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疏堵之我见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城市拥堵严重,笔者作为一个从事城市开发建设的实际工作者,也谈点自己的观察与思考。
1996年,我在日本东京参加AOTS(海外技术者研修协会)提供的培训学习。上课时,教室外传来的汽车、摩托车的引擎声很像赛车场的声音,引起了我的好奇。下课后去看,没有赛车场,就是普通的城市双向两车道道路,因为车速都很高才显得有些恐怖。我知道东京交通周末最拥挤,就请朋友利用一个周日带我体验了一天。当时东京的轿车拥有量已超过300万辆,东京的道路普遍是双向两车道,在交叉口我没有看到过一个交警。由于工作关系,我也经常到国内的大城市出差。北京的人口、车辆都没有东京多,北京的路比东京的路也宽得多,北京的交警数量也少不了,为什么北京的交通不如东京顺畅呢?我的结论是:东京的路网叫“窄而密”,北京的路网叫“宽而稀”,前者产生的是分流效果,后者带来的是汇聚效应,分则畅,聚则堵,一分一聚,结果大不相同。
其实,城市交通拥堵的最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城市功能区划不合理。在国内,一些人对国外富人住城外津津乐道,认为不久将来中国也会是富人住在城外。但是,在中国的国情下,因为远郊土地和房子相对便宜,在远郊买房的大多是不富裕的人。当大量的人居住在远郊的时候,政府的土地收益是否大于未来交通建设的成本,这个账从来没有人仔细算过。现在,在我们西安航空产业基地规划建设中,我们就在进行“单元式”城市规划试验,试图建设一个以步行为主的低碳城市。做法是把5~8平方公里的区域作为一个城市单元,在这样一个单元内做到既有工作区、生活区、商业区,也有其他配套功能区,使人出门步行距离不超过2公里就能满足每天的基本需求。这样的试验是否成功还需要时间检验,但不同程度地减少城市居住人口对交通产生的压力则是可以肯定的。
人多地少是中国的基本国情,这一点与日本非常相似,所以分析东京的交通对我们会更有借鉴意义。东京的公共交通网络恐怕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地下有地铁,地面有轻轨、公交,空中有高架桥,整个城市路网上下分层,纵横交织,是名副其实的立体系统结构。从周一到周五,大多数东京人上下班都是乘坐地铁,街上的小轿车,大部分是出租车和公务用车,私家车不是主车流,很多私家车都是在周六周日家庭出行时才使用。正因为这样,东京并没有对私人购买小轿车进行限制,其汽车拥有量已超过800万辆,但堵车情况并不是很严重。所以我认为,限制私人购置汽车只能是暂时措施,限制过头,反而有可能对拉动内需产生不利影响。
(西安航空基地 金乾生) 疏堵交通东京地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