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钓鱼岛是引发军备竞赛的契机吗?
作者:宋晓军(文 / 宋晓军)
( 2012年12月28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就“财政悬崖”议题发表声明 )
2012年的最后一个周末,当国内很多主流媒体炒作美日利用钓鱼岛准备与中国玩一场“危险游戏”时,美国媒体却在为“财政悬崖”能否在最后期限解决而担心。而此时国内的军事迷们,却一边在为北斗导航系统实现区域覆盖和国产大型运输机亮相而兴奋,一边在讨论一个更大的问题——如果美日借助钓鱼岛与中国将“危险游戏”玩下去,会不会在中美之间引发一场新的军备竞赛?
引起讨论的源头,是美国传统基金会网站2012年12月20日发表的一篇题为《自动封存时刻:全球领袖或地区霸主?》的报告。这篇报告以“财政悬崖”发生为前提,利用四幅图表提出了这样的观点:美国国防开支的历史证明,美国现在已经到了一个明确无误的决策点。如果2013年开始轻率地削减国防预算,将在很大程度上使美国在21世纪影响世界事务的作用降低。第一幅图表的内容是,从1792~2022年的军费开支占GDP的比例(后10年为预测),其中主要项表达的是,如果“财政悬崖”无法解决,美国到2022年军费开支占GDP的比例将是1940年以来的最低的,为2.41%(1940年为1.64%)。第二幅图表的内容是,如果“财政悬崖”无法解决,未来10年财政各类支出自动削减的比例。比如福利开支将减少1710亿美元;相对于强制性开支的可自由支配中的非国防类开支将减少3220亿美元;国防开支将减少4920亿美元;净利息支出将减少1690亿美元。第三幅图表的内容是,美国1792至1860年南北战争期间国防开支占财政开支的比例与1945至2010年国防开支占财政开支的比例,前者的平均值为48.1%,后者的平均值为34.4%(也就是美国崛起阶段国防开支与争霸阶段国防开支分别占财政开支的对比)。第四幅图表的内容是,1965至2012年公民权利性开支(社保、医保、医补)与国防开支占GDP比例的比较。该图表显示到1976年前后者高于前者,而1976年后前者超过了后者。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报告中没有提及中国的挑战,但是在结论中却表明了这样的观点:如果美国因国防开支下降而不得不放弃世界的领导权,那么填补权力真空的其他大国必然会试图建立一个有悖美国利益和意愿的国际秩序。一些军事迷认为,如果对这份报告论证出来的观点,假设美日借助钓鱼岛与中国把“危险游戏”玩下去,引发中美之间的军备竞赛是不可避免的。原因在于第四幅图表中显示,从1980至1990年,在当年美苏“冷战”的最后阶段国防开支和公民权利性开支所占GDP的比例最接近。更直接地说,就是民主党和共和党就解决“财政悬崖”达成妥协的结果是在继续“量化宽松”的基础上,在有限提高福利开支的同时,也提高国防开支以应付中国在太平洋方向上的崛起。而这个假设的前提是,美国将钓鱼岛背后的西太平洋第一岛链看作是40年前的不允许苏联染指的古巴。
也有一些军事迷认为,钓鱼岛目前的态势,很像“古巴导弹危机”一年前基辛格在《选择的必要》一书中有关军备竞赛的描述。在这本被誉为美国“外交和军事政策纲领性文件”的著作中,基辛格说:“一个国家所采取认为是自卫的措施,可能会使局势更不稳定,因为这些措施可能被对手解释为是进攻的序曲。”事实上,这几个月来,无论美日还是中国的表态和行动,都在向着这个方向推进。而这正是军备竞赛发生的内在机理。接下来的问题是,中国要不要也利用钓鱼岛争端这个“契机”与处在“财政悬崖”边缘的美国和日本展开一场军备竞赛呢?一些军事迷认为,钓鱼岛争端的长期化,对现阶段的中国而言未必是一件“坏事”。一是中国正处在工业化突破技术瓶颈的最后“爬坡”阶段;二是中国的科技人才储备过剩;三是中国的产业刚好需要从结构、布局、政策和体制上进行一次“顶层设计”式的整合。而且“十八大”报告在强调军队未来建设目标时,也明确指出:“不断拓展和深化军事斗争准备,提高以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能力为核心的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对此有一位军事迷说:如果奥巴马政府的真实目的是借助钓鱼岛与中国玩一个先对峙而后“开启双边裁军谈判”的游戏,那中国应该怎么办呢?这时几位军事迷几乎异口同声地说:这就是几天前反对军备竞赛的美国前总统卡特在海南三亚提出的“中日共管钓鱼岛”的建议。关键的问题是,当下的中国民众能接受吗? 引发钓鱼岛军备竞赛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