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伊朗议会选举的另一种解读
作者:俞力莎(文 / 俞力莎)
( 3月2日,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在德黑兰一处议会投票站投下选票
)
3月5日,伊朗内政部公布了伊朗第九届议会第一轮选举结果,290个席位中有225席已经决出胜负,忠于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和强硬派宗教人士的“原则主义者团结阵线”在这轮选举中获得了议会约75%的席位。根据伊朗政府之前公布的数据,候选人主要来自同属于保守派的“原则主义者团结阵线”、“伊斯兰联盟”和“伊斯兰抵抗阵线”,此次选举的投票率在64%以上。
在关于“美国和以色列准备军事打击伊朗核设施”的讨论甚嚣尘上之际,伊朗这次议会选举的结果显得格外敏感。尚余一年半任期的内贾德的政治前途,伊朗重大政策的走向,特别是核问题的发展趋势,都引发了各种猜测。但是美国智库布鲁金斯学会萨班中东政策研究中心的高级研究员苏珊娜·马洛尼(Suzanne Maloney)告诉本刊记者:“很少有观察家能够准确预测到当代伊朗历史上发生的那些戏剧性转折,不管是1979年的起义将一个亲美的君主国转变成为一个极度反西方的神权国家,抑或革命中的左翼激进分子在15年后成了温和改革派,还是新一代强硬保守派的崛起。”
在她看来,“这次选举既不见得会改变伊朗国内政治的基本形态,也不会对外交决策产生任何直接影响。更有价值的解读是追溯历史,因为内贾德与哈梅内伊的关系建立在1979年伊朗革命之后所确立的政治体制之上”。根据《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宪法》,总统由选举产生,是继领袖后的正式最高领导人,肩负着执行宪法和行政领导权的职责。而1989年的宪法修正案则使得宗教领袖获得了任命三军统帅、革命卫队司令、罢免总统等重要权力,还赋予宪法监护委员会许多特权,包括审查议会通过的一切决议与提案,监督各种选举,并负责保卫伊朗国家的伊斯兰特性。
“上世纪90年代拉夫桑贾尼和哈塔米相继当选伊朗总统,以他们为代表的改革派开始活跃起来,主张在不触动政教合一制度的基础上,实施更为自由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政策,并与西方国家和解。2005年哈塔米任满两届去职,哈梅内伊公开呼吁选民要选出一名‘反西方的总统’,于是,属于保守派、强烈反美的内贾德在其支持下当选为伊朗总统。2009年内贾德高票连任总统,改革派与保守派之间发生强烈冲突,出现了伊朗自霍梅尼死后的第二次宪政危机,这场风波最后是由哈梅内伊出面协调各派利益而得以结束。”美国詹姆斯麦迪逊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贝恩德·考斯勒(Bernd Kaussler)如是向本刊介绍。
尽管哈梅内伊过去一直力挺内贾德,但是近两年,双方却逐渐开始在公开场合出现交锋。去年4月,内贾德接受情报部长穆斯利希的辞呈后,哈梅内伊却突然出声反对,内贾德随后拒绝参加内阁会议。接下来,哈梅内伊又开始公开批评内贾德政府,认为“伊朗内部的最大弱点是,政府无力解决严重的失业、通货膨胀和文化领域存在的问题”。他甚至还称内贾德“被施了魔咒,行为越来越怪异”。内贾德也承认:“我们之间存在着180度的分歧,甚至可以说我们的立场完全相反。”
3月11日,内贾德发表演讲,抨击议会通过诸多法律,使国家经济无法平稳发展,又提到伊朗政府正推动削减补贴计划,但受到议会阻挠。他还指责手握权力的议会以及利益受到挑战的人试图玩弄国家。与此同时,伊朗议会已要求内贾德在本月内到议会接受多项质询,包括解释经济管理方面的失误。事实上,伊斯兰革命30年来,伊朗经济形势始终不佳,为突破困局,伊朗从20世纪90年代起就开始探索经济改革之路:一种是以拉夫桑贾尼和哈塔米为代表的自由市场改革路线;另一种是以内贾德为代表的经济管制路线。其结果也都有目共睹,迄今为止,伊朗政府收入的80%仍来自石油出口,经济发展深受油价涨落影响,还因依赖石油收入而抑制了其他产业的发展。 选举解读伊朗议会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