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赶走了海地总统?

作者:俞力莎

​谁赶走了海地总统?0( 2010年12月9日,联合国驻海地稳定特派团士兵正在劝阻海地首都太子港的示威者 )

2011年2月7日,海地现任总统勒内·普雷瓦尔的任期将宣告结束。由于海地宪法规定总统不得连任,他挑选了一个政坛新面孔——工程师出身的汝德·塞莱斯廷作为自己的接班人,代表执政党参加去年11月举行的总统大选。然而,对第一轮投票的质疑让这场选举陷入僵局,甚至面临着可能被作废的结局。与此同时,流亡在外的前总统让·克劳德·杜瓦利埃、让·贝特朗·阿里斯蒂德纷纷表达了重返政坛的意愿。“家族独裁者”杜瓦利埃更是不惜冒着面临法律制裁的风险,率先踏上了归国之路,结束了自己25年的流亡生涯。

谁将填补接下来的权力真空局面?普雷瓦尔也许已经无暇思考了,他现在自身难保。前任美洲国家组织驻海地代表里卡多·瑟坦福斯日前向外界透露,在美国政府、美洲国家组织与在海地地震中向海地捐款的一些国家共同召开的一次会议上,一些与会代表建议将普雷瓦尔总统遣离海地,并预备好飞机随时待命。美国智库“公平外交政策”的专家罗伯特·奈曼告诉本刊记者:“美国、法国这些主要的殖民主义国家,以及加拿大,都倾向于这种方法,即当他们相信有人会妨碍到他们这些外来者的计划时,就将这个人远远地送走。”

这一幕似曾相识。2004年2月28日,美国白宫发言人曾发表书面声明,对时任海地总统阿里斯蒂德是否适合履行总统一职提出强烈质疑,敦促他对海地的政治危机“承担责任”,并要求他“采取最符合海地人民利益的行动”。当阿里斯蒂德离开海地后,小布什政府又表示,美国欢迎阿里斯蒂德离开海地出国避难,认为他的这一举动符合海地人民的利益。对于这位小布什自己在1994年亲手扶上台的海地总统,山姆大叔弃之如敝屣。著名经济学家、“休克疗法”之父杰弗里·萨克斯在《美国保守派绑架了海地》中写道:“今天的混乱局面是华盛顿一手蓄意造成的。海地的经济崩溃助长了暴乱和死亡,但撒谎的不是阿里斯蒂德,而是华盛顿。”他透露,当时美国因认为2000年议会选举不规范,“指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泛美开发银行以及美洲国家组织全部中止向海地提供援助,提出在阿里斯蒂德与反对派达成和解后才能继续提供援助。英国金斯顿大学教授、《筑坝防洪:海地、阿里斯蒂德及其遏制政治》的作者彼得·霍尔沃德告诉本刊记者,根据他的研究,在当年的出走事件中,阿里斯蒂德并不是自愿离开海地,而是被美军劫持带离的。

7年后,谁想要坐稳海地总统之位,都得学会在山姆大叔面前察言观色。去年海地大地震发生时,《时代》周刊的一篇文章不无尖锐地指出:“当地时间12日下午16点53分,不管出于什么样的目的,海地已经成为美国第51个州。即便不是一个州,也最起码是美国的后院,因为华盛顿动员了美国全国的资源来为海地提供援助。”海地首都太子港的进出港航班基本上由美军指挥控制。但是,普雷瓦尔与他前任的命运并不完全相似。彼得·霍尔沃德说:“如果普雷瓦尔迫于美国的压力而离开海地,这是十分有讽刺意味的。早年他与阿里斯蒂德来往甚密,1995年时曾以拉瓦拉斯之家党候选人的身份第一次当选海地总统。阿里斯蒂德下台后,他在2006年的总统大选中以51.15%的得票率胜出。而过去这几年里,他对美国言听计从,背叛了大部分当初投票给他的选民,以致今天他不再受到公众欢迎。”

美国人从何时起放弃了普雷瓦尔?震后重建工作不力是普雷瓦尔饱受诟病的重要原因。国际行动救援组织日前出炉的一份报告称,海地政府在震后利用手中权力将私有土地划归政府所有,土地没有用来为难民建造住房而是被规划为政府办公、商场和写字楼用地。海地政府的腐败令国际社会十分不情愿为它的重建计划买单,震后曾向海地承诺提供的100亿美元资金迄今只有12亿美元到位。但是,导火索无疑是这次的选举僵局。去年12月7日开始,海地临时选举委员会公布选举结果后,海地首都太子港发生了大规模的抗议示威,指责选举过程中出现舞弊行为。美国驻海地大使馆也十分罕见地发表了公开声明,质疑计票结果。媒体爆料,美国已经向普雷瓦尔发出警告,如果他不肯将自己钦点的候选人踢出这场竞赛,就将面临失去美国与国际社会支持的风险。罗伯特·奈曼点评道:“美国向普雷瓦尔施压,是希望他利用自己在选举委员会的影响力实现美国的意图。这是目前解决问题的办法么?显然不,这只是美国自己的如意算盘。”

​谁赶走了海地总统?1( 海地现任总统勒内·普雷瓦尔 )

