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邓小平与20世纪中国
作者:李伟( 1978年,邓小平出访新加坡 )
实习记者 张若凡
时代的接力
三联生活周刊:邓小平的生命几乎贯穿了整个20世纪。邓小平处于怎样的历史环境中?他承担了怎样的使命?
金冲及:小平同志是1904年出生的,也就是20世纪的第四年;1997年去世的,隔了3年多20世纪就结束了。可以说他与20世纪相始终,真正要讲邓小平离不开那个时代。
中华民族创造过灿烂的古代文明,在近代却落后了。20世纪到来的时候,中国已经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上走过整整60年,中华民族处于极度衰败、备受屈辱的境地。长夜漫漫,仿佛看不到头。无数先进知识分子奋起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人民强烈地期待着祖国的独立富强,振兴中华,共同过上富裕的日子。
( 1962年12月,四川某商场展出的黑白电视机,这在当时无疑是奢侈品 )
小平同志曾说道:“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自己的祖国和人民。”他所开辟的道路和他的奋斗,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20世纪中华民族的希望和追求。就我而言,算生得晚些,20世纪里我生活超过了70年,切身有这个感觉,自己无非只是20世纪中华民族的一分子。
中共“十五大”报告的第一部分,讲20世纪中国的三次历史性巨大变化和三个站在时代潮流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实质上就是反映一代代中国人不停步的追求,这个追求也正是今天我们讲的总任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两个任务本质是一致的,只有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才有可能对人类做出更多的贡献,才称得上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 金冲及 )
当然,“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是说要回到汉唐盛世,而是要对全人类有所贡献。就如同1956年毛泽东在《纪念孙中山先生》里讲的,我们占据全世界人口本来是将近1/4(现在是1/5多一点),虽然现在到了20世纪,但我们对人类的贡献太小了。就像毛泽东说的:“这使我们感到惭愧。”
习近平同志最近的几次讲话,包括会见记者,第一次政治局会议,以及参观了“复兴之路”展览后的讲话,我看了以后很有感慨。他也是从这100年来中华民族的命运和希望的角度,谈到了使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最强烈的梦想。
把话题回到邓小平,我感到他身上反映了20世纪整个时代中我们民族的愿望和追求。
三联生活周刊:你提到了20世纪中国的三位伟人,从孙中山、毛泽东再到邓小平,他们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任务中,是如何接力的?
金冲及:20世纪的三个伟大人物,每个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里承担的角色和任务是不同的,但他们的目标是一样的,都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
但要实现这么个目标谈何容易。孙中山的确很值得佩服,他是第一个谈到振兴中华的。孙中山是香港西医书院的第一届学生,是中国人里第一个拿到西医行医执照的,当时在澳门和广州的报纸上留下他很多事迹。他当时是名医,从个人来说,生活条件也很好,但他走上充满风浪的革命之路,就是有那么一个梦想,希望中国能够实现民族复兴。
当然讲起来,顾炎武等很早就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但一般中国人还是想着靠皇上。在孙中山的努力下推翻了几千年的君主专制,老百姓感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了,这是一个历史巨变。
但是当我们尝试资本主义的现代化时,发现向西方学习那条路不行,所以在民主革命以后要搞社会主义。20世纪中国第二次历史巨变的主要标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这是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完成的。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取得了成就,也走过曲折的道路,犯过两次严重错误,一次是发动“大跃进”,另一次是“文化大革命”。
于是,社会主义究竟怎么搞?这个问题又提上了日程。小平同志提出了要改革开放,要“分三步走”,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他充分肯定了过去的成就,也指出曾犯过严重的错误,但他又说过去的错误不是毛泽东一个人的错误,毛泽东当时头脑发热,我们也头脑发热嘛,不能只由哪一个人负责,而应该是我们集体负责。经过了那一段经历,得到这一条结论,小平同志是很不容易的。
这三个人对历史进程的影响不能切开。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时候,毛泽东也积极参加,他在学校里贴出墙报,主张应该搞共和国,支持孙中山做大总统。辛亥革命起来以后,他投身做新军,那时候他认为中国的前途最先进的就靠孙中山,但他后来发现这条路走不通。在《论人民民主专政》里毛泽东讲,国家一天一天坏,人民的生活越来越过不下去,于是怀疑产生了,增长了,发展了,这个时候“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同样,邓小平一开始也是跟着毛泽东闹革命的。陈云同志讲过,他在延安整风的时候,把毛泽东过去的文件从头到尾看了一遍,看完以后得到一个结论就是实事求是。小平同志也一再讲实事求是,而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所以他也是沿着这条路往前走的。
他们三个最终都是从前一代人那里汲取智慧,以后看到了它的不足,又向前跨出了一大步。就像接力跑那样,这个过程今天还没完,还在继续发展。
三联生活周刊:邓小平所开辟的道路是否还主导着中国的发展?
