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李希特

作者:朱伟

今年2月15日,是卡尔·李希特(Karl Richter,1926~1981)逝世20周年纪念。我是通过两个人认识巴赫的,一个是加拿大钢琴家古尔德,另一个就是卡尔·李希特。

卡尔·李希特在20年前因患心脏病而逝世于慕尼黑一家酒店里。他出生于德国中部萨克森州的小城普劳恩(Plauen)的一个新教牧师家庭,很小就进德累斯顿基督教堂唱诗班,随后入德累斯顿的顿克罗兹学校,学管风琴与羽管键琴。然后就学于著名的莱比锡音乐学院,师从合唱指挥与作曲家鲁道夫·马斯贝尔格(Rudolf Mauersberger,1889~1971)、管风琴演奏家和合唱指挥卡尔·施特劳贝(Kael Straube,1873~1950)、合唱指挥与作曲家贡特·拉明(Gunther Ramin,1898~1956)。从音乐学院毕业后,1947年起他在巴赫曾供职的莱比锡托马斯教堂当管风琴师。在这里,他天天与巴赫的伟大灵魂相会,我想,在巴赫使用过的管风琴上演奏,是否赋予了他某种神秘的启示?1951年他到慕尼黑音乐学院任教,并就任慕尼黑马库斯教堂音乐总监,就此移居慕尼黑,开始了指挥生涯。他于1953和1955年,先后组建了著名的慕尼黑巴赫合唱团和巴赫乐团。可以说,整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直到本真运动兴起前,他率领的他的巴赫乐团和合唱团,都是诠释巴赫的权威。

我崇拜卡尔·李希特,他有高傲的前额,深邃的眼睛,脸部轮廓极具雕塑感。他站在指挥台上,抬起手,真像神坛上一位神圣的祭司。很多德奥指挥家都有这样的神圣,比如富特文格勒,比如卡拉扬。卡尔·李希特的成功,始于1958年与德国唱片公司DG的子公司Archiv的合作。录制的巴赫《马太受难曲》成为进入立体声时代的一个里程碑,其中几位独唱者,布道者是瑞士男高音霍夫利格(Ernst Haefliger,1919~2007),与他搭档的是德国女高音谢弗莱德(Irmgard Seefried,1919~1988),费舍尔-迪斯考唱男低音。这部在沉缓中庄严、宏伟、悲壮的《马太受难曲》,渗透着迷人的古典主义,一直是这个曲目我最喜欢的版本。它成为巴赫诠释的一个高度。它之后,1961年卡尔·李希特又在Archiv公司录制了《B小调弥撒》,因为谢弗莱德身体的原因,女高音换成匈牙利出生的瑞士女高音斯塔德(Maria Stader,1911~1999)。1963年录制《约翰受难曲》,女高音又换成美国人莱尔(Evelyn Lear,1926~ )。1964年录制《圣诞节清唱剧》,再换成德国人雅诺维慈(Gundula Janowitz,1937~ ),男高音换成著名的德国人翁德里希(Fritz Wunderlich,1930~1966)。这几部伟大作品,加上他率领这个班底录制的75部巴赫清唱剧,构成了巴赫宗教音乐的丰碑。

也许,卡尔·李希特并非是出类拔萃的管风琴或羽管键琴演奏家,但他绝对是一位诠释巴赫音乐最具魅力的指挥家。他对巴赫音乐的节奏与织体的体会,构成了宏大而神圣的巴赫。应该说,进入80年代后,是本真运动风起云涌,才动摇了他诠释巴赫的权威性。到这些年,本真运动领袖之一,英国指挥家加德纳(John Eliot Gardiner,1943~ )的作品已经越来越铺天盖地,挤得他越来越难有立足之地。但如认真比较,比如《马太受难曲》,从速度上看,加德纳演唱全曲竟只用了157分钟,与他的1958年版的197分钟相差了40分钟。这简直就是两部作品,而这部作品1729年在托马斯教堂首演的时候,演唱就是3小时啊。在加德纳的版本中,厚重完全被消解了,加德纳是要变巴赫的凝重为轻盈的。

80年代后,英国趣味、法国趣味、意大利趣味的巴赫,对以卡尔·李希特为代表的德国所谓老派风味的巴赫真有合围之势。他们似乎联合在一起,将卡尔·李希特当成了需要拨乱反正的标本。他们认为,巴赫时代的乐器就不应该这样响亮,巴赫时代的复调表达,就不应该有这样强烈的竞技效果,由此,他们选择了越来越纤细的表述。比如《勃兰登堡协奏曲》,如以卡尔·李希特1968年的录音与英国现在诠释巴洛克音乐名气最响的指挥家平诺克(Erevor Pinnock,1946~ )指挥英国合奏团1982年的录音做比较,你会同样感觉到,那简直是两个作曲家的作品——卡尔·李希特表达的是一个气度恢弘管弦乐的巴赫,每件乐器的竞奏都亮丽极了。平诺克表达的则是一个极其精致细腻、室内乐的巴赫,每件乐器都感觉到精妙的控制。哪一个更接近老巴赫呢?反正,我还是一如既往地喜欢卡尔·李希特,拥护他厚重的效果。

其实,古典音乐的评判标准,在这20多年里,都因为英国人一年年连续编写的《企鹅唱片指南》所构成的话语权,误导、影响了全世界的欣赏口味。《企鹅唱片指南》就如法国的“米其林指南”,导致无论德奥还是俄罗斯音乐,都以英国趣味为评星标准。巴赫、莫扎特、贝多芬,甚至普罗科菲耶夫、斯特拉文斯基、肖斯塔科维奇,都用一个英国口味品尝。于是,英国指挥家们几乎都变成了颐指气使的人物。没想到,丰富多彩、各种带着鲜明印记的音乐,就这样都给英国评论家与指挥家改造了。这真是个悲剧。

——真应该重新肯定卡尔·李希特们各不相同的价值。■ 慕尼黑希特李希巴洛克音乐艺术音乐作曲家悬疑电影巴赫卡尔马太受难曲剧情片法国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