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皮尺难救众泰
作者: 王峰从2024年7月起,“高仿之王”众泰汽车在股票市场的表现让人咋舌。不到五个月的时间,众泰汽车的股价从1.31元暴涨至3.55元,随后三个月又下跌近40%。
资本市场的大起大落让众泰汽车重新回到大众视野,但股票的“上蹿下跳”只能吸引眼球,掩盖不了众泰汽车当下的窘境。
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3年,众泰汽车累计亏损240亿元,若加上2024年数据,至少亏损256亿元。2024年前三季度,众泰汽车归母净利润亏损3.26亿元。在2023年销售1 112辆的惨淡情况下,2024年销量大概率再创新低。
因此,众泰汽车近段时间的股价异动,更像是一场末日狂欢。
成也皮尺
众泰汽车的诞生,离不开应建仁的商业远见。2003年,中国汽车产业蓬勃发展,应建仁抓住机遇,在浙江永康创立了众泰控股集团。
和多数自主品牌一样,刚诞生的众泰汽车选择了从模仿开始,但它的做法在当时更高级一些。
众泰汽车在2004年收购了中国台湾地区的丰田特锐车型生产线,并借此在2006年推出了自己的首款车型众泰2008。
因为生产线的缘故,众泰2008与丰田特锐极为相似。从车身轮廓到前脸大灯、进气格栅,再到侧面腰线和轮毂造型,都能看到丰田特锐的影子。
众泰2008的上市打响了众泰的第一炮。2006年,该车型销量超过1万辆,而同时期的丰田特锐销量不足300辆。毕竟众泰2008的起步价仅5万元,而特锐售价高达14万元。
尝到了模仿的甜头,众泰在这条路上开始大步奔跑。
2010年,众泰推出江南TT,模仿铃木奥拓。其外观小巧可爱,内饰布局也与铃木奥拓相似。江南TT继承低价策略,最低售价仅1.88万元,成为当时最便宜的微型车之一。在下沉市场,江南TT大受欢迎,2010年销量达到1.68万辆,进一步提升了众泰的市场知名度。
随着SUV市场升温,2013年众泰推出T600。它模仿大众途锐和奥迪Q5,其大气的外观、丰富的配置和7万~15万元的价格,使其备受消费者青睐。上市首月销量即破5 000辆,2015年飙升至12.3万辆,成为爆款车型,也让众泰汽车迎来发展黄金期。
这一系列车型的推出,也让消费者认识到了众泰汽车的模仿能力,众泰汽车“皮尺部”也渐渐小有名声。
众所周知,“皮尺”是传统手工测量工具,“皮尺部”就是专指以逆向模仿(即“山寨”)其他品牌车型为开发手段的团队或部门,暗讽这类团队在开发新车时,直接用皮尺测量竞品车型的尺寸、造型细节,随后进行仿制,而非通过正规流程设计或正向研发。
让众泰汽车“皮尺部”声名大噪的是一辆“保时泰”。
2016年,众泰推出众泰SR9,造型“克隆”了保时捷Macan,被人戏称为“保时泰”。
当保时捷CEO Oliver Blume在2017年的上海车展上看到与自家车型Macan几乎一模一样的众泰SR9后,脸上露出了让人寻味的表情。这场保时捷和“保时泰”一言难尽的会晤,在网上广为流传,众泰汽车“皮尺部”的大名也传遍了大江南北。
众泰SR9的推出,加上“花10万就能买到保时捷”的诱惑,让众泰吸引了无数消费者。上市3天,众泰SR9就获得了2万辆的订单。
靠着“皮尺部”,众泰汽车迎来高光时刻。2017年,众泰汽车销量31.7万辆,营收208.04 亿元,同比增长1 128.48%,净利润达到11.43亿元。
败也皮尺
然而,如同许多依赖模仿发展的企业一样,在众泰汽车辉煌的背后,早已埋下了危机的种子。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和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升级,单纯的模仿策略逐渐难以维持企业的持续发展。
众泰汽车通过“皮尺部”的模仿获得了短期的成功,但在技术研发方面却长期投入不足。
以发动机和变速箱等核心技术为例,众泰汽车早期大多依赖外购,缺乏自主研发能力。例如,在众泰T600上搭载的1.5T发动机,采购自沈阳航天三菱,2.0T发动机则来自上汽集团。
对外部技术的过度依赖,使得众泰汽车在产品的技术升级和成本控制上受到诸多限制。当供应商的技术更新缓慢或者供应链出现问题时,众泰汽车的产品研发和生产也会受到影响。
而由于缺乏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众泰汽车在产品的性能和质量稳定性上与竞争对手存在差距,这逐渐影响了消费者的口碑和企业的品牌形象。
过度依赖模仿的产品策略也让众泰汽车陷入了知识产权纠纷的旋涡。众泰汽车多款车型因外观设计与国外品牌高度相似,引发了一系列法律问题。并且,抄袭的行为严重损害了众泰汽车的品牌形象。

在汽车行业,品牌形象代表着企业的技术实力、创新能力,也是企业的品质保证,众泰汽车的抄袭行为让消费者对其品牌产生负面印象,也让行业和媒体对其进行批评和质疑,长期来看,对品牌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此时,曾经助力众泰汽车发展的“皮尺部”,成为众泰汽车被诟病的源头,消费者逐渐对这种缺乏创新的品牌失去兴趣。
