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岛“擦枪走火”的后果

作者:宋晓军

(文 / 宋晓军)

钓鱼岛“擦枪走火”的后果0( 2012年9月14日,中国海监15号船抵达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海域进行维权巡航 )

1月10日,继日本右翼报纸《产经新闻》独家报道日本首相要“研拟”对在钓鱼岛海域上空的中国海监飞机“开火警告”后的一天,日本媒体再次率先报道中国三批战机编队“进入”日本的“防空识别圈”的新闻。随后中日在钓鱼岛上空“擦枪走火”的字眼,就频繁出现在国内的媒体上。第二天,尽管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在记者追问下给出了“应该不会”的答复,但还是有很多记者打电话来向我追问此事。在此期间,我曾经开玩笑地反问过一位记者:你想要“缅因号”式的后果呢,还是“珍珠港”式的后果呢?

从宏观层面看,中日最近在钓鱼岛争端事态上的发展,中国基本上是属于“被迫反应”型的。其中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就是日方宣布欲将钓鱼岛“国有化”后,中国也正式宣布了钓鱼岛的领海基线,明确了钓鱼岛的领土属性。这在客观上,就为“擦枪走火”的发生埋下了伏笔。也就是说,日本在钓鱼岛领空、领海上所有的行动,理论上都是对中国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的侵害。而中国完全有正当的理由做出相应的军事反应。但鉴于日方对钓鱼岛主权的侵害,并不像台湾问题那样属于对国家生存政治基础威胁的“核心利益”,因此中国做出的反应,也不可能一上来就发出大规模报复的威慑信息。而1月11日中国国防部发言人所表述的“中方起飞两架歼-10飞机进行了查证和监视”,也为此提供了佐证。

值得注意的是,1月11日国防部发言人的谈话中,并没有提及钓鱼岛,而只是提及了“温州以东、东海油气田西南空域”。同时,日本官方也很快出面否认了有要对中国海监飞机进行“开火警告”的“升级行动”。事态发展到此,可以看出双方在钓鱼岛争端的问题上,实际上都留出了政治和外交的冗余。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双方言论和行动似乎又都向媒体传达了一个“态度”,即己方所属的岛屿主权利益受到了侵害,因此拥有随时对这种侵害做出军事反应的权力。而这刚好又为很多媒体猜测双方可能发生“擦枪走火”留出了空间。

一般而言,拥有更强大报复能力的一方如果没有其他的企图,不会成为“擦枪走火”的主动制造者。因为它可以选择先发制人战争以外的其他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利益。而报复能力相对弱的一方,因为要考虑主动制造“擦枪走火”的后果,也不会轻易地成为“擦枪走火”的主动制造者。按照这个判断,仅以中日双方目前的军事实力对比看,中国应该是处于强势。而在中国明确了钓鱼岛的主权定位后,并没有表现出要用军事手段和战争方式去捍卫这个主权的意愿。在这种情况下,按说双方发生“擦枪走火”的概率就会很小。但值得指出的是,这一推论是建立在美国军事上不介入钓鱼岛争端前提之下的。而恰恰在此期间,美国官方再次通过“国防授权法案”附加条款的方式,向媒体传达出一个模棱两可的信号。对此,日本的一些右翼媒体很快就做出了反应。他们显然认为一旦美国按照他们最近发出的“模糊承诺”介入钓鱼岛争端,日美一方就成了“擦枪走火”这个游戏中的实力上的“强者”。而在实力上变为“弱者”的中国,很可能就丧失了使用报复能力对日本进行惩罚的决心和意志。特别是当报复扩大到钓鱼岛以外时,就会触碰到《日美安保条约》的边界。换句话说,就是日本不怕因钓鱼岛“擦枪走火”的发生。而与此同时,从中国网民和媒体的反应上看,他们显然不认同日本右翼媒体的这个逻辑。或者更直接地说就是,中国的主流民意是不能接受在“擦枪走火”中“吃亏”的。

现在的问题是,在媒体层面上讨论一场“擦枪走火”,由于发生的时间、地点、双方投入的兵力以及整个过程的全部细节不可能全部预知,所以一旦现实中发生“擦枪走火”,必须要考虑到“吃亏”的后果。实际上很多媒体的记者最想问的也是这个问题。于是,就有了前面提到的我与一位提问记者开的玩笑:“缅因号”式的后果,是1898年美国刚刚崛起时利用一次“吃亏”收复了西班牙的殖民地;而“珍珠港”式的后果,则是美国在1941年享受第一工业大国繁荣时借助一次“吃亏”取代英国当上了世界霸主。当时那位记者的回答是:美国现在还没有衰落到当年的西班牙和英国那个份上吧?看来咱们还要再等等。 走火钓鱼岛后果擦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