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版《仲夏夜之梦》:凡人的梦想

作者:石鸣

现代版《仲夏夜之梦》:凡人的梦想0( 本组图片:英国NBT芭蕾舞团在北京国家大剧院上演的《仲夏夜之梦》剧照 )

演出尚未开始,演员们都已上台,台上灯火通明。这是一间布置传统的舞蹈排练厅,舞者们三三两两分散于各处,做着拉伸、旋转、跳跃练习,这一情境一下子与人们对《仲夏夜之梦》的惯性想象拉开了距离。故事发生地从雅典被移植到了“二战”后的英国,一个四处巡演的芭蕾舞团,即将由伦敦北赴爱丁堡进行新戏《罗密欧与朱丽叶》的首演,全剧一开始便展现了他们临行前的最后一次排练。排练很不顺利,几乎陷于停滞,几对舞者之间矛盾重重,除了舞团的艺术总监、首席舞者等之外,还加上了如今观众们已经不很熟悉的舞蹈教习(Ballet Master)一角,正在人们努力辨认和对应莎士比亚笔下那些本就复杂难缠的三角恋爱关系时,舞蹈教室的巨大玻璃窗缓缓从空中降下,镶有训练把杆的面板改换排列角度,一列冒着蒸汽轰隆前进的火车倏忽出现。舞团登上了这列夜班火车,“飞翔的苏格兰人号”开进了隧道,变成了原著中的魔法森林,观众们终于在黑夜中嗅到了“梦”的味道。

这一版《仲夏夜之梦》是2014年国家大剧院新春演出季的重头戏,也是英国北方芭蕾舞团(Northern Ballet Theatre,简称NBT)2003年的旧作。彼时,戴维·尼克森刚刚接任NBT艺术总监两年,在他接手之前,这一英国历史上的老牌芭蕾舞团正陷于群龙无首、收入匮乏、优秀舞者纷纷离职的状态。就在英国人以为NBT大势已去的时候,《仲夏夜之梦》问世,获得了当年奥利佛奖的提名,并成为NBT迄今为止最卖座的剧目之一。“看经典剧目的观众们总是期待能有点儿惊喜,但又不能脱离熟悉的范围太远,《仲夏夜之梦》恰好达到了这一平衡。”尼克森说。

上世纪80年代,尼克森自己还是一个舞者时,就曾经跳过《仲夏夜之梦》中的奥伯龙一角,那是著名编舞家阿什顿完全按照门德尔松的配乐而编舞的一个52分钟的版本。90年代,他在美国俄亥俄州大都会芭蕾舞团担任艺术总监的时候,编过一版《仲夏夜之梦》。“不过那一版相对传统,不如NBT的这个版本有趣、富于戏剧性。”尼克森说。

秉承NBT“叙事芭蕾”的传统,尼克森在编《仲夏夜之梦》时,有一个名叫派翠西娅·多伊尔的戏剧文学顾问与他一起合作。“通常芭蕾舞团在排演这个剧目时,都不太注重凡人和现实的部分,他们重点在用舞姿表现魔法森林里翩翩起舞、变幻莫测的精灵。现实和魔幻部分难免显得割裂,把这两部分的联系翻译成舞蹈是非常困难的。但是,派翠西娅从情节的角度出发,坚持要阐释清楚这个故事的起源和动机。我们不得不进行大量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我忽然意识到,这些复杂的人际纠葛,不就是我每天的现实生活吗?”尼克森回忆道。

他自小热爱芭蕾,历任美国、欧洲各地芭蕾舞团的艺术总监、舞蹈教习、客座舞者等职务,对舞团的日常运作十分熟悉,也谙知作为一个管理者如何体察并把控属下舞者之间微妙的人际关系,从而保证演出的顺利进行。“莎士比亚通常有很好的情节,利于改编时寻找与之类似的情境。”于是,他把仙界国王奥伯龙变成现实中芭蕾舞团的艺术总监忒修斯,仙后蒂塔妮则成为舞团的首席女舞者希波吕忒,小精灵帕克是舞团的芭蕾教习,仙后被作弄而爱上的那头驴则成了舞团中一直暗恋希波吕忒的技工尼克·波顿。四位年轻的恋人是团里的四位芭蕾舞者。仙王和仙后的感情矛盾的起因变成了前者试图对后者进行婚姻和职业选择上的控制,狄米特律斯和海莲娜有情人终成眷属被诠释为青春期盲目爱情经过打击之后的成熟。魔法森林里发生的一切变成了不同人物的心理投射状态,尼克森相信,在奔驰的夜车车厢里,车窗紧闭,窗帘被拉下,形成了一个封闭而亲密的空间,不同的人物便都进入了同一个梦境,每个人在梦中都处于自己现实中未能达到却希望自己能够占据的位置。

