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新型大国关系”需要“耗着”

作者:宋晓军

(文 / 宋晓军)

( 2月14日,国务委员杨洁篪在北京会晤美国国务卿克里 )

2月14日,来华访问的美国国务卿克里在记者见面会上虽然附和了中国领导人提出的共同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说法,但通过美国的新闻稿可以明显看出,他此次中国之行的“第一要务”是希望中国协助解决朝鲜核问题。于是有位年轻的媒体记者就问我:怎么感觉这有些“各取所需”啊?我半开玩笑地回答说:美国要“现货”,中国要“期货”,其结果就是要继续“耗着”。

先说美国要的“现货”。2月15日,美国《星条旗报》发了一篇题为《在中国克里希望北京遏制朝鲜,但代价是什么?》的文章。文中指出:如果北京扮演克里想要的角色,肯定要求同等的回报,即要美国减少对台湾地区的军售和不要介入日本、菲律宾和越南与中国的海域争端。很显然,如果以这样的判断,克里此次北京之行是不可能为美国拿到想要的“现货”的。而在中国外交部长王毅与克里会谈中重申中国在处理朝鲜核问题的原则和政策时,也可以隐约看出这个问题的答案。

接下来,我们再说“期货”。按照制定中长期规划中“目标、模式、战略”的三个层次排序,如果说“新型大国关系”是外交政策的目标,那么以经贸促进互利共赢、加强周边外交就是模式,而战略用一句老百姓的俗语说就是“耗着”。也许有人认为这样说有些随意,但如果我说“耗着”是相对于“吓阻战略”和“对决战略”而言的,就容易理解了。因为“吓阻战略”是日本70多年前在太平洋上对美国实施的,而“对决战略”则是40多年前苏联在太平洋上针对美国实施的。同时,就中国目前的海军实力和运用海军的经验与美国的差距,还真比当年的日本海军和苏联海军与美国海军的差距要大。

其实,用“耗着”来形容海军实力的发展,也是最合适不过的。比如昔日世界海军的两强——美、俄海军现在的主力战舰大都是上世纪80年代设计的,有的甚至更早。以目前美国海军的主力舰艇——阿利·伯克级驱逐舰为例,首舰于1991年下水,目前美国海军已计划将该型舰升级为主力舰艇一直服役到2072年。再比如尼米兹级核动力航母,从首舰服役到最后一艘舰退出现役至少要超过80年。而美国“冷战”后设计的新型军舰几乎都遇到了“耗”的问题。比如新型DDG-1000驱逐舰,因资金和技术成熟度问题,只能建造3艘。此外,原准备建造52艘的濒海战斗舰,也因可靠性问题,最近很可能要减到32艘。如果说海军实力是建立“新型大国关系”的基础,中国海军的实力还需要继续“耗着”。

说到这儿,那位记者不无遗憾地说:那要“耗”多长时间呢?我回答说:其实时间是过得很快的。你想想,20年前的1994年中国国防开支是63.9亿美元,只相当于美国国防开支的2.3%、英国的18.3%、法国的18.6%、日本的13.9%,20年后,中国的国防开支已接近美国的20%,并远远超过了后面的三个国家。20年前,中国最担心的是美国支持台湾“独立”;20年后,中国已提出与美国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了。如果再往前看到1921年,正是美、英、日、法四个海军强国为瓜分以中国市场为主的太平洋利益,在联手组成新对华投资银行团的基础上,签署了《华盛顿海军裁军条约》。而1921年,恰恰又是“中国梦”中“两个百年”时间节点中的第一个节点。 海军大国耗着关系构建新型大国关系需要新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