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元打火机凭啥赚麻了?
作者: 宸希男人裤兜里最重要也最容易被忽视的物件是什么?
一次性打火机。
这东西,用途单一(只能点烟,偶尔点炮仗),价格便宜(1元1个是标配),几乎是个商店就有卖。
尽管它随处可见,却往往在关键时刻消失。中年男人最焦虑的时刻,莫过于好不容易摸会鱼,掏出一支烟来之后发现:打火机呢?
火机是被安检扣了?被朋友拿走了?还是从裤兜里滑走了?堪称现代社会的一大未解之谜。
总之,这个仅卖1元的小东西,能决定一个中年男子一天的心情。
从工业角度来讲,1元打火机可能是整个工业链条鄙视链最末端的一批:它结构简单、品牌杂乱、成本低廉,可能随便找个厂子就能做一批出来。
现在的中国制造正在猛冲高端,各种芯片、汽车和机器人轮番上阵。但打火机这种毫不起眼的“工业边角料”,其实是中国制造的真实实力体现。
如今,中国制造的一次性打火机已经占领了全球市场份额的80%,每年都有160亿只中国打火机飞往世界各地,为不同国家的老烟枪们带来慰藉。
总是找不到的打火机,是中国制造发展历程中真正的“集大成者”。
国产1元神器:偷师日本,干翻法国
中国制造的开局,往往有着类似的故事。
20世纪60年代,一次性打火机诞生于日本,但10年后,一次性打火机却成了法国BIC公司的拳头产品。
小巧、好看又廉价的BIC打火机迅速占领了美国50%的打火机市场,BIC也成了一次性打火机的“代言人”。
但对于彼时的中国来说,进口打火机,还是一个动辄数百元的“奢侈品”。
和所有中国制造一样,国产打火机的起步,主打的就是廉价平替。
一群温州人特地从欧美、日本引进一大批一次性打火机,开始一个个拆开研究。
结果他们发现,这东西的内部构造好像并没有想象中复杂,如果能替换里面的一些零件,完全可以在中国把成本打下来。
几年后,中国第一条一次性打火机生产线在温州诞生了。
通过零件替换、结构优化,国产的打火机直接把成本价从原本的4元,砍到了3毛钱左右,直接打了1折。
也正是从90年代起,全世界各地烟民的口袋里,悄悄地出现了不少“Made in China”的廉价打火机。
温州打火机工厂的流水线日夜开动,产能如火箭般飙升,很快就从年产5 000万只,飙升至年产3亿只。
到了2001年,温州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打火机之都”,年产量接近5.5亿只,占领全球80%的市场。
以BIC为首的欧美打火机厂商这才如梦初醒,咋几年不到,就被这个中国冒出来的后辈把饭碗抢光了?

面对崛起的中国势力,国外市场采取的手段也高度相似:卡脖子。
针对芯片和电子产品,他们可以通过技术封锁和原材料限制等手段达到目的。
而对于门槛更低的打火机,他们则搬出了另一个更加冠冕堂皇的理由:儿童安全。
BIC公司和日本打火机生产商东海公司,联合欧盟发布了针对打火机的“CR法案(Child Resistance Law)”:售价低于2美元的打火机,必须安装防止儿童使用的童锁。只不过,这个童锁的专利大部分都在欧洲公司手里。
其实,早在1994年,美国打火机公司就针对温州打火机发起过一次CR法案,当年的温州商人们通过转战欧洲市场完成了“暗度陈仓”。
后来欧盟开始针对中国打火机进行反倾销调查,这一下打了温州打火机行业一个措手不及。
好在温州打火机行业的老板们反应迅速,立刻联系政府部门,和欧洲同行的反倾销指控硬刚到底。
结果在欧盟调查团反复调查下,并没有发现温州打火机工厂有任何违规行为,这次起诉只能作罢。
这起事件,也是中国加入WTO后打赢的第一起反倾销调查案,是中国制造里程碑式的胜利。
这次斗争以胜利告终,但却是一次惨胜。
许多温州打火机工厂经不起反复的折腾,纷纷解散、破产,无数从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失去了根据地。
中国制造的发展向来不是一帆风顺,温州打火机的失利,更是给后来者们上了一堂课。
不管多不起眼的商品,核心科技才是竞争力。
小镇护城河,让东南亚学不会
喜欢旅游的朋友会发现:不管在欧洲还是泰国,能在小卖铺里买到的打火机,八成还是中国制造。
而且这批打火机,多半都有一个相同的老家:湖南邵东。
2024年全年,光邵东一座城市,就给全球输送了140亿只一次性打火机,占市场的70%。
而且让欧美同行最想不通的是,中国打火机从温州到邵东,不但打不死,而且这么多年来,价格还是能低到1元1个,这到底靠啥赚钱啊?
