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里“嘀嗒”声

作者:李晶晶

(文 / 李晶晶)

紫禁城里“嘀嗒”声0( 鎏金仿哥窑抱月瓶式大钟(抱月瓶18 世纪中国制,钟和支架19 世纪法国制) )

1601年,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以贡献方物的名义,风尘仆仆来到京师。这位在中国苦心经营近20年的意大利人,终于实现了觐见万历皇帝的愿望并得到赞许,取得了在京居留权,他用以叩开紫禁城大门的是两架自鸣钟和一些西洋奇物。

明亡清兴,江山鼎革。传教士仍把进献奇物作为亲近中国皇帝的重要手段,德国人汤若望不失时机地向顺治帝进献了一架极为奇巧的天体自鸣钟,还特意写了一篇《天体自鸣钟说略》的介绍文章。“昼夜循环胜刻漏,绸缪婉转报时全。阴阳不改衷肠性,万里遥来二百年。”这是康熙帝在赏赐葡萄牙传教士徐日升的一幅绘有自鸣钟的牙金扇上的题诗。当雍正帝把一对自鸣表作为赏物赐给川陕总督年羹尧时,这位重臣即上谢恩泽,表述了“喜极感极,而不能措一辞”的心情。到了乾隆年间,西洋钟表的应用已经相当广泛,不仅宫廷大量收藏,且为达官贵人、富商巨贾、文人学士大力购求。钟表成了中国人认识西洋文化的重要途径。

谁曾想300多年后,西方人将这些钟表作为收藏和研究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霍达·哈林姆(Hoda Halim)是持有硕士学位的药剂师,卡梅拉·哈林姆(Cameel Halim)是结构工程系毕业的工程师。夫妻二人在40年前离开埃及,赴美国寻找新生活。他们从事历史建筑的修复,这是一项得以结合历史、艺术及建筑的新事业。霍达和卡梅拉的事业发展一日千里,涉及项目也渐具规模。除工作之外,霍达和卡梅拉钟情钟表、古董的艺术鉴赏及收藏,致力于收集精致珍品,探寻其背后为人津津乐道的故事。

这一切都在霍达和卡梅拉购入第一台时钟后发生了改变。这是一件18世纪英国音乐自鸣落地钟,钟盒上有和风图案糊纸,虽算不上为钟表历史上的显赫瑰宝,但却激发起夫妇二人研究钟表的渴望。中国制的钟表素得霍达和卡梅拉的青睐,其华丽的装饰、复杂又精细的运作、绝妙的自动功能及音乐深得其心。莺雀鸣歌,瀑布湍流,灵象晃动,如魔法般吸引着霍达和卡梅拉。此类引人入胜的佳作真正的来源起初仍未详解,直到中国艺术及钟表在国际市场上备受关注,霍达和卡梅拉才了解到这类精品仅供应中国市场且特别制作。出自欧洲及中国匠人之手,时宜更是北京做钟处精湛制作。

18世纪,西方对中国商品需求甚广,大量输入茶、丝、瓷器及香料等,以致新世界发掘的财富几乎全数流向中国,中西交易非常不平衡。当西方财富涌进中国之际,中国选择向西方大量购买的商货却仅存一项——华美精致的自动音乐钟。时钟是西方成就的象征,它以艺术及趣味性作包装席卷中国市场,为迥异的两文化间搭起了重要的桥梁,欧式自鸣钟彻底捕捉了中国人的幻想。华丽的机械人偶及精细的装饰,让中国人对此爱不释手。

紫禁城里“嘀嗒”声1( 金胎内填珐琅镶珍珠开面大三针两问怀表(18 世纪瑞士制) )

