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爱情计算“天网”的展开

作者:王星

(文 / 王星)

1965:爱情计算“天网”的展开0( 上世纪60年代中期在码头约会的情侣们 )

哈佛式计算机约会

与自己的未来女婿一样,塔尔(Jeff Tarr)也是哈佛大学的学生。塔尔身高1.7米,略矮于当时对女孩子有吸引力的身高。如同所有在他之前以及之后的发明者一样,塔尔的灵光乍现一刻间接反映了一个无法找到知心异性的绝望。1964年12月,塔尔和包括莫里尔(Vaugh Morrill)在内的几个同学在宿舍闲聊中以哈佛式的愤慨谈论“社会上存在的两种不合理现象:盲目约会与约会灯泡(Mixer)”。塔尔随即意识到:应用某种算法,计算机可以在帮助人们约会上发挥作用。塔尔将自己的公司科技意味浓厚地命名为“兼容性研究”(Compatibility Research, Inc.),将未来的约会配对项目命名为“配对行动”(Operation Match)。

当时塔尔只是个数学系的才子,对计算机几乎一窍不通。募集了1250美元作为启动资金后,他付给一位懂计算机的同学100美元,让他编写一个可以应用在IBM 1401上的约会配对程序。1965年2月底,塔尔与莫里尔开始在大学区散发问卷。塔尔设计的交易是这样的:申请者填好问卷并支付3美元的注册费,几天后会分别收到一份计算机打印出的配对结果,其中包括6个推荐人选的姓名、电话、地址和年级。

直至3月中旬,外界的反应依旧冷淡。正在这时,CBS的一场电视秀救了“配对行动”,而另一位救主接踵出现:3月29日,塔尔决定出资赞助维基小姐(Vicki Albright)来访哈佛校园。这个19岁的女学生当时刚登上《新闻周刊》封面,成为“65级校园”的形象代表,热血沸腾的哈佛法学院学生因此将维基小姐推举为“年度女性”。在规划维基小姐的访问日程期间,有人提议为她用计算机寻找“最佳约会对象”。全哈佛的男生填写了问卷表格。尽管没有最后胜出,塔尔三人也获得了补偿:首先,优胜者与维基小姐的合影被美联社选中,发表在《洛杉矶时报》等重要报刊上;其次,这场周末晚宴为克拉普的原创摇滚歌曲提供了理想的发布场合。在其中一首歌中,这位化学系的摇滚青年反复吟唱:“我们将两个数码叠加,在IBM中融为一体。她是我的IBM宝贝。”

之后是“配对行动”的黄金时期。此时从康奈尔大学退学的金斯伯格(Doug Ginsberg)也已加入。据说金斯伯格的退学理由是“无聊”。1965年秋天,公司回收到超过9万份问卷,收益27万美元,相当于今天的近200万美元。1965年3月,《波士顿环球报》记者勒兰德(Timothy Leland)受邀前往塔尔的公司总部:哈佛大学温思奥普宿舍楼G-35号。他在门口看到一条标语:“你的需求是我们的快乐。你的快乐是我们的必须。”勒兰德说,他进门时塔尔还是半裸状态,玩笑着说“配对行动”刚刚完成了一项关于女性对于须后水喜好的调查:“老辣”(Old Spice)会吸引全美国的女孩,而“御檬”(Royall Lyme)会招来预备学校的学生。对此印象深刻的勒兰德将这一见解记录下来,成为世界上第一篇关于“计算机约会”的深度报道的关键八股,而这篇报道将以《用计算机取代丘比特的两个哈佛学人》为标题成为封面文章。

1965:爱情计算“天网”的展开1( TACT的设计者之一阿尔特费斯特 )

关于塔尔的计算机,勒兰德文中的描述是:它可以“在数秒间完成对所有客户个性的分析,在比说完‘我爱你’更短的时间里完成搭线配对”。塔尔本人则被描述为:“继洛克菲勒投资石油后最有前瞻眼光的创业者。”勒兰德没有预测到,“配对行动”乃至“兼容性研究”公司将于1968年关张。