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的逐渐成熟,消费者的购车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他们不再仅仅关注价格和外观,而是更加注重汽车的品质、技术、安全性和售后服务。众泰汽车在品质和售后服务方面的短板逐渐暴露出来。
根据中国汽车质量网的数据,众泰汽车的投诉量长期居高不下。
以众泰T600为例,消费者投诉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发动机漏油、变速箱顿挫、异响等质量问题,以及售后服务不到位,如维修不及时、配件供应不足等。这些问题导致众泰汽车的用户满意度较低,许多消费者在购买众泰汽车后表示后悔,不再愿意选择众泰品牌的车型,这使得众泰汽车的市场份额逐渐被竞争对手蚕食。
2017年之后,众泰汽车的销量开始出现显著下滑。2018年,众泰汽车销量降至23.4万辆,同比下降26.2%。2019年,众泰汽车销量加速下滑至11.66万辆,同比下降50.2%。
伴随着销量的下滑,众泰汽车的营收也急剧减少。2019年,众泰汽车营收为29.86亿元,同比下降79.78%,出现了巨额亏损,亏损额达到111.9亿元。众泰汽车从辉煌的巅峰迅速滑落,陷入了发展困境。
内忧外患,积重难返
2019年,众泰汽车的困境进一步加剧,诸多问题集中爆发,让这家曾经的汽车明星企业走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
众泰汽车前期过度扩张,在全国多地建设生产基地,但随着销量的大幅下滑,产能严重过剩。公开资料显示,众泰汽车在浙江、湖南、湖北、山东等地拥有多个生产基地,总规划产能超过200万辆,但实际产能利用率却极低。
2019年,众泰汽车实际产量仅为1.63万辆,产能利用率不足1%。大量闲置的生产设备和土地,不仅占用了企业的大量资金,还需要持续投入维护成本,进一步加重了企业的财务负担。
由于销量持续下滑、经营亏损严重,众泰汽车的资金链断裂问题愈发严重。资金短缺导致企业无法按时支付供应商货款、员工工资以及研发投入等费用。
在同一年,众泰汽车因拖欠供应商货款,导致多家供应商停止供货,生产陷入停滞状态。同时,由于无法按时支付员工工资,众泰汽车多地工厂出现员工罢工、离职等情况,企业正常运营受到严重影响。此外,资金链断裂也使得众泰汽车无法进行新产品的研发和技术升级,进一步削弱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在经营困境加剧的情况下,众泰汽车内部管理问题也逐渐凸显。公司管理层频繁变动,战略决策缺乏连贯性和稳定性。
自2018年以来,众泰汽车的董事长、总经理等核心管理层多次更换,不同的管理层有着不同的发展战略和经营思路,导致企业在发展方向上摇摆不定。同时,企业内部管理混乱,导致企业运营效率低下,资源浪费严重,进一步加剧了企业的困境。
而众泰汽车的内部问题,与应建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应建仁在企业的发展问题上,眼光不够长远。突出的例子是众泰汽车曾好不容易从比亚迪挖来夏治冰,任命其为总裁,但夏治冰计划砍掉不赚钱的车型和项目,直接触及了应氏家族内部利益。半年后,夏治冰就黯然离职。
内忧外患之下,众泰汽车进一步被市场边缘化。
乘联会数据显示,2020年众泰汽车销量仅3 573辆,同比暴跌96.9%,市场份额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众泰汽车陷于困境中无法自拔,企业的生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事实也是如此,如果不是江苏深商控股集团在2021年投入20亿元,众泰汽车早已退市。
面对困境,众泰汽车也在拼命挣扎,尝试自救。
一边是推出新车。2023年2月,众泰旗下江南汽车推出了公司首款纯电小车—江南U2,预售价5.88万元起,但在这个竞争惨烈的赛道,江南U2在2023年只卖出42台。
另一边,则是默默出海。2024年6月,众泰汽车与阿尔及利亚SARL AI Auto签署《独家代理协议》,后者成为众泰汽车在阿尔及利亚汽车市场的独家代理经销商,协议约定,SARL AI Auto年销售量为3万辆,且计划以每年20%的增速持续递增。
但众泰出海的底气依然是“皮尺部”。众泰汽车向阿尔及利亚汽车市场推出的车型中,Z700被称作国产“奥迪A6L”,T700也被认为是山寨版的“路虎揽胜”。
这笔订单,也依然被质疑,如今的众泰,还有能力完成订单,并依靠这样的海外订单翻身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