金冲及:现在历史已经进入21世纪,邓小平所开创的道路是不是业已过时?当然不是。中共“十八大”报告中说:“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在邓小平举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所以,他所开创的道路今天仍旧影响以至主导着中国,是很自然的事情。美国哈佛大学傅高义教授近著的书名称为《邓小平时代》,也有一定的道理。
邓小平的道路
三联生活周刊:邓小平的早期经历有怎样的特点?他青年时代曾在法国学习和工作,这对他认识世界、形成思想有怎样的影响?对后来的改革开放政策形成是否有启发作用?
金冲及:这是一个很重要而往往被人忽视的问题。邓小平从16到22岁,在欧洲生活了整整6年,其中5年在法国,1年在苏联。那时,法国已是一个现代工业社会。
邓小平先后在哈金森橡胶厂、雷诺汽车厂等做过杂工和钳工,那些都是万人以上的大工厂,使他有过很长时间的实地观察,了解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人的认识通常会受以往经验的影响,有过这样的经验和没有这样的经验很不相同。这段经历,一方面使他看到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阴暗面,不希望中国将来再走这样一条路,从而确立了他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另一方面又使他具有世界眼光,对现代化社会有过亲身的具体了解,这对他日后的认识和思考自然会有影响。与其他许多领导人相比,既有相同处,也存在差异。
三联生活周刊:新中国成立后到“文化大革命”前,邓小平在国家建设上做了哪些工作?
金冲及:新中国成立后,邓小平从45岁起有3年担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带领西南地区7000万人民从事新社会的建设,包括参与领导西藏的和平解放,进一步显示了他总揽全局、果断处理各种复杂问题的能力。
3年后,他调任中央工作。在1956年的中共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中共政治局常委和中共中央总书记,成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书记处的职责是按照政治局和常委会的决定处理中央日常工作,邓小平主持书记处工作长达10年。他后来说:“在我的一生中,最忙的就是那个时候。”他又说:“‘文化大革命’前的10年,应当肯定,总的是好的,基本上是在健康的道路上发展的。这中间有过曲折,犯过错误,但成绩是主要的。”
他认为发生错误的原因,总的说来是经验不够,也有胜利后不谨慎的问题。邓小平以一个政治家的那种光明磊落的态度说:“讲错误,不应该只讲毛泽东同志,中央许多负责同志都有错误。”“中央犯错误,不是一个人负责,是集体负责。”由于有了这17年成功的经验和挫折的教训,使他在以后能正确而慎重地处理中国如何前进中种种异常复杂的问题。
三联生活周刊:“文革”中邓小平下放到江西。这段经历对他有怎样的影响?他是否开始冷静地反思“文革”的问题?
金冲及:“文化大革命”中,邓小平被作为“第二号走资本主义道路的走资派”而打倒,受到错误批判和斗争。他被下放到江西省新建县,在县拖拉机厂从事钳工劳动。在这段时间里,他冷静思考了许多问题,不只是“反思文革”,而且也反思“文革”前17年的经验和教训。对中国正确的发展道路,他当然会做出许多思考,但这不可能在处于半隔绝的条件下完成,更重要的是日后在实践中探索。
三联生活周刊:1975年邓小平的整顿工作对于后来的改革开放有怎样的影响?这时他与毛泽东的关系是怎样的?毛泽东为什么还是让他“靠边站”了呢?
金冲及:邓小平自己说过:“说到改革,其实在1974到1975年我们已经试验过一段时间。”“那时的改革,用的名称是整顿,强调把经济搞上去,首先是恢复生产秩序。凡是这样做的地方都见效。”他对“文化大革命”造成的严重混乱局面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整顿,斩钉截铁地说:“现在问题相当多,要解决,没有一股劲不行。要‘敢’字当头,横下一条心。”他这种坚强的决心代表了全国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深得人心。全面整顿在短时间内取得了显著成效,使人们看到了新的希望。全国人民正是从这次整顿中进一步认识了邓小平,普遍赞同他的主张,景仰他的品格,信服他的决断。这为以后中国的改革开放能够冲破重重阻力取得成功,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当邓小平开始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时,毛泽东对他的整顿工作是支持的,称赞他“人才难得”。但毛泽东有一条不容逾越的底线,他不能容忍邓小平系统地从根本上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三联生活周刊:毛泽东去世后,邓小平再度复出工作,你认为,历史怎样选择了他?