“普雷瓦尔一旦失势,大部分海地人其实都不会再对他的下落感兴趣。真正可能与美国一起向他施压逼他出走的只是国内的极右派,包括杜瓦利埃的支持者、军队的支持者,以及亲美派人士。”彼得·霍尔沃德如是说。杜瓦利埃的归来也许就是极右派发出的信号:是时候让普雷瓦尔走开了。在杜瓦利埃家族对海地实行独裁统治时期,普雷瓦尔就曾流亡美国10年,直至杜瓦利埃政权垮台后才返回海地。有意思的是,当年杜瓦利埃在海地人民的讨伐声中仓皇出逃,也是美国的飞机将他扔到了千里之外的法国。当时,美国人早就对杜瓦利埃父子不耐烦了。1963年美国总统肯尼迪遇刺身亡时,以巫毒教神灵化身自居的老杜瓦利埃竟狂妄地宣称肯尼迪的暴毙是因为他施下的诅咒显灵了。里根总统上台后,对拉美发起大规模的输出民主运动,海地是其重点考察对象。大量调查报告显示,杜瓦利埃家族在海地的残暴统治已经招致民愤冲天。更让美国难以置信的是,杜瓦利埃家族麾下秘密警察组织“通顿马库特”的成员竟公然殴打出席海地人权会议的美国外交官。显然,杜瓦利埃家族已经不适合继续统治海地了。1986年11月,杜瓦利埃强迫选民选自己为“终身总统”的事件被曝光后,海地爆发了大规模的反政府游行。美国随即以保护美国侨民为由发出了武力干涉的威胁,逼迫杜瓦利埃下台远走他乡。

25年后,杜瓦利埃的归来引发了重重疑问。“目前还没有任何证据显示,海地国内有人为他这次回国铺路。海地政府一贯的立场——如维基解密公布的密电所揭露的那样——是他们并没有任何合法措施去阻止杜瓦利埃返回海地。法国政府的想法值得注意,它本来是可以拦下杜瓦利埃的。现在已经有一种猜测,认为法国这样做是一种对海地政府施压的形式。”罗伯特·奈曼认为:“杜瓦利埃的动机也备受关注。报纸上目前的主流意见源于对他财务状况的分析。瑞士政府去年初打算解冻杜瓦利埃存在瑞士银行的460万美元资产,但海地地震发生后,瑞士政府出台紧急法令宣布暂缓解冻资金。法令还规定,瑞士可以没收杜瓦利埃不明来源资产归还海地,但前提是在海地自己无力起诉杜瓦利埃的情况下。因此,杜瓦利埃可能想通过回国来防止瑞士没收这笔资产。”彼得·霍尔沃德说:“所有人都说他已经破产了,也许他已经别无选择。也许有幕后推手——主要是美国和法国大使馆——给了他一些保证,如果他回国,将不会面临严厉的制裁。如果他挨过这一劫,那些想要在海地恢复军人统治或极右派统治的人也许会将他作为傀儡。还有人认为美国试图扶他上位,但这肯定会招致公众极大的愤慨。”

​谁赶走了海地总统?2( 1月16日,流亡海外近25年的海地前总统杜瓦利埃返回太子港,随后遭警方逮捕 )

专家的猜想不无道理。1月18日,就在杜瓦利埃回国后的第三天,海地太子港检察院以盗窃国家资产、贪污和挪用公款等罪名对其提起公诉。但他当天被审讯1小时后即获释放,获释原因不得而知。次日,他的律师雷诺·乔治斯对外宣称:“他会永久待在海地,这是他的国家,他将参政,一个真正的政客永远不会死亡,他准备重返总统官邸。”他的发言人、前海地驻法国大使亨利·罗伯特·斯特林也在同一天告诉记者:“我们必须搅乱一切,使这轮(总统)选举作废,而后开启有杜瓦利埃参选的新一轮选举。”

与杜瓦利埃一样不甘寂寞的还有阿里斯蒂德。他于1月19日传给媒体的一份声明称,在独裁者杜瓦利埃已经回国的情况下,他已经做好准备随时返回海地。他认为自己当时是在美国和法国的压力下离开海地总统府的,“自6年半前我正式离开祖国土地以来,海地人民从来没有停止唤我归国的呼声”。彼得·霍尔沃德说:“阿里斯蒂德的情况与杜瓦利埃完全不同。他在1990年时以67%的得票率当选海地总统,2000年时他一手创立的拉瓦拉斯之家党赢得了75%的得票率,而他本人获得的支持度更高。他在海地的精英阶层中是一个具有争议性的人物,他对美国及本地私有部门做出的让步也令他的一些支持者感到失望。即便如此,他仍然拥有很高的支持度。阿里斯蒂德不是被一场群众运动赶下台的。1991和2004年他两次被海地的少数派精英推翻,因为他代表了占海地人口绝大多数的贫困人群的利益。海地国内那些最富有的血汗工厂企业主,少数右翼商人和他们的政治伙伴,联合了一些前军事集团成员,并在美国、法国和加拿大的积极支持下,合谋将他踢出了局。”但是,阿里斯蒂德目前回国存在障碍,他的护照已过期,但海地驻南非领事官员拒绝给他的护照延期。缺少美国这样强有力的后台,阿里斯蒂德能否如愿踏上归国之路,还是一个未知数。

彼得·霍尔沃德曾两次前往海地考察,他回忆道:“无论你到海地的任何一个地方,都会发现当地人极其坚忍不拔、足智多谋。今天,媒体倾向于向世人呈现海地人无能、无助的一面。但这种表面上的无助显然是一个‘无奈的结果’:他们是被故意渲染成在政治上软弱无力的。海地的少数派特权阶层及其在美国和联合国的支持者妄图借此避免大量民主国家向他们施加压力。”■

(文 / 俞力莎) 赶走海地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