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于高收益

作者:邢海洋

(文 / 邢海洋)

整个1月份,投资者沐浴在高收益基金的暖阳中,幸福来得太突然。微信理财通春节前维持着超7.3%的年化收益率。余额宝收益虽稍逊,整个1月份,收益率也处于6.5%左右的高水平,高于大多银行揽储的高息理财品。昔日令万人争抢的8%收益率触手可及,且无需刷屏。春节后,货币基金的收益走低,但一段持久的无风险、高收益的理财体验势必影响2014年金融市场的方方面面。

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是这种高收益的局面会否持续。理财通将近8%的收益率看似偶然:1月下旬,一款中诚信托推出的理财产品到期不能兑付的传闻不胫而走,这款30亿元的理财产品虽只涉及700位高净值客户,但由于担心由此引发金融动荡,银行和投资者四处筹措资金,1月20日中国短期利率出现暴涨。不过,早在1月初,银行间市场利率便高居不下,年末银行揽储推高的利率并无显著回落。这或许要归因于1月开始的新股申购吸引了不下万亿资金,再加上春节前现金需求、法定准备金补缴和财政存款季节性上升等压力,市场资金面持续偏紧。换言之,随着一些季节性因素消失,资金市场也将回落。

由于第三方投资者的介入,中诚信托的兑付危机平稳渡过,投资者又可以把理财风险置之脑后。但细究该危机的解决,不难看出政府托底的痕迹,也不难看出信托公司为利失职,置投资者于贪婪的借贷者虎口的事实。近年来信托产品规模迅速增长,2013年三季度达到10万亿元。随之而来的是兑付压力也在积聚,风险也成比例增长。2012年信托到期规模是2500亿元,到了去年就增至4300亿元,今年则暴涨到近1.3万亿元。相应地,2012年信托违约风险13起,去年14起。再考虑到近期钢铁煤炭等基础产业的不景气和政府借贷的低效益,今年理财产品违约风险远甚于前两年。而无论借贷风险以违约的形式释放还是靠借旧偿新的方式支撑下去,都将提升资金需求。简言之,自去年下半年开始的资金紧缺,利率上升是影子银行无序扩张的后遗症。且因为理财产品规模仍处扩张中,资金紧张的状况将长久维持。即使银行同业借贷成本降低到去年4%~5%的水平,一年四次的季末存贷比考核和偶发的违约事件也足以把短期利率拉高,使全年货币基金的收益率远高于存款。

很多收益“离谱”的理财产品还只针对高净值人士,且风险自担,似与大众无关。但余额宝、理财通所连接的货币基金购买的是国债、银行间协议存款等证券,而银行间的借贷,风险如存款一样小,收益却因资金紧张而高企。过去,银行间市场的大额借贷,小额资金无缘染指,储户只好放在活期账户上任由银行以钱生钱。如今互联网基金集合小资金而成大资金,赢得了参与银行间借贷的资格。一个面向普通投资者的高收益链条就此形成。多年来,A股市场银行业绩占到上市公司的一半,净利润超万亿,如今借由互联网金融的崛起,即使央行的利率市场化步伐暂时停滞,银行与民争利的局面也将改观。不妨算一笔账:截至去年底,银行系统活期存款数额为18万亿,以0.35%的利率计算,银行一年付出的利息只有630亿元,若这笔钱经由货币基金再借给银行,不妨假设利率5%,意味着银行需支付的是9000亿元。

数千亿元的利差损失,对银行无疑是致命的,对储户则是一笔均摊下来近千元的收入。尤其受益的多是小储户,这对消费的拉动,对股市的资金分流等等作用都将逐步显现。 习惯收益理财产品银行理财利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