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北极有关的若干实事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与北极有关的若干实事0

◇ 北极圈以北纬66°34′为分界

这是因为,这条纬度的南北区域有一个明显的地理差异——即出现极昼和极夜现象。按照这个标准,南极圈的划定是南纬60°,而不是66°34′。所以,地球上南北极区域并不是对称的。

◇ 北极地区往往并不限于北极圈内

气候学家以7月份年平均温度10℃等温线划界,在海洋地区则以海标5℃为等温线。生态学家以植物分布——即树线来划定北极区域。能生长一人高的树的区域,是北极南界。所以北极最大的面积超过了4000万平方公里,是北极圈内2100万平方公里的两倍。

◇ 北冰洋是世界四大洋中最浅也最小的大洋

与北极有关的若干实事1( 北纬90°,世界北极顶点之圈 )

因为它与大西洋的划界不是很清楚,其最大面积为1475万平方公里,最小为1226万平方公里。大概相当于5个地中海大小。在4700万年前,北冰洋就形成了海冰,早于南极地区。其中央海冰常年不化,已经持续存在了300万年。

◇ 北极最冷的地方并不在北极点

与北极有关的若干实事2( 北极海底的大丽花海葵 )

受洋流和反气旋的影响,俄罗斯西伯利亚维尔扬斯克曾记录到零下70℃的最低温度,在阿拉斯加的普罗佩斯克地区也曾记录到零下62℃的气温。

◇ 地球上最北端的生物是海葵

与北极有关的若干实事3( 白鲸 )

2007年,俄罗斯进行的北冰洋考察中从北极点水域冰冻的仰壳上首次发现海葵,这是北极点水域第一个被正式发现和确认的活体生物。

◇ 北极地区变暖的速度是地球其他地区的两倍

与北极有关的若干实事4( 阿蒙森 )

过去50年间,阿拉斯加和西伯利亚的年平均气温上升了2~3摄氏度。过去20年间,北极地区的冰层融化导致全球海平面上升了约7.62厘米。预计到2100年,整个北极地区将升温2~9摄氏度。

◇ 北极拥有丰富的铁矿资源

与北极有关的若干实事5( 南森制造的“弗拉姆号” )

俄罗斯科拉半岛是世界级大铁矿。更加有趣的是,如果沿着经过该铁矿的经度线(东经60°~75°)一直向南,与到南极洲相对称的地方(南纬66°~73°),刚好就是南极大陆查尔斯王子山脉。而查尔斯王子山脉也是世界罕见的大铁矿,初步查明其储量可供地球开采利用200年。为什么在地球两端对称位置都出现了世界级大铁矿?与大陆漂移有关还是纯属偶然?地理学家还没有搞明白这个问题。

◇ 白鲸是北极海域中一个独特的鲸种类

与北极有关的若干实事6( 南森 )

北极海域有蓝鲸、虎鲸、弓头鲸、抹香鲸和角鲸6个鲸种,数量远少于南极。其中白鲸是由法国探险家雅克·卡提尔在1535年发现并命名的,因其洁白的肤色和悠扬的叫声,被称为“海洋中的金丝雀”。

◇ 北极的煤储量与目前全世界已探明的煤炭资源相当

与北极有关的若干实事7( 诺登许尔德 )

地质学家粗略估计,北极地区蕴藏超过1万亿吨煤,全世界已探明开采储量为9844亿多吨。北极的煤差不多是全世界最洁净的煤,具有极高的蒸汽和炼焦质量,可以直接用作能源和工业原料。

◇ 人类在北极地区的活动超过了1万年

与北极有关的若干实事8( 斯科特 )

大约在1万年前,亚洲中部和东部的蒙古人因气候变暖逐渐北上,有一部分人留在了西伯利亚,另一部分人则通过白令路桥(今天的白令海峡)来到了阿拉斯加,这一部分先民就是今天因纽特人(爱斯基摩人)的祖先。

◇ 近代以来,最早进入北极的探险家是葡萄牙的考特雷尔兄弟

与北极有关的若干实事9( “ 珍妮特号” )

1500年,他们驾船到达了纽芬兰岛,第二年继续向北航行,却一去不复返,成为北极探险第一批捐躯者。

◇ 在北极的测量证明地球是椭圆的

与北极有关的若干实事10( 北地岛 )

1736~1737年,法国探险家皮·路·莫波吐斯与拉康达明一起在芬兰北部的拉普兰地区探险,测量不同纬度的一度之长的变化。测量结果表明:在不同纬度一度之长是不同的,纬度越高长度越小,以此证明地球是个椭球体。

