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遗忘也是最深刻的怀念
作者: 肖能孙悟空的授业恩师须菩提是个颇为神秘的神仙。孙悟空只学会了筋斗云和七十二变,就已经在江湖上扬名。照理说,须菩提的神通应该更大。据须菩提自言,他“门中有十二个字,分派起名”,孙悟空已是第十辈的小徒了,足见这一门派源远流长,根基深厚。那么,须菩提的来头必定不小。奇怪的是,他的情况似乎不为外界所知,他是神佛世界的隐者。
须菩提在书中是惊鸿一瞥的存在,从难得的几次出场中看得出他很有智慧。孙悟空阴差阳错来到须菩提的斜月三星洞,拜他为师。须菩提分别说了术、流、静、动四门道术,用的好像是走江湖之流看人下菜的口吻。其实,这是在考察孙悟空,观其志向所在,以及其学道的意志是否坚定。在孙悟空的连连拒绝之下,须菩提又佯怒暗示孙悟空三更时分来找他,这也是考察孙悟空的悟性。须菩提还善于因材施教,看到孙悟空练习腾云的姿势后,特意度身定授筋斗云。总之,他非常喜欢孙悟空。
但是,须菩提一旦发现苗头不对,立下决断,毫不含糊。孙悟空在众师兄弟面前卖弄刚刚学会的七十二般变化,惊动了须菩提。须菩提动怒,决然驱逐孙悟空。他说:“这个工夫,可好在人前卖弄?假如你见别人有,不要求他?别人见你有,必然求你。你若畏祸,却要传他;若不传他,必然加害:你之性命又不可保。”
这的确是深谙世故之言。往深了说,卖弄犹如把石头投入本来平静的水面,破坏了人心的自然状态,刺激起欲望的层层波澜,从而引发竞争和算计,所以卖弄往往是惹祸的起点。收敛和藏拙是很有必要的。
孙悟空就是小聪明过多,做不到深藏不露。招个好徒弟,传授所学,光大师门,这是一般当老师的心愿。但是,光大师门与牵累师门的逻辑是一致的。徒弟闯祸,师父出来收拾烂摊子,甚至牵连受罪的事很多。
万寿山五庄观一节,孙悟空一怒之下发狠打倒人参果树,想一走了之,随后就被镇元大仙拿住;镇元大仙要为他的宝贝树出气,首先要惩罚唐僧,因他教徒无方。这不是徒弟连累师父吗?为彻底绝患,逐悟空出师门,势在必行。须菩提告诫孙悟空从此不得提及与他的师徒因缘,正是要防患未然。看下山后的孙悟空一系列无法无天的行为,真要感叹须菩提察人于微。
即使经过五百年的重压,孙悟空喜好卖弄的性子仍然没有多大改变。在观音院,孙悟空要向院主炫耀唐僧的宝贝锦襕袈裟,唐僧劝道:“珍奇玩好之物,不可使见贪婪奸伪之人。倘若一经入目,必动其心;既动其心,必生其计。汝是个畏祸的,索之而必应其求,可也;不然,则殒身灭命,皆起于此,事不小矣。”这话几乎和须菩提所说的一模一样。同样是求谨慎,唐僧出于畏祸,不敢惹事;须菩提洞悉人心,避免激触。
须菩提似乎从根本上对人性就不那么信任。孙悟空被逐,说师恩未报不敢去,须菩提流露出一种浓厚的虚无感,“那里甚么恩义?你只不惹祸,不牵带我就罢了”。大概须菩提阅世良深,了解恩义靠不住,情感不实在,所以他虽然拥有广大的神通,也没有往神佛世界里凑。
可惜,这一点须菩提确实是错了。孙悟空大闹天宫,得罪了玉帝,他也没有连累须菩提。取经后,他上了正道,一路上困难重重,他求遍满天神佛,却再也没有回到斜月三星洞,好像从记忆中彻底抹去了这段经历。孙悟空信守下山时须菩提的告诫,这倒不是因为害怕须菩提的威吓,而是基于须菩提不那么放在心上的“恩义”。
孙悟空虽然散漫成性,其实很念情。有个旁证:唐僧身陷宝象国,猪八戒赶到花果山求救,激将法之下,孙悟空出山,途经东洋大海,跳进海中洗净身子。八戒不解,孙悟空说:“你那里知道?我自从回来这几日,弄得身上有些妖精气了。师父是个爱干净的,恐怕嫌我。”这段文字读来令人心酸。唐僧从五行山下解救他出来,确立了师徒情分,即使是唐僧因迂愚而一再误解他,狠心念紧箍咒让他痛得像个葫芦,东倒西歪,也改变不了他发自心底的赤诚。很合理地推想:对亲传绝技的须菩提,孙悟空又怎么会轻易忘记呢?看来他的确牢记了须菩提的话,避免牵连到师父。遗忘有时候也是最真切、最深刻的怀念。
(冬日雪摘自复旦大学出版社《世道人心说〈西游〉》一书,张伯陶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