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农民到市民,路有多远?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苏州 马润强)
1985年,我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关中一家有上万职工的大型国营军工企业。我是“有偿分配”来的,经过长时间的软磨硬泡,1993年在交了2400元的补偿款后,我终于脱离那家单位,来到苏南。如今,20多年过去了,人口可以自由流动、自谋职业,大学生不必“有偿分配”,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尤其是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一切令人欣喜。但是,前不久和家人的一次通话却让我陷入了沉思。
我的老家在陕西关中秦岭北麓的一个小山村,属于半山区。在集体经济时期,由于有果树、林木收入,村级经济状况不错,邻近村庄的村民很羡慕。然而,随着分田到户和果树逐渐老化,村民的收入每况愈下,尤其是前几年实行“退耕还林”政策后,没有了耕地,人们纷纷外出打工,就连老实本分的弟弟也连续几年在内蒙古和辽宁等地打工。为了孩子的就业,弟弟几年前就贷款在县城买了房,但他们没有住在县城,而是将房子租了出去。现在,县城的房子在出租,弟弟长年在外地打工,弟妹在家里种了1亩多猕猴桃。我很不理解:弟弟身体不好,猕猴桃几乎没有什么收入,他们的两个孩子都在外面就业,为什么不搬到县城去住?
上个星期,我打电话给弟妹,说了我的想法。她说:哥,我们到县城怎么生活?生意我们没做过,不会做,再说竞争激烈,商铺租金那么贵,万一赔了怎么办?县城的花销高,工作不好找,没有稳定收入如何吃得消?我们没有技能,也不知道去哪里学,要学什么。俗话说“人过三十不学艺”,我还是待在乡下,等着将来抱孙子吧!近一个小时的通话我没有能说服弟妹,有些沮丧。我一直觉得弟妹是个能吃苦、泼辣又开通的人,没想到她会有那么多的顾虑。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我想,农民进城谋生,既是一种主动的选择,也是一种被动的适应;政府、社会和个人都必须有所作为。首先,政府和社会应该提供丰富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促进进城农民改变思想观念、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使他们尽快成为真正的“新市民”。实际上,对于2亿进城农民,改变他们的户籍身份或许容易,但要让他们能够在城市里安居乐业,的确还有许多事情要做。就在上月底,弟妹打来电话,说她已经在县城附近一所小学的食堂找到了工作,我为她高兴,也衷心希望他们今后的生活越来越好。 市民路有三农农村农民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