现代版《仲夏夜之梦》:凡人的梦想1

故事将时间设定在“二战”之后,“我们希望故事不要离现在太遥远,而一旦决定将情境设定为一个芭蕾舞团内部之后,40年代就变成了最佳选择。战后的英国人渴求古典艺术,芭蕾在那个时候十分兴盛,芭蕾舞团在英国各地进行巡演是家常便饭。那个时候的芭蕾舞团内部仍旧存在严格的等级体制,例如芭蕾教习,就具有今天人们难以想象的尊崇地位,这种等级之差也有利于我们扩大剧中人物的矛盾关系。”尼克森说。他亲自担任了本剧的服装设计,采用了战后迪奥的“New Look”造型,他点明道,正是在那个年代,欧陆妇女着装重新变得女性化,一部分曾经在战争中成为出色职业女性的人面临着是否要回归家庭相夫教子的艰难抉择,“而这正是忒修斯和希波吕忒之间矛盾的核心”。

“一切都好像变得与原来不一样了,但是细究起来,却仍旧映射了和莎士比亚的人物所遭遇的本质上相同的困境。”派翠西娅回顾道,她坦承这部剧是她与NBT合作至今最喜爱的一部作品。

现代版《仲夏夜之梦》:凡人的梦想2

为了把故事讲得完全,这一版《仲夏夜之梦》最终做成了含两次中场休息共150分钟的版本。这样一来,门德尔松原本的音乐就不够用了。“再加上门德尔松写的是抒情配乐,无法满足戴维的叙事要求。我问他对音乐改编有什么要求,是否采用全新编写的现代音乐,他思索后答复说要保留门德尔松原本的音乐风格。”音乐编辑约翰·朗斯塔夫回忆道,“最后我们选择了与门德尔松几乎同时代的另一位古典音乐家勃拉姆斯的作品,勃拉姆斯能和门德尔松原作契合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意外,他的第二号交响曲和第四号交响曲都有很长的乐句,绵延不绝,并且彼此重叠,上一句尚未结束,下一句已经开始,非常适合门德尔松为这部剧创造的音乐情境。”

第一幕结束时,舞团的排练并不成功,然而第三幕一开始,舞团在爱丁堡的演出却已成功谢幕。第二幕中的梦境变成了治愈现实障碍的一种“疗法”。舞台布景突出了现实与梦幻的迥然之别,与新版电影《绿野仙踪》如出一辙,现实的场景是单调的黑与白,为了突出颜色的枯燥无味,连灯光也只使用白光,而梦幻场景则是超现实式的五彩缤纷。火车消失于隧道之后,再出现时已倒悬在空中,由烟熏的炭黑色变成了如太空飞船一般的洁白,卧铺车厢里的床铺像失重一样,七零八落地飘了起来,舞台后方是一只巨大的蓝色轮廓的眼睛,瞪视着整个舞台和观众席。“那是忒修斯的眼睛,整个舞台空间可看作忒修斯的大脑内部,我们透过他的眼睛,窥到了他脑海中的想法。”尼克森说,“英格兰曾经盛行一种交通工具,叫作渡船,不知你注意到没有,剧中他们下火车时搬行李箱,有一只箱子上就贴着渡船公司的广告,那是忒修斯的箱子,而事实上,最后忒修斯本人就变成了渡船,就好像梦的运作一样,从原型变到狂乱。”

现代版《仲夏夜之梦》:凡人的梦想3( 英国NBT芭蕾舞团演出《仲夏夜之梦》剧照 )

尼克森曾说过,莎士比亚的这部著名喜剧最初吸引他的便是剧中洋溢的幽默。“比如故事发生在雅典,希波吕忒却是亚马逊的女王,亚马逊是在南美,我从来没有理解过这个设定,或许莎士比亚的时代人们不太关心地理上的逻辑性。而用芭蕾来表达幽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每次听到观众的笑声,我都感到非常享受,很多人惊讶于原来芭蕾也能够捕捉到如此多的幽默感。”

10年来,这个版本的《仲夏夜之梦》没有做任何重大修改,主要的改动在于火车。首演的时候,NBT在舞台上使用了一列真实的火车。“后来我们发现,观众的注意力全被火车吸引,错过了很多不以火车作为背景的剧情。”尼克森回忆道,“第二次上演时,我们就不再使用真实的火车了,而是改用更象征性的表达。”2007年复排之后,关于火车的设计变得更加简洁抽象,每个车厢的面板变为一个独立单元。“舞者围绕车厢能够进行更多富有想象力的动作,情境变得更有弹性,”舞美设计邓肯·海勒说,“从而提供了更多的幽默的可能性。”

现代版《仲夏夜之梦》:凡人的梦想4( NBT艺术总监戴维·尼克森 )

对于尼克森来说,这一版《仲夏夜之梦》实际上是一部关于青春的作品,年轻人的激情,一个处于开拓状态的团体成员如何共患难。“因此挖掘这个爱情故事中的浪漫元素是非常重要的,这种浪漫既存在于普通的恋爱之中,也是舞者对芭蕾这种艺术形式的情怀。然而,这绝不是一部为了芭蕾而芭蕾的作品,舞蹈被内化在戏剧情节之中,而且对于许多人来说,这就是意义所在:他们是来看《仲夏夜之梦》,而不是来看我们跳芭蕾。他们更多地把它当作一个剧场作品而不仅是舞蹈作品。”(文 / 记者 石鸣) 梦想凡人现代版仲夏夜之梦尼克森艺术音乐舞蹈喜剧片芭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