◇ 目前北极地区的土著居民有20多个民族,总人口不到200万

与北极有关的若干实事11( 皮尔里在“北极点插上美国国旗 )

这些土著民族包括:科米人、雅库特人、可汗人、曼西人、科楚奇人、多尓干人、科亚克人、南特西人、恩加纳桑人、塞尓库比人、奇卡格赫人、伊特尓曼尼人、爱斯基摩人、阿留申人、拉普人、鄂温人、鄂温克人、恩特西人、印第安人等。最多的有30万人,最少的只有200人。

◇ 北极航路是从中国前往北美的最短空中通道

与北极有关的若干实事12( 斯瓦尔巴全球种子库 )

2002年中国国航开始采用北极航路,前往纽约的航线单程从原来的17个小时减少到13个小时。

◇ 第一个打通北冰洋西北航道的是挪威人阿蒙森

与北极有关的若干实事13( 科学家在格陵兰岛提取冰芯样本 )

1903年,阿蒙森驾船从挪威出发,一路向西,用了3年的时间驾驶“约阿号”,进入了白令海峡,完成了首次西北航线的通行。同时也是第一个到达南极点的探险家,1911年,他在与英国探险家斯科特的竞赛中获胜,经过艰苦的跋涉到达南极点。而斯科特则遇难身亡。

◇ 第一个打通北冰洋东北航道的是瑞典人诺登许尔德

1878年,芬兰籍瑞典人诺登许尔德,在总结前人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开始了第三次北极考察。他只用了1年零2天的时间,绕过了亚洲大陆的东北角,进入了白令海峡,打通了东北航线,实现了欧亚大陆的沟通航行。

◇ 格陵兰冰芯记录了人类活动的历史

检测冰芯中重金属含量发现,含铅高的时期恰好对应了人类冶金活动的兴盛期,比如古罗马帝国与中国唐朝。上世纪80年代欧美国家放弃使用含铅汽油后,铅含量则相继急剧下降。

◇ 挪威人南森发现了北冰洋的洋流

1884年,挪威人南森在格陵兰岛探险时发现了此前遇难的“珍妮特号”的残骸,推断北冰洋内的海流是从西伯利亚流向格陵兰岛。1893年,为了证实这个猜想,他制造了圆底的“弗拉姆号”进行试验。整个漂流持续了18个月,在此期间,他对气象、海冰、生物等方面进行了观测和考察,积累了大量数据,证实了海冰漂流现象。就科学成果而言,南森的漂流探险是19世纪后半叶最伟大的事件之一,他获得了1922年的诺贝尔和平奖。

◇ 古希腊航海家皮提亚斯,可能是文明时代有记录以来第一个到达北极区域的人

公元前325年,皮提亚斯为寻找锡和琥珀(当时这两种东西在欧洲非常珍贵),可能航行到冰岛或挪威北部。因为他在航海日记中描述他所到达最北的地方,“太阳落下去不久很快就会升起”。

◇ 北极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低的地区

各国北极行政区内人口为0.64人/平方公里,与其他地区人口密度相差6~40倍。而丹麦因为囊括了格陵兰岛,则相差了2500多倍。

◇ 海上运输,北极航线是欧洲、北美与亚洲远东地区之间联系的捷径

从英国伦敦到日本东京的习惯航线全程约1.3万海里,若采用北极航线将缩短为8850海里。

◇ 北磁极并不是北极点

1831年,英国探险家詹姆斯·卡拉克·罗斯驾船来到了北美布西亚半岛西岸,即北纬70°05′,东经96°46′,磁针在此处于垂直位置。这个坐标便是北磁极的位置。

◇ 皮尔里到达北极点

1908年,美国人皮尔里驾驶“罗斯福号”发起了对北极点的冲击。第二年的4月6日,他终于到达了最后的目标——北极点,插下了一面美国国旗。后来,经过专家们的仔细鉴定,皮尔里实际到达的地点是北纬90°55′,与北纬90°还差一点距离。皮尔里的探险证明:从格陵兰岛到北极点不存在任何陆地,整个北极是一片坚冰覆盖的大洋。