金冲及:毛泽东去世后,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一举粉碎了“四人帮”,结束了长达10年的“文化大革命”。但当时中国面临的形势仍是严峻的:要从长期以来的“左”的错误中摆脱出来,绝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整个国家百废待兴,问题堆积如山,在未来的岁月中,中国应该走怎样一条路?这是亿万人民最关心和焦虑的头等大事。
新时期,新任务,需要有新的领导人物。邓小平由于他在长期革命斗争中的历史功勋,由于他对“四人帮”的坚决斗争和在动乱中主持全面整顿取得的显著成效,在党和人民中享有巨大的威望。人们因此普遍殷切期待他出来主持中央的工作。
邓小平没有辜负人民的期望。他一出来工作,立刻表现出作为战略家的远见卓识。他在千头万绪中首先抓住具有决定意义的环节,从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下手。他明确提出必须完整正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强调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他说:“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他主张:“拨乱反正,语言要明确,含糊其辞不行,解决不了问题。办事要快,不要拖。”这些振聋发聩的言论,冲破了长期禁锢人们思想的僵化局面,推动出努力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生动景象。没有这样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的新局面是不可能出现的。
三联生活周刊:“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邓小平起了怎样的作用?
金冲及:“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口号,邓小平一再强调:一定要一心一意,不受任何干涉、坚定不移地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是政治路线上最根本的拨乱反正,从而开辟了走向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接着,邓小平又提出: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实现要靠组织路线来保证,他特别抓紧由什么人来接班的问题,改变领导职务终身制,并且亲自做了表率。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取得初步进展的基础上,1982年举行的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总结中国长期的历史经验,得出一个基本结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解决了我们应当举什么旗帜和走什么路的问题。
三联生活周刊:1979年邓小平提出了“四项基本原则”,当时背景是怎样的?他的主要目的是什么?为什么邓小平对政治稳定和社会稳定有着强烈的坚持?
金冲及:“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党和全国人民正在努力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是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开端。就在这时候,有些地方发生少数人闹事,他们煽动一部分群众冲击党政机关,占领办公室,实行静坐绝食,阻断交通,严重破坏工作秩序、生产秩序和社会秩序。这些,使人重新想起“文化大革命”中的严重混乱现象。
邓小平敏锐地看清问题的实质,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报告中,他说:“很明显,这些人就是要千方百计地破坏我们工作重点的转移。我们如果对这些严重现象熟视无睹,那我们的各级党政机关都只有被困扰得无法进行工作,还有什么可能考虑四个现代化?”他还进一步指出:“如果动摇了这四项基本原则中的任何一项,那就动摇了整个社会主义事业、整个现代化建设事业。”它和坚持改革开放一起,构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
治国之策
三联生活周刊: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有了哪些新的认识?事实上,他对国家的治理和发展也是围绕这些新的认识展开的。
金冲及:什么是社会主义,邓小平做了一些新的概括。主要是“南方谈话”里做了解释: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这其中我觉得核心的元素是共同富裕。因为他讲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时候,一般提到过三个元素:公有制为主体,发展生产力,共同富裕。提到这三点的时候,他有各种各样的表述方式,但是不管何种表述,唯一不变的就是讲共同富裕。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他的论证也很多,中心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要是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怎么可能把社会主义建设起来呢?一个中心搞经济建设的时候,就要坚持两个基本点。如果不是走社会主义道路,不是共产党领导不行,不是改革开放也不行。
我认为应该特别强调“三步走”的战略目标。这是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贡献。邓小平通过“三步走”的战略,为国家的前进带来了鲜明的方向感,为民众提供了清晰的目标,万众一心地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共同奋斗。这是一名伟大政治家的重要素质。
小平同志的“三步走”一提出,像我们这些人在内,就对未来六七十年怎样发展心里亮堂了,踏实了。10年解决温饱,再用10年进入小康。到了“十六大”又再补充,对21世纪的前50年划分出前20年该怎样建成小康社会;再花30年,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或者中等发达国家;“十八大”以后把“基本”两个字拿掉了。
有了这些目标,大家都有了奔头。无论改革也好开放也好,采取怎样的措施也好,目的都是怎么能够实现“三步走”。到21世纪中叶我们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这一点上全国人民是一致的。这些目标规定后,都扎扎实实地实现了。
现在很多国家常常忙于应付眼前的问题,不知道5年、10年之后该怎么样,所以,我认为,“三步走”战略的贡献,比他在改革开放里提出的某一项具体措施更重要,也就是把全国人民的心能够统一起来,形成强大的凝聚力。
三联生活周刊:发展与稳定,改革开放与四项基本原则,先富与共富,邓小平怎样实现他的平衡?