这些备受皇帝青睐的钟表,一部分是舶来品,或为传教士进献,或由清政府直接从国外购进,或是地方官员从洋商手中购买再进贡宫中,或根据帝后喜好专门定制;另一部分是中国制造。宫廷造办处设有做钟处,在传教士的指导下参与制造与修理钟表。做钟处的前身是自鸣钟处,位于紫禁城乾清宫东庑之端凝殿南,因其地收贮西洋钟表而得名。自鸣钟处的初设时间无法断定,但文献记载表明,它设立的下限是在康熙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自鸣钟处的职能扩展到负责生产、修理钟表,在康熙年间自鸣钟处就具备了一定的生产和修理能力。

做钟处最盛时多达上百人。紫禁城内整日有一批人从事当时科技含量极高的钟表生产,不能不说是个奇观。当时全国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广州以及手工业相当发达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也趋势而起,钟表生产很快形成一定的规模。今天,北京故宫博物院保存有1000余件中国制造与外国进口的钟表。

紫禁城里“嘀嗒”声2( 金胎内填珐琅镶珍珠开面大三针两问怀表(18 世纪瑞士制) )

霍达和卡梅拉收藏的时钟里,有一件很有趣的“合资产品”,鎏金仿哥窑抱月瓶式大钟。抱月瓶是18世纪中国制作,表面﹑机芯及台座是19世纪法国制,想来应该是后期在法国钟表厂制作完成。18世纪钟表成为英国及日后日内瓦最大的出口项目。为满足供不应求的中国市场,整个工业开始生产高品质、装饰华丽的钟表,音乐鸣钟及其他特殊新颖的作品,除英国名匠詹姆斯·考克斯(James Cox,1723~1800)、威廉·卡本特(William Carpenter)等令人叹为观止的时钟作品外,细致的音乐及自动机械功能亦见于小型鼻烟盒及自动音乐腕表之中。

霍达和卡梅拉收藏的一件约1790年英国制鎏金铜镶杂宝首饰盒座钟,或可作为当时英国向中国出售钟表之一例。这件座钟镶玻璃料星形纹饰及鎏金花卉,色彩斑斓,并附带秒针,与18世纪后半叶由欧洲外销至中国之多种钟表及日常用品风格一致。此作与清宫旧藏,北京故宫博物院一件非常相似,该钟同饰鎏金花卉及椭圆二色镶料圆章,乃乾隆末年英国为清廷而制。

紫禁城里“嘀嗒”声3( 铜贴金银嵌蓝料二问报时音乐动偶座钟(17 世纪英国制) )

詹姆斯·考克斯是18世纪中叶伦敦最著名之首饰及金匠之一,其以金或鎏金金属制作之手表、自动人偶、玩具等与这件座钟相类。出自考克斯之手的作品广集于英国皇家收藏、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等各大藏处。考克斯师承汉弗莱·皮尤(Humphrey Pugh),曾于其工作坊实习7年。皮尤名片虽以“玩具工匠”(Toyman)自居,但其实为伦敦舰队街(Fleet Street)之金工。“玩具工匠”一词是当时术语,泛指制作镶嵌石料之金、银、鎏金铜饰品之工匠。

1773年,考克斯向英国议会委员会呈交供词,声称以往7年共雇用800至1000名工匠,可见其制品销路并不止于英国本土。18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考克斯经东印度公司将制品大批出口至印度。中国亦是其所制音乐动偶及钟表之重要市场。此类英国制钟表不乏见于清宫旧藏中,反映出清宫皇室收藏取向,亦引证考克斯自述其工坊之鼎盛境况。

紫禁城里“嘀嗒”声4( 哈林姆夫妇 )

据记载,西洋商人将钟表运到中国广东售卖始于康熙时期,到乾隆时,中西钟表贸易量骤然增多。马戛尔尼使团到中国时曾有如下结论:“中国人的民族感情总无法否认和抵抗舒服方便的实际感觉。如同钟表和布匹一样,将来英国马车也将在中国是一大宗商品。”可见当时中英之间钟表的贸易量是相当大的。清宫档案也可以进一步说明这一点。乾隆五十六年(1791)粤海关的行文称,当年由粤海关进口的大小自鸣钟、时辰表及嵌表鼻烟盒等项共计1025件。这与皇帝对钟表的喜好有着直接关系。许多精致的钟表被当时总理外贸的粤海关监督及两广总督、广东巡抚等官员重金购得,然后进入内廷。

