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的心思你别猜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动物的心思你别猜0( 成群的帝企鹅俯卧在冰原上,似乎在哀悼死去的幼仔 )

前几天互联网上流传着一张照片,拍的是一群帝企鹅趴在雪地上。照片的文字说明是这样写的:“这是一位摄影家在南极拍到的画面,企鹅们正在哀悼刚刚死去的幼仔。”事实上,这个解释只是这位摄影家的想象,我们并不知道企鹅们为什么趴在雪地上。

动物的很多行为跟人类很像,但却不能轻易地用人类的逻辑来解释。这方面最有名的案例大概要算是鳄鱼的眼泪,传说鳄鱼在吃人时会流眼泪,这个行为被人类解释成“假慈悲”,于是这个词后来演变成了“假惺惺”的同义词。

曾经有位科学家研究过这件事,他把鳄鱼抓到岸上,用洋葱和盐擦鳄鱼的眼睛,等了半天没看到眼泪流出,于是他得出结论说鳄鱼根本不会流眼泪。但这个结论存在很多疑问,因为解剖学已经证明鳄鱼确实有泪腺,而且也确实有人看到过鳄鱼流泪,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的动物学家肯特·弗林特(Kent Vliet)决定研究一下这个问题,他找到一家陆上鳄鱼饲养场,用摄像机拍摄了4头凯门鳄和3头短吻鳄在进食时的表情,发现其中5头在吃饭时确实会流泪,甚至眼睛里还会冒出泡沫。弗林特将这篇论文发表在2007年出版的《生物科学》杂志上,但他在文章中并没有给出鳄鱼流眼泪的确切原因,只是猜测说这也许是因为鳄鱼在咀嚼食物时会习惯性地喷气,此时鼻窦会打开,眼泪和空气便随之而出了。

不管真正的原因是什么,这些鳄鱼喂的都是人工食品,不存在什么“感情”问题,所以说“鳄鱼的眼泪”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不能按照人类的思维方式解读。

这篇论文很能代表动物行为学研究领域的现状,那就是“观察为主,结论为辅”。动物不会说话,要想判断动物们到底在想什么,非得有确凿的证据不可。比如,今年1月21日出版的《美国灵长类动物学》杂志刊登了马克斯·普朗克心理语言学研究所的凯瑟琳·克洛宁(Katherine Cronin)博士及其同事撰写的一篇论文,有史以来第一次详细记录了野生黑猩猩面对死婴时的反应。研究人员在赞比亚的一家野生动物园里拍到了一头母猩猩,她的一只16个月大的幼仔刚刚死去。母猩猩把幼仔的尸体背了一整天,其间不断地把它放在地上,并用手指抚摸幼仔的脸颊和脖子。她还把幼仔的尸体带到部落里,让其他黑猩猩仔细检查。一天后,这头母猩猩就把幼仔尸体丢弃了。

这篇论文只是详细记录了母猩猩对待幼仔的所有动作和表情,至于这头母猩猩是否在哀悼,作者没有给出肯定的答案,也不可能给出肯定的答案。“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那么重要。”克洛宁说,“不管这头母猩猩是在哀悼还是只是感到好奇,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人类对这个场景的反应。如果人类能花点时间想想这件事背后的意义,这就足够了。”克洛宁大概是希望人类能借此机会思考一下我们和动物之间的关系,并因此而善待野生动物,珍惜它们的存在。

事实上,人类接触最多的并不是野生动物,而是猫狗这类宠物。宠物的主人们都很喜欢用人类的思维来解释动物的行为,这给他们带来了很多乐趣。但是,科学告诉我们,有时这种直觉并不可靠。

比如,绝大部分猫主人一旦发现自己的爱猫食欲不振,或者将大小便拉在沙盆外面,甚至把猫毛呕吐出来,就会认为猫一定是得了什么病,必须赶紧去看兽医。可是,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兽医系教授托尼·巴芬顿(Tony Buffington)通过研究后发现,有些猫之所以表现出上述那些“生病行为”(Sickness Behaviors),并不是因为它们真的病了,而是因为它们无法适应环境的突然变化。研究人员对比了12只健康的猫和20只患有间质性膀胱炎(Interstitial Cystitis)的病猫,发现当饲养条件发生变化,比如没有按时喂食,食物品种改变,或者换了饲养员等等,都会让两者表现出“生病行为”,发生概率没有任何区别。

换句话说,身体健康的猫也会“装病”。

“猫对环境非常敏感,稍有不适就会很紧张,导致出现‘生病行为’。养猫人一定要知道猫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生活环境,这对猫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巴芬顿说,“野生的猫遇到危险时喜欢爬树躲避,相互间的交流主要依靠嗅觉,因此最好给家猫准备一个位于高处的躲避场所,以及一个能看到外面世界的窗户。同时要给猫留下足够的玩具,让它们学会在玩具上(而不是沙发)留下自己的味道,标记自己的领地。另外,野生的猫从来不会在同一个地方大小便,因此沙盆一定要每天清理。”

巴芬顿教授将自己的研究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今年1月1日出版的《美国兽医学会杂志》上。文章建议兽医在遇到具有“生病行为”的家猫时,不要光顾着寻找生理性疾病,还要考虑不良环境对家猫心理健康的影响。■ 动物心思别猜鳄鱼猿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