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底两万里
作者: 程雪这是一个密闭无窗的空间。
在这个空间里:头顶是微弱的灯光,耳边充斥着嘈杂的噪声;没有网络,不能与外界联系;要持续在这个环境中生活几天、几个月,甚至更久;因为淡水资源有限,不能经常换洗衣服和洗澡;空气不流通,柴油味、身上的汗味和各种机械的味道混合在一起,不断刺激着神经……很少有人会想象这样的情境。
事实上,海军某基地某艇员队电工技师黄井磊对这样的环境与工作状态早已习以为常。
潜艇远航时,黄井磊每周都会爬上陡峭的舷梯、穿过狭窄的通道,开始他的“巡线之路”:从舰首走到舰尾,查遍近百条线路和电缆,细心巡检密若蛛网的潜艇管路和仪器阀门的电路安全情况。
入伍20年来,这条连接艇上不同战位的“巡线之路”,黄井磊走了无数次。
这条路不长——黄井磊每次巡线的直线距离,不过数十米。
这条路很长——潜艇一次出航,征程便是千里万里。正是因为有黄井磊和战友们在水下日复一日的坚守,潜艇的航迹才不断向远海大洋延伸。
1974年8月1日,我国第一艘核潜艇“长征一号”正式编入人民海军战斗序列。凝望深海里的这条路,我们能感受到新时代潜艇官兵对长征精神的接续与传递:铸造坚不可摧的水下钢铁长城,向前,向深海,向未来……
和潜艇一样“精密”
沿着“巡线之路”出发,每每引起黄井磊警觉的,是不同舱内设备声音和气味的变化。
在黄井磊看来,设备运转的轰鸣声也是有规律可循的:某装备内部发生故障时会发出“咔咔”的摩擦声,发动机正常运行时是低沉的“嗡嗡”声,甚至在一台尚未出现故障的装备中,声音频率高低的变化也能反映出装备的状态……此刻,一台正在运行的装备似乎发出了异常声音,黄井磊俯身,紧皱眉头,贴着装备仔细听。直到检查完毕,确定装备无故障,他才放心地继续向前走。
在潜艇上,一名成熟的电工技师必须善于关注细节。
“细节决定故障处理时间的长短,早一点关注有隐患的‘细节’,就意味着潜艇和战友们的安全系数提高了一点。”黄井磊提起一次难忘的排查故障经历。
那天,潜艇上的某装备突发故障。一时间,刺耳的尖啸声响起。黄井磊冲了上去,在设备间反复排查,最终找到了故障点。“如果当时故障没有马上解决,后果不堪设想。”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黄井磊依旧感到后怕。
沿着“巡线之路”继续向前走,黄井磊用扳手依次检查眼前的仪器阀门是否松动。拧阀门的动作,就是刻在他们身体里的肌肉记忆。
扳手触碰到阀门的瞬间,黄井磊记忆的闸门随之打开了——一次任务中,某舱室设备突发进水险情,水流呈喷射状灌入艇内。黄井磊和战友们每人一手一个扳手,左右同时操作,一口气拧紧了40多个螺丝,手指磨破了也浑然不知,潜艇的战技状态迅速恢复。
对此,电工技师沈陶金也深有感触。刚上艇时,老班长们的“肌肉记忆”曾让他瞠目结舌:一次训练,老班长数都没数,大手一抡,舵轮停下的位置,刚好达到训练规定的圈数。
这种“肌肉记忆”,建立在严格扎实的训练基础上。
潜艇兵的筛选,从一开始就很严格。黄井磊清楚地记得,入伍前的征兵体检他做了3次。体检时,医生专门检查了他的牙齿,牙齿咬合必须严丝合缝,否则不合格。
入伍后,黄井磊要学习十几门理论课程。铺开一张A3的白纸,他能熟练地默画不同装备的原理图,这才具备上艇资格。
到了艇上,年轻的潜艇兵会跟着老班长进行五花八门的操作训练。沈陶金记得,他们经常会蒙上眼睛进行“摸螺丝”训练。桌子上,螺栓和螺母的顺序被打乱,他们必须用手仔细触摸不同螺栓和螺母的纹路,找出一一对应的螺栓和螺母。
刚上艇的新兵们还会被要求画“故障分析树状图”。一个装备就是一棵树,从树干向外生长的不同树枝上,写着不同的故障名称;这根树枝再向外生长出新的不同分枝,每根分枝上又写着一条条故障原因……通常一台装备的故障分析,沈陶金能写好几页A4纸。