才子们的恩怨

“配对行动”刚诞生不久就遇到了竞争对手。1965年夏天,麻省理工毕业的德温(David Dewan)因准备哈佛商学院的入学考试而进入哈佛校园。刚迎来自己巅峰时期的“配对行动”引起了德温的注意。哈佛有哈佛的生存方式,这是一个学生们传统上就避讳传统式就业途径而自我创业的地方,德文确信自己也能强占一份市场份额。富家子弟德温从祖父那里借了1万美元,在这个夏天设计出自己的问卷,并自学了Honeywell 200的程序编制。德温将自己的项目命名为更为古典的“厄洛斯”(Eros),决定为每份问卷收费4美元。

德温的问卷中体现出政治倾向和地域偏好性的因素。塔尔和德温的问卷都涉及种族的选择:高加索白种、东方人种或黑人。在德温的问卷中,区域人种性更为明显,涉及申请者以下观念:区域法规赋予的区域居民的权利是否应该加强、计算机是否会侵入过多的个人生活领域。后一命题显然是富有前瞻性的。在后来接受采访时,德温批评“配对行动”的问卷“过于浅显,诉诸表面,中-西部大学口味”。

塔尔可以玩世不恭,也可以容忍一个麻省毕业生和自己同时出现在杂志封面上,但他似乎并不情愿坐视自己开创的领域被他人侵入。德温在1965年夏秋之际回收到1.1万份问卷,收益4.4万美元,相当于今天的25万美元。随后,不太光彩的事情发生了——1965年9月29日,哈佛校警以“未经允许散发问卷”的名义拘捕了德温。

1966年,著名的《Look》报道了这场纷争。这一报道与其说是想搞清两位才子之间的恩怨,不如说是想弄明白计算机参与感情处理的可靠性。2013年,美国记者斯莱特(Dan Stlater)在回顾计算机算法约会的萌芽时期时曾这样感慨:“30年后,约会网站或许会面临指摘,‘网络约会’意味着一种现实交往的无能。但是,在上世纪60年代,当塔尔和德温将这种约会方式的前身引介给大学生时,负面论调并不是媒体宣传的主流。在城市,精力旺盛的年轻人都在‘单身酒吧’中挥洒,报刊也在宣扬上升单身新贵的夜晚业绩。《纽约书评》以其上层读者群闻名,它著名的专栏也开始于1965年。地产商们在建造针对年轻人群的房产,指南读物们帮助无主见者找到自己的方向。作为对于父辈源自乡村的散漫与缺乏灵魂而追求的无为的挑战,60年代的年轻人选择单身作为面对挑战的一种奋发的冒险。……事实上,人类历史上关于‘交配’的研究都以‘稀缺性’为前提,然而,假设某些哈佛的数学怪才突然出现、带着一种给予传统理念全新挽具的概念,这是否会改变所有游戏规则?他不试图解决什么稀缺性的谜题,而是将稀缺性全然粉碎、摧毁它们的相关纽带。假如我可以结识学校中的每一个女孩,为什么要自欺欺人认命于‘小男人’?这就是个子不高的塔尔的自问。”

克雷恩考题和TACT

然而,以21世纪的评判眼光,克雷恩博士(George W. Crane)才是计算机约会的最初源头。心理学家兼物理学家克雷恩出生于1901年。1957年,克雷恩建立科学婚姻基金会(Scientific Marriage Foundation),帮助申请者介绍约会对象,具体步骤是:申请者填写表格,所有的信息随即由一台IBM穿孔卡片计算机处理。这是最早进入应用的计算机婚姻配对程序,预示了日后塔尔等人的“配对行动”。在严肃性上,科学婚姻基金会显然做得比哈佛学子们认真得多,整个活动都得到当时美国天主教会、犹太教会以及卫理教会的监管。

假如感觉克雷恩的形象距离今天的网络约会有点远,阿尔特费斯特(Lewis Altfest)的形象理应会更亲近一些,因为他参与设计出的TACT至今仍是很多约会网站配比算法的原型,只是TACT的诞生日期也是在貌似遥远的60年代。