◇ 北极最后一个被发现的岛屿是北地岛

1913~1915年,俄罗斯的破冰船发现了这个岛屿,填补了北极地图上最后一块空白。

◇ 格陵兰冰芯记录了人类活动的历史

检测冰芯中重金属含量发现,含铅高的时期恰好对应了人类冶金活动的兴盛期,比如古罗马帝国与中国唐朝。上世纪80年代欧美国家放弃使用含铅汽油后,铅含量则相继急剧下降。

◇ 中国是北极理事会的观察员国

1996年八国签署《渥太华宣言》并正式成立北极理事会。北极理事会是一个高层次政府间论坛,并且使北极原住民团体和其他北极常住民参与共同的北极事务。北极八国为理事会成员,同时吸纳相关国家为观察员国。2013年5月,中国成为理事会正式观察员国。北极理事会的宗旨是保护北极地区的环境,促进该地区在经济、社会和福利方面的持续发展。但基本不涉及政治与军事议题。

◇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适用于北极

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有关北冰洋沿岸国家在其管辖海域享有主权、对自然资源的主权权利和相应管辖权,其他国家享有不同程度的科研和航行权利。在北冰洋公海区域,所有国家均享有航行、科研等方面的自由。

◇ 北极海域主要是沿岸国家管辖区域

北极海域约1400万平方公里,分别属于沿海国的领海、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外大陆架以及公海和作为人类共同继承财产的国际海底区域。据估测,北极公海面积约288万平方公里。这个面积减去俄罗斯、美国、加拿大、丹麦等国的外大陆架,就是北极国际海底区域的范围,这个范围不会太大。

◇ 北极兽类资源占第一位的是驯鹿

据估算,在广袤的苔原地区可以驯养4000万头驯鹿,是北极地区人口的10倍。

◇ 末日粮仓

距北极点1100公里的斯比茨卑尔根岛(Spitsbergen)常年为冰雪覆盖,可以说是寸草不生的荒凉之地,然而岛上的山洞深处,却有一处由尖端技术打造的“种子银行”——斯瓦尔巴全球种子库,号称“末日粮仓”。它在2007年由挪威政府建成,有三个单独的贮藏室,每一个都能储存150万种不同的种子样本。特殊的地理位置令其不会因海平面上升而被淹没,零下18摄氏度的恒温可以保证种子数百年乃至几千年的生命,即使冷却系统失效,山上的永久冻土层也会令温度保持在零度以下。整体的工程设计旨在助其抵御包括气候变化、核战争、小行星撞击地球等在内的全球性危机。当末日般的灾难来临,这里的种子可以为幸存的人类提供生存下去的机会。

另一方面,每一天都有一些鲜为人知的农作物品种濒临灭绝。因而这座粮仓更是为每一种也许即将灭绝的作物品种留一个备份,以确保作物多样性对人类生存的价值。现在,世界各地约有1400个种子银行,而斯瓦尔巴全球种子库可以接收其他银行所存种子的备份,也就是说,其他地方的种子银行可以将它们的种子储存在此。

◇ 北极光

北极光在芬兰语中叫“Revontulet”,意为“狐狸之火”。在芬兰,有关北极光起源的民间故事有20多则不同的版本。事实上,古芬兰语中确实有一个类似狐狸的单词,意指施展魔法或魔力,所以祖先们在说“狐狸之火”时其实是想说“魔力之光”。

随着科学的进步,人们对极光现象开始有了各种基于物质的猜测,而对其神秘动力的解释直到近几年才被证实。2007年,美国航空航天局启动了西弥斯计划(THEMIS),发送了5颗相同的人造卫星至磁层的关键地点,旨在通过它们的协同坐标测量理解磁层亚风暴的物理不稳定性。该计划的重要发现之一就是磁层亚风暴对极光“舞动”的影响。当太阳喷射出的带电粒子闯入地球磁层,与空气分子发生碰撞,便会“磨擦出”极光,而极光时而强烈波伏的动态是由于亚风暴的触发。

在加拿大的耶洛奈夫(Yellowknife),一年里约有240天都有可能看到极光,最好的观赏季是在8月中旬至9月底,以及11月中旬至来年4月。(文/李伟、徐睿涵)

与北极有关的若干实事14( 游弋在北冰洋摩尔曼斯克港附近的苏联军舰(摄于1942 年) )

“冷战”时期

“冷战”期间,沿北冰洋沿岸,美苏双方都建立了强大的高灵敏雷达网、截击导弹、战斗机群及侦察卫星的早期预警系统。苏联将库尔曼斯克建成世界最大的海、空军基地;美国在阿拉斯加和格陵兰岛建立了庞大的军事基地,并与加拿大共同组成北美防空司令部。