还有一些难度极大的生理与心理的叠加训练。
“鱼雷发射管脱险”课目,训练的是当潜艇失事时,潜艇兵的自救能力。注水、加压……4名潜艇兵穿戴脱险装具,叠罗汉般挤在狭窄的管道里,在逼仄和黑暗中感受水位的一点点上涨,直到淹没自己的身体。在训练过程中,他们必须时刻调整自己的身体,使身体适应不同水深的压强。刚开始训练时,压强往往会导致他们耳鸣、眼睛充血。
在训练中,老班长们会反复强调基础操作,“眼高手低”是实际操作中最忌讳的事,如果有哪名新兵基础操作不到位,老班长们会毫不客气地指出。
在人民海军潜艇史上,一场被大家熟知的“奇迹”发生在2014年。

那一年,海军372潜艇在执行战备远航任务时,突遭“水下断崖”,潜艇瞬间下沉,急速“掉深”。海水喷涌进舱室,危急关头,全艇官兵在3分钟内,执行了30多个口令,凭借“肌肉记忆”做出500多个动作,关闭近百个阀门,用180秒化险为夷,完成自救,创造了潜艇史上的一个奇迹。
再看黄井磊和战友们,经过一路磨砺,他们也似乎具备了和潜艇一样“精密”的特质,不管遇到何种紧急情况,总能条件反射般地迅速完成最优处理动作。
走好已经选择的路
“巡线之路”继续向前,黄井磊安静地跨过水密门,从一个舱室进入另一个舱室。
在潜艇有限的空间里,潜艇兵习惯了保持这样的“安静”:他们很少快跑,一旦碰到了舱内低矮的舱顶与枝枝杈杈、硬邦邦的机械导致受伤,伤口会因为潜艇中没有阳光,空气不流通而不容易愈合;他们也很少剧烈运动,“剧烈运动会出汗,艇内淡水资源有限,没办法洗衣服”……文艺轻骑队的一名演员对潜艇兵的“安静”印象深刻。他记得,那次来艇员队演出,他和战友们在台上又唱又跳,使出浑身解数表演节目,可台下的官兵们表情始终很平静。演出结束,这名演员有些失落,以为是节目演得不好。仔细询问后才知道,大家很喜欢他的表演。“我们已经习惯了安静,所以就算很开心也不会有强烈的表现。”一名潜艇兵说。
和往常一样,巡线路过艇上餐厅时,黄井磊看见几名休息的潜艇兵在餐厅里的“模拟太阳”下静坐。
“模拟太阳”是艇上的一盏大功率功能灯。这盏灯能模拟太阳光的各种波长,缓解潜艇兵的疲劳和压力,关键时刻还能用作手术时的“无影灯”。
休息时,每当灯光亮起,“模拟太阳”下就会围坐一群潜艇兵,沈陶金就是其中之一。“闭上眼,静静感受暖洋洋的光落在脸上,感觉很舒服。”他说。
沈陶金还会在每次远航前带上一盆绿萝。每天,他都会细心擦拭绿萝的叶子,让叶子看起来更亮。
更重要的是,这抹珍贵的绿色,让沈陶金能在这个分不清白天还是黑夜的密闭空间里,真实感知生命与时间的变化:如果绿萝的叶子开始变多变密,意味着他们已经出海1个多月了;等到它的叶子垂到地面,意味着时间又过去了1个月……一名叫梁伟健的潜艇兵,远航时每天都会拿起笔给女朋友写信。这个看似有些不合时宜的方式,带给人一种特别的感动。
他们被问道:“如果时间倒流,你没来当潜艇兵,会从事什么样的工作?让你重新选择一次,还会当潜艇兵吗?”
前一个问题的回答五花八门。电工操纵长雷磊磊说,如果没有来这里,他现在可能在老家的企业工作,工作日里稳定地“两点一线”;电工技师曲文超说,他可能会在老家的海边开一家烧烤店,跟朋友们过着自由自在的日子……然而,他们对于后一个问题的回答一致且坚定:“我会。”
“走好已经选择的路,别老想着选一条好走的路。”沈陶金觉得,尽管选择的这条路并不安逸,但那些难忘甚至刻骨铭心的经历丰盈了自己的内心,让他对生命与价值有了更多思考,增加了自己人生之路的深度。
黄井磊喜欢读《海底两万里》。他对书中的一句话印象深刻:“耐心和持久胜过激烈和狂热,不管环境变换到何种地步,只有初衷与希望永不改变的人,才能最终克服困难,达到目的。”
(观尽秋摘自《解放军报》2025年2月7日,本刊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