1964年在纽约举办的世博会上,25岁的会计师阿尔特费斯特无意中逛到了派克笔馆的露天展台,当时一台巨大的计算机正在为好奇的参观者挑选外国笔友。阿尔特费斯特着了迷,随即打电话给他在IBM公司当程序员的朋友罗斯(Robert Ross),两人开始思考如何利用计算机寻找近在身边的匹配对象。一年后,他们设计出一个原型,命名为TACT(技术自动化兼容性测试),这就是纽约市的第一个计算机择偶服务项目。

阿尔特费斯特和罗斯同样使用了IBM 1400系列产品。每一个客户交上5美元就可以拿到一份100道多选题的问卷。TACT将答案转换为穿孔卡片,输入计算机上处理,然后筛选出适合客户的对象。最初,有“早期性革命的发源地兼试验场”之称的纽约上东区是TACT唯一可以一试身手的地区。随着媒体报道,TACT逐渐扩张到纽约其他地区。避孕措施等性解放时代带来的成果以及大量年轻白领女性的涌入为TACT提供了似乎源源不绝的客户,不到一年,TACT在纽约的注册用户已超过5000人。纽约显然具有波士顿不具备的放松感,TACT刊登了这样的广告:一名漂亮的金发女郎,外加TACT用户的感慨:“有人认为计算机约会的服务只会吸引失败者,然而这个失败者恰恰是在全纽约最大广告公司之一供职的最有才华的时尚插图画家。我找的那个她会烹制法国腌肉派,会下国际象棋,也和我一样喜欢滑雪。我们真是失败者!”

对于早期计算机约会系统的年轻设计者来说,他们几乎全部中了某种青春的魔咒:没有一个人的婚姻成就于自己设计的算法。TACT的罗斯也没有逃过,虽说他的婚姻在广义上说算是由TACT促成的。1965年,一位女记者前来采访,后来两人频频约会,两年后成婚。罗斯曾希望TACT帮助他找到另一半,在某种程度上,它确实做到了。然而,在此之后,几乎是在塔尔和他的朋友关闭“配对行动”的同一年,罗斯开始厌倦TACT,转入金融领域。如今偶尔接受采访时,罗斯说:“计算机约会只不过是一时心血来潮的骗人玩意儿。”

德温的运气也并不更好。数十年后他回忆道:“当时我约会了一个来自威尔士利学院的女孩。我免费提供了她一张问卷,因为她帮我在女生宿舍里散发了问卷。经过计算机评测,我们配对了。这让我很激动!但我忘记她同样接收了另外五个配对,其中来自阿默斯特学院的一个家伙让她最终抛弃了我。”

塔尔的名字随着1968年公司的关闭很快湮没了。“配对行动”的几个创始人中,只有最晚到来的金斯伯格如今能比较轻松地寻找到痕迹。1968年公司关张后,金斯伯格重新回到康奈尔大学,最终成为哈佛法学院教授乃至最高法院提名人。莫里尔和克拉普的名字除了活跃在他们当年的传奇中,其余已经难寻踪迹。计算机搜索的算法似乎是万能的,但有时也很残酷无情。

终于筛选出塔尔在21世纪的踪迹是在一个很意外的角落。《纽约时报》2004年7月11日的婚庆专栏里登载了一对新人婚礼的短讯,短讯中提到,新娘詹妮弗的父亲是当年“配对行动”的创始人。这则短讯之所以能刊登在《纽约时报》上,主要因为新郎是当时正红火的约会网站OK Cupid的创始人之一科恩。短讯顺便提道:“塔尔女士的双亲不是通过‘配对行动’认识的。”已经68岁的塔尔进一步解释说:“我们是相亲认识的,介绍人是某个当年‘配对行动’的用户。这是一个奇怪的世界,我的女儿最后嫁给了一个创建了他自己的约会网络的年轻人。”不过,科恩与詹妮弗携手也并非OK Cupid匹配算法的结果。采访过科恩夫妇的《纽约客》专栏作者鲍姆加登说:“科恩夫妇的婚姻中有一股虚幻的变量,是匹配算法似乎没有考虑在内的。” 爱情1965天网展开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