展览上的佛教艺术品主要制作于6至9世纪之间,体现了佛教的泛亚细亚原本特征,同时也展现了该时期新罗王国内所流行的佛像类型、佛像形象以及佛教教义。如出土于四天王寺、站在泥板上的四大天王形象便体现了这些内容。佛教艺术展品中的最大亮点便是知名的第83号国宝金铜弥勒菩萨半跏思惟像,该佛像外表优雅、单纯,但却令人着迷。

丹尼斯说:“中国、新罗、日本被我们称为东亚,它们在历史中都有非常出色的表现,丝绸之路上的其他国家,如西亚的伊朗、阿富汗等国亦如此。因此我认为,这之间不是简单的一个国家‘影响’另一个国家,它们之间有着固定的交换(Interchange)、固定的交流(Discussion)以及固定的互换(Exchange)。这之间是一种‘共享的’国际文化。”

(本文感谢姚定仪小姐的协助)

新罗——黄金之国

新罗5世纪 项链

黄金之国6庆州味邹王陵C区4号墓/长41.6厘米

这种项链是墓主人胸部挂饰的项链。尽管在一条链上但是质地、形态、大小和色彩都存在明显差异。它将玛瑙制的曲玉、多面玉、丸玉,白玉制的管玉,水晶制的枣玉和玻璃制的丸玉融为一体。色彩上也可分为红光、蓝光和绿光。尤其是玻璃制的丸玉中还包含直径达1.8厘米的大珠子,其表面有用紫色、黄色、红色和白色的有色玻璃精心雕刻而成的人脸、鸭子、花树等图案。

统一新罗8世纪骨壶

庆州朝阳洞

黄金之国7高16.5厘米  口径1厘米

1972年于庆州市朝阳洞圣德王陵南200米处的野山山麓中发现,出土时装在石函里。这个三彩骨壶是中国唐代时呈绿黄白或绿黄蓝的陶器。唐代时黄色、绿色、褐色等釉均匀地抹开,常称为唐三彩。原来没有壶盖,要想作为骨壶来使用,把银碟子作为壶盖,又有三个腿儿,构成了一个成品。

新罗6世纪金冠帽

黄金之国8庆州天马冢/高19厘米  重398克

此金冠原是由有机物质制成的内冠和用金板制成的外冠相套而制成的“僧帽形态的帽冠”,但现在只剩下了装饰表面的金板。僧帽是由多个薄金板装饰成的,但是只有正面部位没有涂金板,这是因为用来夹住冠饰的五角板遮住了僧帽的正面部位。被套的金板上有多种用花纹制成的透雕,因此可以露出内冠。此金冠帽与庆州金冠冢的出土品一起被评为纯金“僧帽形态的帽冠”的代表。

统一新罗706年 皇福寺遗址三层石塔内出土的纯金阿弥陀佛坐像

黄金之国9高12厘米

1942年,在修复庆州市九黄洞皇福寺遗址三层石塔时,发现了刻有“神龙二年”(706)的金铜舍利函,该舍利函内有两尊纯金打造的佛像和银制高杯等。据刻在舍利函盖子上的铭文记载,神文王驾崩后的692年,神文王妃和孝昭王为了缅怀他的功绩,建造了三层石塔。此后,两人先后驾崩,706年圣德王为了向两人祈求冥福,在石塔内供奉了舍利和纯金打造的一尊阿弥陀佛像及一本《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保存于塔内时被腐蚀,没有流传下来。由此推定,阿弥陀佛像应建于706年,看似非常古老的佛立像则供奉于建造塔时的692年。

阿弥陀佛像与立像相比,脸部表情更具威严和理想化,小而逼真的手部和立体的衣服褶皱雕刻工艺,反映出当时新一派的雕刻风格。建造这尊佛像时,可能由于金子非常昂贵,除佛身为纯金制作外,光背和底座都是在青铜外镀金而成。

新罗5世纪 垂饰

庆州皇南大冢出土

黄金之国10长19.2厘米

垂饰一般是指金冠下面垂挂的装饰品,形态和耳坠相似,但是比耳坠长。垂饰是将中间饰的结扣上下解开后露出的粗金线上再进行密密麻麻的重编而制成。重新编金线的时候在上下两个突出的十字结处系上璎珞,然后将喇叭形状的垂吊物和结扣中间插上一个琉璃珠。此垂饰是至今为止发现的新罗金属制饰品中制造时期最早的。

新罗5世纪 项链

庆州皇南大冢北坟

黄金之国11长51.7厘米  重43.8克

这是一种用金珠制成的项链,金珠围成了两个半球,十字形穿过金珠的一条金丝上打了四个结,上面挂着璎珞。新罗制造的金珠可分为用两个半球围成的金珠和一个小结扣上系有很多个珠子两种形态。庆州市路西洞坟墓中出土的金珠项链是新罗项链中最华丽的。 考古文物三国史记三国遗事新罗唐朝新罗战争高句丽佛教文化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