洲际导弹

北极是两大阵营直线距离最短的地区,双方都迅速在北冰洋沿岸部署了大量陆基洲际弹道导弹发射场。

核动力潜水艇

与北极有关的若干实事15( 2013 年12 月2 日,俄罗斯北极旅在罗科索夫斯基军事学院射击场训练 )

苏联在北冰洋沿岸以摩尔曼斯克为中心,先后部署了“扬基”级、“德尔塔”级和“台风”级战略导弹核潜艇。“扬基”级核潜艇I型携带16枚“SS-N-6”弹道导弹,Ⅱ型携带12枚“SS-N-17”弹道导弹。“德尔塔”级核潜艇I型携带12枚“SS-N-8”弹道导弹,Ⅱ型携带16枚“SS-N-8”弹道导弹,Ⅲ型携带16枚“SS-N-18”弹道导弹,Ⅳ型携带16枚“SS-NX-23”弹道导弹。“台风”级核潜艇最大,可携带20枚“SS-N-20”弹道导弹。每枚“SS-N-20”弹道导弹可载6~9个核弹头。每枚“SS-NX-23”弹道导弹可携带10个核弹头。美国部署了性能相当的“波塞冬”导弹核潜艇,“俄亥俄”级的“三叉戟”导弹核潜艇。“波塞冬”可携带16枚艇载“C3”弹道导弹。“三叉戟”可携带24枚艇载“C4”弹道导弹,每枚导弹可携带8~10个核弹头。

核动力攻击型潜艇

与北极有关的若干实事16( 加拿大在北极小镇坎布里季贝部署的远程警戒雷达 )

苏联海军中半数以上的攻击潜艇部署在北方舰队,其中包括新型“阿库拉”级、“麦克”级和“峻岭”级攻击潜艇。这些攻击潜艇大都配备“SS-N-15”、“SS-N-16”型反潜战术核导弹。美国的“洛杉矶”级攻击潜艇配备的是“鱼叉”式反舰导弹、“战斧”式艇载巡航导弹和“萨布罗克”反潜火箭。美国还设计了排水量比“洛杉矶”级大l/3的“海狼”级攻击型核潜艇。不仅战斗力增加了一倍,航速及续航能力也大大加强,以适应在北冰洋永久性海冰下的长距离潜航。

远程轰炸机

与北极有关的若干实事17( 美国“新罕布什尔号”核潜艇在北冰洋海域 )

美国在北极地区已经部署了130架“B-52”远程轰炸机,共配备1750枚远程机载巡航导弹。这些导弹的性能不断改进,射程不断增加,如美国的“ACM-86B”型机载巡航导弹的航程为2500公里,而最新型号的航程甚至超过了3200公里。苏联在远程机载巡航导弹方面比美国稍逊色,但也已经在“熊-H”式和“逆火”式远程轰炸机上安装了远程巡航导弹。到80年代末,苏联部署的主要远程轰炸机种还有:“海盗旗”、“野牛-M”型、“獾”和“眼罩”型。“海盗旗”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现役轰炸机。美国的主要相应机种有:“B-52G/H”(同温层堡垒)亚音速远程战略轰炸机、“FB-111”变后掠翼中程超音速战略轰炸机、“B-1B”变后掠翼远程超音速战略轰炸机和“B-2”隐形远程轰炸机。

新一轮争夺

与北极有关的若干实事18( 俄罗斯“台风”级弹道导弹核潜艇 )

美国,加拿大

从2004年底始,美国在阿拉斯加空军基地建立起第一个反导基地,计划到2011年部署40枚反导导弹。美国在阿拉斯加部署2万多美军,雪地起降的C-130运输机和核潜艇也常年活跃在该地区,包括弗吉尼亚级潜艇“新罕布什尔州号”。

加拿大也决定更新北极圈内战略要地雷索卢特湾的军事设施,计划斥资70亿美元建造8艘巡逻舰,加拿大政府还决定在巴芬岛建立主要为军用的北极深水港,计划在2012年前将北极部队总人数增至5000人。

