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摩斯族的军风夹克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Stella)
( 一套西服,一件军风夹克,九分Levis,还有一辆改装的伟士牌摩托车,50年代末的边缘青年们创造了一场英国最历久弥新的时尚运动
)
常有朋友问及英国女孩到底是什么样的风格,是否每个人都是风衣、格纹裙配长靴。在这里,常年穿风衣大褂的只有拎着复古公文包的英国老大爷,而年轻女孩们穿风衣无非两类,一是下雨天里的白领上班族,二是把高级风衣当作休闲装的名门小姐。其实,军风夹克搭配上短裤或是紧身裤,配上一双厚底鞋,到了冬天,再加上一顶毛线帽,才是标准的英国妹子风格。
这一身的搭配公式,说其是urban一点的时髦也可,不关乎美丑,无所谓主流非主流,我更愿意将它视作50年代摩斯族(Mods)风格的一种延续。在英国,很多潮流与文化都是从工人阶级而来,包括Mods风格。没有人能准确说出摩斯族到底是谁发明的,又是在哪一天横空出世,只能说它是顺着社会文化而来。50年代末的英国在文艺方面处于一个低潮,长期压抑在无趣之中的摩斯族们受到了美国文化的影响,开始萌发了自己的时髦风格。“装腔”二字就格外适合当时的摩斯族,他们是最早吸收舶来品而将其转变成英国亚文化的一个族群。当时美国的爵士乐手们其实是摩斯族风格的灵感来源,尤其是Brook Brothers以及Preppy学院风格。他们看大量无字幕的欧洲电影,学习电影中的时髦穿法,将意大利的速可达(Scooter)变成最入时的交通工具,用精致的踏板机车对抗骑重型机车的Rocker们,假装阅读外文报纸,并在咖啡馆学意大利演员马塞罗·马斯托依安尼(Marcello Mastroianni)抽烟的样子……他们曾经有幸目睹了城中的速可达俱乐部联合举办的Mods Revival,一路沿泰晤士河岸骑行至东南部的Greenwich。就像70年代末“The Who”乐队担任制作的电影《Quadrophenia》的场景一般:一套西装,内搭Fred Perry毛衫,外披军绿色大衣;一件九分的Levis,印着“The Who”的机车头盔;还有一辆改装的Vespa。只不过,而今那些60年代的速可达男孩们已过青春年纪,但听大叔大爷们谈及当年事与令他们骄傲的改装版蓝美达与伟士牌时,依然能看到年轻时的眉飞色舞。
如今,要见到骑着速可达穿着大码军风大衣的潮男大爷并不是很容易,只在天气晴好时的东伦敦偶有遇见,而军风夹克却被很好地延续了下去。在英国大部分的Vintage店铺里有两块最常见单品的区域,一是英国妹子们不惧任何温度一年四季都穿的短裤,二是各式各样的军风夹克。这些风衣呈基础的军绿色或是迷彩色,加上铆钉,或是别上各式徽章,无太明显的腰身,大码,长度盖过短裤或是与其齐平。而像是本土户外风格的品牌,例如Barbour等,更像是为骑行至布莱顿的摩斯族而准备的。刚刚出头的英国新锐与独立设计师们亦有不少Signature Look是用军风大衣与夹克混合而来的——Christopher Raeburn就专用军装面料来制作大衣,俨然是时髦现代版的Mods装备;或是如YMC(You Must Create)这样的独立品牌,还原了一点学院风格,却又潇洒实穿。
在杰里米·里德(Jeremy Reed)那本关于摩斯族们的书《Here Comes the Nice》中,这些人对自己的外形一丝不苟。而在《The Sharper Word》一书中更是幽默地评论:“奥斯卡·王尔德大抵都会迷恋摩斯族吧!”虽然作为边缘亚文化,但他们真正改革了男装文化,这股Youth Cult亦有资质当选英国最为持久的青年文化之一。若是再有机会见到一场摩斯族复兴,我愿随他们一起高唱一次“We are the Mods”之歌。 军风风衣摩斯夹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