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士尼如何卷入文化战争
32万人,1.6分。这是真人版《白雪公主》在IMDb创造的史诗级评分。
《白雪公主》的烂一目了然,被谑称是人工智能生成,可见质量之粗劣。但它的惨败,却巧妙掺和了很多时代议题。这1.6分,更像是政治纷争和时代情绪的双重结果。迪士尼还得感谢IMDb平台要求1分起评,不然评分会更难看。
当迪士尼宣布拉丁裔演员泽格勒担纲白雪公主一角时,网上的讨伐就没停过。为了更“觉醒”一些,迪士尼还把白雪公主的设定,改成其婴儿时期经历一场暴风雪,因此得名白雪公主,而不是原著里的肌白如雪;又因为演员丁拉基(《权游》小恶魔)一句话,迪士尼公司立马宣布不再聘用侏儒症演员,改用CG制作,并把七个小矮人改成一种魔法生物,以减少对残疾群体的刻板印象。但小矮人演员群体却不乐意,原本即将到手的工作岗位,就这样飞了。
此外,剧组演员也不断陷入争议。邪恶皇后的扮演者,以色列演员盖尔·加朵(《神奇女侠》),因公开支持以色列,遭到了抵制。泽格勒说原著的王子像个跟踪狂,惹恼了原著党和右翼人士,后来又在社交媒体添加“解放巴勒斯坦”的标签,也再度激化了政治矛盾。去年11月美国大选后,泽格勒在社交媒体大骂特朗普,指责特朗普给这个国家带来了深重的病态。
时代在变,拜登的觉醒文化、DEI议题,如今统统遭到反扑。一个童话故事,就这样被拉进现实的泥沼中。不想得罪任何人的迪士尼,成功得罪了多数人。
迪士尼不喜欢冲突,这是它的立身之本,并得以发展成如今全球最强大的娱乐公司。《白雪公主》在1937年上映时,美国还没走出大萧条,世界战乱不断,动画中宁静优美的画面,传统温婉的公主形象,抚慰了无数人的心灵,也奠定了此后迪士尼的文化基因。迪士尼的商业计划,以满足所有人的需求为基础,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任何人的排斥,始终传递一种“迪斯尼为所有人服务”的品牌理念。
但现在,迪士尼会发现,始终回避纷争的自己,卷入了一场盛大的文化战争。轻轻松松就能讨好所有人的时代,已经逝去了。大分裂的世界里,对一个群体的讨好,必然引来另一个群体的反扑,与一种政治合流,必然是对另一种政治的背叛。
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说迪士尼是自食其果,以迎合潮流来取代创作主张,暴露出它的黔驴技穷。但迪士尼落入这般境地,又何尝不是一个时代精神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