金冲及:平衡对他来讲不是目的,而是实现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平衡,因此要努力实现平衡。
中国的现实是复杂的,每一项措施、政策通常都有利有弊。作为政治家,邓小平经常需要在两难里做出决断,在某个阶段他需要侧重一个方面,同时又要限制另一方面可能发生的消极影响。他要在复杂局面中决定大的方向,而没有那种书生之见。
比如“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强化了经济建设,一个原因是有了加快经济建设的可能;此外,他到国外考察了很多国家,强烈感觉到中国的落后。在新的情况下他碰到了新问题,就要发扬民主。因为要把经济搞上去,不解放思想,使大家的思想活跃起来,打破原来的那些框框,是根本搞不成的。但是一段时间内又出现另一方面的问题,出现了“西单民主墙”,甚至群体性事件冲击机关,引起了社会稳定的问题。那么他又想到“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训,如果安定的问题不解决,把经济搞上去就会成为空话。所以他说,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把社会安定、政权稳固的问题提上来。
再到后面的“八九风波”,如果那样的事态蔓延发展下去,搞四化建设就谈不上了。而在采取了维护稳定的措施后,邓小平又注意到,不要把改革开放方针忽视了,所以,他在那年的6月9日向军队领导干部讲话,谈到坚持改革开放一点都不能改。再接下来就是“南方谈话”了,继续推动改革开放。
在邓小平所有的努力中,发展是核心目标,其他事情要服从于发展。但他也认识到,不是只讲发展就足够了。我们现在提科学发展观,也就是在发展中看到许多有不科学的地方,所以要有个限定。小平同志曾讲,发展是困难的,发展以后更困难。
比如,在1993年他同弟弟邓垦的谈话中讲到分配问题。“中国人能干,但是问题也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随时都会出现新问题。少部分人获得那么多财富,大多数人没有,这样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问题。分配不公,会导致两极分化,到一定时候问题就会出来。这个问题要解决。过去我们讲先发展起来。现在看,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
在一定时期,他就是要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别人富起来。他大力倡导发展,倡导先富,但他并没有忽视发展之后的分配问题,只是在某个阶段的侧重点和力度不同。
三联生活周刊:你提到邓小平并没有那种书生之见,这是他作为政治家的一种性格特征吗?
金冲及:周总理曾经问过一个邓小平的部下,你跟了小平那么多年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他说是果断。小平同志果断并不是说武断,他是从实际出发,一切强调实事求是,在一定时期里中央侧重强调某个方面,但是不能忽略另外一面。
有的人优柔寡断,感到两难,就不敢干了。他的果断,就是看准了今天要解决这个主要问题,就要下最大的决心去抓。要是两面完全同等看待,就没有效果了,什么问题都解决不了。同时他在抓一面问题的时候,心里很明白,另外还有一面,到一定时候就要强调一下。
他没有那种书生之见,这源于他丰富的人生经历。他16岁就去了法国,从长征途中走过来,解放战争期间挺进大别山。在“挺进大别山”的战斗中,他指挥的“二野”承受了巨大的代价,重武器过黄泛区的时候大多丢掉了,兵力也受到很大影响。但小平同志说,我们只要走到大别山就是胜利,这样就把当时的整个局面扭转过来,把原来敌人的后方变成我们的前进基地。从大局的方面看,就是把我们全部打光,从全局来讲也是胜利。他是真正具有全局和战略眼光的。
如何看待损失和牺牲?作为领导人和政治家,难就难在这里。作为政治家把握大局时,邓小平的观察是全面的,他分得清轻重缓急,能做出重大决断。
在这里我再引用小平同志的那句话,最能体现他的风格:“说话嘛,就是要明确,不能含含糊糊、吞吞吐吐,否则,解决不了问题,动作要快,不能拖。” 文革中国近代史邓小平南方谈话毛泽东金冲及社会主义革命孙中山时政中国改革开放世纪20中国三联生活周刊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