俄罗斯

俄罗斯始终视北极为自己的战略大后方和攻击北约的战略通道。著名的北方舰队、太平洋舰队、第37航空集团军和战略火箭兵都拥有相对完善的北极据点。

2013年,普京重开一处位于北极圈内的原苏联军事基地,部署10艘舰船和4艘核动力破冰船。这支小型舰队由“彼得大帝号”导弹巡洋舰领航。

目前俄罗斯北方舰队拥有18艘破冰船,其中7艘为核动力,包括世界上最大一艘核动力破冰船。2009年3月,俄安全委员会发表《北极战略规划》,宣布组建北极部队,以维护俄罗斯在北极的核心利益。2010年,俄国家安全会议批准“北极战略”,计划到2016年把北极打造成俄战略能源基地。2012年11月,俄就计划在北极地区部署能在极寒条件下展开军事行动的作战旅。目前,俄罗斯在北极方向共部署有两个旅,兵力近万人。近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国防部会议中表示,未来几个月内,驻守北极的俄军将获得40枚洲际导弹、约210架飞机和250辆新型装甲车。(文/蒲实)

与北极有关的若干实事19

( 俄罗斯“胜利50 周年号”核动力破冰船 )

1864年,俄国人将一艘小轮船“派洛特号”改装成世界第一艘破冰船,为在冰冻期保持喀琅施塔得至奥兰宁鲍姆航线的通航。1899年,英国为俄国建造的“叶尔马克号”破冰船,则是第一艘在北极航行的破冰船。

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当今世界的破冰船技术已经相当完备和发达。为了适应极地的恶劣条件,极地破冰船的设计有不少特点。首先,为了保证船体结构的坚固,极地破冰船船艏是钝圆形,船壳钢板比一般船舶要厚得多,通常使用抗撞击合金来加强,在水线等区域还需要额外加厚钢板。俄罗斯极地破冰船的船艏外壳厚度超过50毫米。此外,破冰船船身肋骨都需要用型钢锻造,而且肋骨分布密集。

在环北极国家中,除冰岛、丹麦以外,俄罗斯、加拿大、美国、芬兰、瑞典、挪威等国都拥有强大的破冰船队。其中,俄罗斯最多,拥有20艘破冰船,含7艘核动力破冰船。目前也只有俄罗斯在破冰船上使用核动力。

俄罗斯的“北极”级核动力破冰船共建造4艘,每艘船安装了两座核反应堆,全长159米,宽30米,满载排水量2.3万吨,设计破冰厚度2.8米,可在北极圈内深水海域使用。

“泰梅尔”级共建造2艘,全长150.2米,宽29.2米,满载排水量2.35万吨,设计破冰厚度2米以上,可持续破1.8米的厚冰。船上还装备有1架卡-32直升机。

与北极有关的若干实事20( 美国“北极星号”破冰船 )

目前破冰船界的头号选手是俄罗斯的“胜利50周年号”。它从1993年开始建造,原本预计在“二战”结束50周年时下水,但由于资金短缺,2007年才正式交付使用。此船全长159米,宽30米,满载排水量2.5万吨,动力系统包括2座核反应堆,设计破冰厚度2.8米,如果采取连续冲撞法等破冰,其破冰能力更高。引用美国海岸警卫队司令萨德·艾伦上将的说法:“这艘世界上最大的破冰船可保障俄罗斯随便进入北极,开发那里的自然资源。”

目前,俄罗斯还在努力扩充自己的庞大破冰船队伍。2012年底,俄罗斯LK-60级破冰船建设工作启动。这艘船的造价为11亿美元,将于2017年12月30日之前交付使用。这艘尚未命名的破冰船将是第一艘LK-60级破冰船,其长度为173米长,宽度为34米,比“胜利50周年号”还要长14米,宽4米。它的排水量约为3.354万吨,吃水深度为8.5~10.5米,有助于为大型油船开辟足够宽的航道。其动力来自2座RITM-200反应堆,这种反应堆的设计寿命为40年,使用铀-235丰度低于20%的燃料,每7年换一次料。这使得它可以在3.0米厚的冰层中航行,确保东北航线冬季几个月里的通航。

与北极有关的若干实事21( 因气候变暖,格陵兰雅各布港冰川加速融化,巨大的冰块落入水中,激起巨浪 )

美国的破冰船主要装备给海岸警卫队,目前共3艘重型破冰船、1艘中型破冰船和9艘小型破冰船。3艘重型破冰船包括“希利号”和“北极星”级破冰船“北极星号”和“北极海号”,后两艘于1976到1978年建成服役,船长121.6米,宽25.6米,吃水9.8米,满载排水量1.32万吨,使用柴电和燃气轮机动力装置,总功率7.8万马力。

目前,美国的破冰船主力是“希力号”,1997年11月下水,1999年后服役。船长128米,宽25米,吃水9.8米,满载排水量1.67万吨,破冰厚度1.5米,搭载有2架直升机。

