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堂弟们的婚事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雪国(湖北))
妈妈好像是一个土生土长的经济观察家,年前就在电话里跟我说:“今年农村的猪肉太便宜了,毛猪才五六块钱一斤,不像往年,结婚的人多,猪肉就贵。”
江汉平原农村的喜事一般都习惯集中在春节办,一来外出打工的年轻人都回来了,有更多的相亲机会,二来亲戚们都在家,喜事可以办得热闹一点。然而今年人们过年的主要话题不再是打麻将和挣钱,而是给大龄男青年们找结婚对象。
我的三个堂弟早就到了结婚的年龄,他们的父母都焦急得心神不定。今年如果找不到对象,正月十五之前全家都得出门做生意或打工,又得拖一年,一年之后结婚将会变得更贵更难。目前,整个家族差不多是在举全家之力在帮他们物色姑娘,连我都担当起了司机和陪同的角色。相亲的姑娘们打扮得跟城市人差不多,有的穿皮草化淡妆,有的文艺小清新,高跟鞋玲珑有致,眉宇之间有了一种囤积居奇的矜贵。
小堂弟从腊月底回家,平均每天相一次亲。有一次表妹将自己夫家的堂妹介绍给他,姑娘在物流公司上班,牙齿洁白,衣着得体,身材姣好,还是父母亲自送过来的。他们在田间小路上交谈了半个小时左右,交换了手机号码和QQ号码,然而进展并不像人们预计的那样明朗。三婶早就交代小堂弟,要是觉得中意就按规矩给一万元见面礼,小堂弟依言行事,可是女孩并没有要。
大堂弟和二堂弟个子偏矮,相亲的机会也相对少些,他们故作轻松,但很明显今年不打麻将、不赌博,也不睡懒觉了,走亲戚时也心不在焉,焦虑写在脸上。
在一次帮小堂弟相亲归来的路上,我不禁感叹:“现在农村女孩真的成了‘刚需’。”很难想象在20年前,很多家庭对生女孩避之不及,有些狠心的父母甚至把女孩生下来就送人,现在这片土地终于尝到了歧视女孩的恶果。
用“一家有女百家求”来形容目前江汉平原农村的婚姻市场一点也不为过。妈妈说我们村里有20多个男孩等着要说媳妇,但是待字闺中的女孩却没有一个,村里的女孩们大多数都到外地打工,然后嫁到外地了。我们村40%的家庭都有私家车了,在当地还算是富裕的,找媳妇仍然很艰难,村子里流动着一种对打光棍的恐慌。
为什么男孩必须在本地找老婆,而女孩可以自由选择结婚对象?这可能是因为老人们都希望老有所依吧。常年在外面做包子生意的三婶说,现在外面的姑娘也变“乖”了,不是那么好哄回来的,有些带回来了跑掉的也有,还是觉得不可靠。
凡是有适龄男青年的农村家庭都希望大面积撒网,找到貌美个高的媳妇,所以媒婆现在成了一种紧俏的高收入职业,她们看准了农村供不应求的婚姻市场,介绍一对新人相亲成功的介绍费是一万块钱。有些不道德的媒婆故意使用花言巧语撮合双方,然后再到男方家“打破”(方言,意思是讲女方的坏话),如果男方中计主动退亲的话就只能收回一半的见面礼,媒婆一般会要求和女方家平分剩下的一半。
如果说婚恋网站、婚恋节目、大型相亲会在城市是男女碰头的主要形式,在农村亲戚之间互相介绍对象才是最靠谱的渠道,知根知底,相对便宜一些。以前这一招是非常奏效的,可是今年却失灵了,显然男多女少的状况是短时间内无法解决的。
三个堂弟的条件只能算是中等,虽说家里都有窗明几净的楼房,卫生条件和收入甚至比城郊生活的人还好一些,但办一场久旱逢甘霖的喜事却还是看不到一点眉目。 堂弟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