在温州打火机行业瓦解时,邵东第一时间接收了大批从温州出走的从业人员。
只不过相比老前辈温州,邵东做出了两个大改变。
第一个改变,用抱团取暖,代替散兵游勇。
当年在温州,打火机厂商基本是各立山头,虽然短时间涌现出了大批拔尖的厂家,但一遇到风险,就容易自扫门前雪。
比如,当欧洲用“童锁专利”卡脖子时,温州厂家有的想要自研,有的想转战其余市场,也有的决定花大钱购买专利。
而在邵东,厂家们选择迅速抱团,成立了邵东打火机出口监管委员会。
委员会成立之后的头号大事,就是死磕自研技术。
委员会规定,成员企业必须每年共同投入1.2亿元作为研发经费,迄今为止,邵东市打火机行业总共注册了276项知识产权,以及47项发明专利,并且都走在世界前列。
前几年,邵东打火机出口监管委员会还预判到了欧洲市场可能会拿环保塑料做文章,于是提前布局,成功避免了欧洲市场的再次刁难。
为了避免内卷,监管委员会还统一制定了出口配额和定价,要求所有品牌的出口价都不低于0.12美元/只。
面对土耳其、印度等国的反倾销调查,邵东打火机行业出口监管委员会至今还保持着100%的官司胜率。
解决了外部的“卡脖子”问题,邵东还要保证打火机产业不被“偷家”。
在中国制造业走向高端的过程中,东南亚制造业也在崛起,而且他们走的还是中国的老路:靠廉价人工成本、低利润打天下。
从纺织服装,到家具玩具,这些技术门槛不高的行业,都成了东南亚的重点发力对象,而看似“门槛不高”的打火机行业,也成了偷家目标。
面对东南亚制造,邵东的第二个改变就是:提前布局产业链,抬高门槛。
别看一次性打火机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从打火装置到引流芯,配件高达20多个;从组装到电镀,工艺流程也需要十几道,一个打火机背后,少不了数十家企业的助力。
在邵东,除了危化气体和塑料粒子之外,其余的所有零件、工序,都能在半小时内搞定。这么做的好处就是,打火机成本被进一步打了下来。
比如过去日本拥有专利的密封圈,成本得2毛一个,如今在邵东,1分钱就可以买到。
东南亚的打火机厂家绝望地发现,中国打火机不但越来越精致,价格也越来越便宜。
如今在东南亚市场,国产打火机的市场份额占比已经高达93%,彻底击垮了东南亚的后起之秀。
即便早就触及了天花板,邵东还是没有放弃继续进化。
为了进一步降低人力成本,邵东打火机工厂已经开始普及全自动机器人生产线,原本需要300多人的焊接生产线,如今只用20人就能完成相同工作。
面对新技术+全面产业链覆盖的火力压制,东南亚想靠便宜人工成本逆势而上,已经是天方夜谭。
对任何工业来说,产业链+新技术,就是最强护城河。
想把路走宽,小生意也得多“整活儿”
如今,一次性打火机已经成为邵东的标志性产业。放眼全球,邵东打火机也是独孤求败一样的存在,几乎看不到被掀翻的可能。
不过,虽然邵东打火机已经触摸到了天花板,但从外部看来,打火机行业仍然面临不小挑战。
用途单一,是一次性打火机的首要问题。
毕竟,一次性打火机,几乎是和烟草行业强行绑定在一起的,烟草行业发生的小变化,都可能会成为打火机行业的大浪。
尽管烟草行业还是出了名的“铁饭碗”,但是在各种条例的限制下,打火机的市场却越来越小。
不过,一次性打火机最大的阻碍,是“用完就丢”的廉价刻板印象。
在大部分人的观念里,一次性打火机既不好玩,也不安全,也难怪它丢了不心疼。即便一次性打火机偶尔上个热搜,也是网红嘴里用来引流的危险表演工具。
想要摆脱这些顽疾,一次性打火机有一条路可走:文创化、品牌化。
对于烟民来说,打火机虽然是个用完就丢的小东西,但不得不承认,它确实很值得把玩。就算是不玩Zippo和登喜路的普通人,也有不少喜欢收集各类打火机的。
打火机的“玩具属性”,将会是这个小东西的一大突破点。
首先,打火机要进行的是颜值创新。
如今的中国打火机,在“颜值”方面似乎有点跑偏。
市面上常见的打火机,不是普普通通的单色打火机,就是印着廉价印花的其余产品附赠品。
走创新路线的打火机不是没有,而是有点过于猎奇了。
2024年,一条盘点安检没收奇怪打火机的视频爆火,里面的打火机千奇百怪。有模仿手枪的,也有伪装成小猪佩奇的,甚至还有伪装成钱包的。
这些打火机猎奇有余,但既没有统一体系,也缺乏品牌认知,论收藏性和价值感,确实不太高。而且伪装成别的物品的样子,也隐性增加了打火机的安全隐患。
想要让打火机的“可玩性”和“收藏性”得到提升,如今的国产打火机还真有必要和老前辈BIC取取经。
要知道,当年BIC敢将廉价打火机卖出1美元、2美元的“高价”,靠的就是它“法国设计”的噱头。
除了廉价打火机,BIC早就把自己打造成了时尚单品,一面和各种艺术家合作,一面也和Supreme等潮牌联名。
有鄙视链话术称:老钱打火用登喜路、俗人打火用Zippo、真正的潮人打火都用BIC。
当然,BIC能从廉价的即丢产品变成“文创”,靠的也是它的安全性。
尽管BIC打火机在打火方面和成本控制方面比不过国产打火机,但是却一直在死磕安全性,BIC打火机拥有在5米高度下坠都不爆炸的稳定性。
中国制造,已经从模仿之路,走向了效率之路、核心科技之路,论硬功夫,我们谁也不虚。
但如今的商品世界,“硬功夫”决定底线,“软功夫”决定高度。
本文来源:金错刀