美国的这三艘破冰船都配备完备的实验室、科学仪器和专用设备,“希利号”是目前全球技术含量最高、性能最好的极地探索平台。2007年8月,该船曾远航北极,对美国主张的北冰洋大陆架领土进行水下地形测绘。据称,“希利号”用声呐探测器绘制出的地图精确度非常高。

近年来,美国也开始加强破冰船的建设。2008年7月,美国国会就成立破冰船队举行听证会,美国海岸警卫队司令萨德·艾伦上将说,在“极地竞赛”中,俄罗斯已经抢占了先机,其破冰船队的实力远远超过了美国。“美国海岸警卫队现役3艘极地破冰船中,只有‘希利号’能随时执行任务,而上世纪70年代生产的‘北极星号’和‘北极海号’使用寿命已经到期,需要花数百万美元进行改造,才能正常使用。”美国已计划在2015年对它们进行更新,并新建2艘破冰船。

加拿大共拥有4种型号11艘破冰船,全部为柴油动力驱动。其中最大型的“路易斯·圣·劳伦特号”全长119.6米,宽24.4米,吃水9.8米,满载排水量1.45万吨,配备有2架直升机,能运载4800立方米燃料、200立方米淡水和2艘登陆艇。

2012年,加拿大也开始着手谋划建造新的破冰船。这艘新船的设计合同费用高达950万美元。加拿大海岸警卫队要求该船能在北极海域航行270天,航程可以覆盖北极大部分地区。这艘船设计载员100人,能够破碎2.5米厚的海冰,预计将在2017年交付使用。

在欧洲,具有一流破冰船建造实力的芬兰海军共有5艘破冰船。其中最新的是2艘“Karhu” 级破冰船,从1986年开始服役,全长99米,宽24.2米,吃水8米,满载排水量9200吨,柴电动力功率4.8万马力。另外,芬兰最大的破冰船是2艘“Urho”级破冰船,1975年开始服役,全长104.6米,宽23.8米,吃水8米,满载排水量9500吨,柴电动力功率4.8万马力。

目前,欧盟正投资6.5亿欧元设计建造新一代集科学钻探与多功能研究平台为一体的重型破冰船“北极光号”。“北极光号”已进入建造阶段,预计2014年有望投入使用。该破冰船长196米,排水量为3.1万吨,具有50兆瓦方位推进系统和在100米到5000米水深的海域进行海底以下1000米深基岩深钻探的能力,可以在任何季节进入冰层达2.5米的北冰洋中心,并拥有一个能在冰上操作的动态定位系统,可以在2米甚至更厚的冰面上进行动态定位。

除了这些环北极国家和地区外,韩国也是极地破冰船领域值得关注的国家。由于北极航道的贯通将大幅度提高韩国的国际港口地位,韩国一直在北极战略上颇为用心。韩国从1985年开始极地研究。2013年5月,韩国被接纳为北极理事会正式观察员国。2004年,韩国投资1004亿韩元用5年时间建造了首艘破冰船“阿隆号”。“阿隆”之意为“纵横四海”。船长109米,宽19米,吃水9.9米,满载排水量6950吨,可在1米厚的冰层以4节的速度连续破冰航行。

除此之外,韩国在商业极地破冰船的制造方面颇为引人注目。韩国有良好的冰区船制造基础,三星重工在金融危机爆发的2008年4月至2009年4月,就交付了66艘冰区船舶,包括24艘集装箱船,17艘阿芙拉型油船,20艘苏伊士型油船和3艘穿梭油船等。2011年,韩国现代重工业公司宣布建成世界最大商用破冰船。破冰船长310米、宽51米、排水量19万吨,按照设计可以压碎最大厚度为1.7米的冰层。现代重工预计,随着北极地区天然气、石油和铁矿石开采速度加快,今后商用破冰船需求将大大增加。

韩国在芬兰参股了多家破冰船设计及制造翘楚企业。目前韩国三星重工正投入巨资用于新型破冰船的建造。这种新型破冰船既是破冰船又是油轮,融两者为一体。韩国国土、交通和海事部(MLTM)表示,韩国政府目前已经承诺,从2013年起到2020年,将投资3.6万亿韩元(32亿美元),用于研发海工和北极航行技术,以保持世界领先的船舶装备出口国地位。

(参考资料:《冰海先锋——破冰船的发展及船型特点浅析》,杜朝平著;《破冰船——寒极水域作战的“急先锋”》,龚天健、祁磊著)

(文 / 徐菁菁) 破冰船有关北极航线实事若干排水量武器北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