当时来华的主要是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他们代表欧洲反宗教改革的保守势力,来华的目的是传播天主教。钟表等西洋奇物只是他们手中的敲门砖,以博取中国皇帝的好感,放宽对传教活动的限制。中国皇帝们只把这些奇器当作玩意儿,他们关心的不是科技本身,而是用先进技术制造出来的各种物品。他们始终陶醉在天朝的心态中,对中国以外的世界一无所知,也缺乏兴趣。随着国力的衰退,热闹一时的宫廷做钟处在道光以后已不再做钟。

紫禁城里“嘀嗒”声5( 镀金银嵌杂宝刻钟报时座钟(17 世纪英国制) )

上世纪90年代末期,美国伊利诺伊州罗克福德的时间博物馆创办人及拥有人塞斯·阿特伍德(Seth Atwood)决定将1551件藏品以2500万美元出售给芝加哥科技与工业博物馆,并同意将该收藏借展于博物馆一段时间,让芝加哥政府筹备购买的资金。芝加哥政府始终未能成功筹集所需款项,因此阿特伍德先生把藏品委托苏富比拍卖,苏富比在1999至2004年间在三个不同的场合进行拍卖,总金额高达5800万美元。

霍达和卡梅拉决定在能力范围内尽量购入拍品,并希望有一天可以落成自己的博物馆,承继时间博物馆留下的历史,也可展示他们经年庋集的私人珍藏。拍卖当天,霍达和卡梅拉耀眼瞩目,投下英国、法国、美国及亚洲最精美的钟表,约占拍卖总成交量的1/3。

紫禁城里“嘀嗒”声6( 粉红金胎画珐琅开面两问怀表“猎犬”(18 世纪瑞士制) )

2007年,霍达和卡梅拉正式决定成立博物馆,准备工作也随即开始。他们在伊利诺伊州埃文斯顿购买了一座三层楼高的维多利亚式建筑,恢复并设计这座近120岁的建筑,与最有经验的钟表匠合办精修点,成立钟表图书馆,聘请专业的研究人员等。与此同时,霍达和卡梅拉还不忘去世界各地顶尖古董商及拍卖中继续搜罗极具价值与意义的钟表,丰富收藏。迄今,霍达和卡梅拉的庋藏中有约80件与中国宫廷或文化有关的珍品,对中国钟表、文化与艺术的热爱,促使他们汇集珍藏了玻璃、陶瓷、铜胎掐丝珐琅及画珐琅器的上品。2012年底,霍达和卡梅拉将8件藏品交给伦敦苏富比拍卖,以此进行藏品更新。

“今天我可以自豪地说,博物馆工程在顺利进行中,各部门职员正忙碌筹备春天的开幕礼,父母终可圆梦。”内夫蒂·哈林姆(Nefrette Halim)说。霍达和卡梅拉的哈林姆时间和玻璃博物馆定于今年春在伊利诺伊州埃文斯顿开幕。这里将展示他们过去15年来的收藏——钟表、怀表和精密时计,包括几乎所有钟表制作者的作品。

紫禁城里“嘀嗒”声7( 金属胎鎏金双盒月相独立跳秒冕状轮时计(17 世纪英国制) )

紫禁城里“嘀嗒”声8( 金属胎鎏金贴鲨鱼皮备日期及独立跳秒显示时计(17 世纪英国制) )

紫禁城里“嘀嗒”声9( 金属胎鎏金贴鲨鱼皮备日期及独立跳秒显示时计(17 世纪英国制) ) 西洋霍达嘀嗒紫禁城传教士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