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土资源的优化与升值:发展平衡力
作者:李伟( 山西太原某房地产项目开发工地 )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是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这也是新世纪以来,中央关注“三农”问题的第8个“一号文件”。文件提出,力争今后10年,全社会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1倍,10年的水利投资将达到4万亿元,土地出让的收益中将有10%的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大兴农田水利建设,将增加灌溉面积、播种面积,提高粮食产量。我国政府对于耕地保护的重心,开始从保证数量过渡到保证质量上。
从2004年至今的8个中央“一号文件”,内容丰富地涉及了农业生产、土地、税收、基础设施、分配方式、发展模式、公共服务等各方面。其中,2005年提出坚决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提高耕地质量;2006年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2010年提出着力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努力缩小城乡公共事业发展差距,推动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保护耕地、城乡统筹、减少城乡收入差距与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突破口,保证了我国的农业发展开始走向一个新阶段。在这种制度保障下,尽管2010年西南地区遭遇了特大旱灾,我国粮食产量依然达到了1.0928万亿斤,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粮食产量“七连增”。这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在于耕地数量的保证,即播种粮食的土地维持在16亿亩以上。
土地、劳动力与资本是驱动我国30年来经济高速发展的核心要素。30年来,较为廉价的土地与劳动力资源,弥补了资本的稀缺性,保证了发展的速度和竞争力。导致城市化和工业成为经济发展的龙头,农村优质资源——土地、劳动力——以较低的成本不断向城市转移。经济的起飞,其背后也是我国空间资源的大规模重新配置。越来越大的城市,不断涌现的港口、公路,如雨后春笋般的新兴产业区,都在不断占用着农业用地。
随着GDP的增长与财富积累,近年来,土地、劳动力和资本三大要素的价值体系也开始发生变化——稀缺者不再稀缺,而廉价者亦不可能长久廉价。反映在国土问题上,就是耕地在不断减少,粮食安全问题日趋紧迫。在这样的前提下,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执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既是保住我国粮食安全的底线,也是平衡保障与发展的硬约束。而对于中国现实而言,最大困境还是,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仍然不能扔掉进一步深化发展这个大前提。由此,对于18亿亩耕地政策的理解与执行,就不能停留在限于静态的限制。不可能以压抑需求的方式,追求僵硬的“平衡”——发展中的保护才是可持续的保护。
在这个视野下,就产生了国土资源优化这个大课题。它需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动态统筹,通过不断集约化,释放出“新”的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以此观之,耕地占补平衡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是一种值得深入探讨的方法论。尤其是国土资源在结构上的优化,对现有分散的农村居民点经行整合,将为城乡建设提供大量的后备土地,减少对耕地的占用。
土地是最重要的国家资源与生产要素,也是调整发展模式的杠杆。如何以最小的代价,获得可持续发展,是我国未来必须深入面对的问题。在中国资源体系中,土地与劳动力两大要素目前都在进行一次深刻的价值重估。变动的结果,将改变以往单边发展的模式,实现城乡之间、农业与工业之间的平衡发展。
本刊记者以此作为2011年“两会”话题,深入细致考察了山东潍坊市奎文区的城市化。这其中涉及了一系列城市建设的重新布局,包括土地收入分配、村民后续生活的保障诸问题,为平衡科学发展提供了一个较为详细的改革样本。■ 发展时政三农农村平衡力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